李仁君(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经济分析中的长期与短期
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时间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曾说:“时间的因素——这差不多是每一经济问题的主要困难之中心——本身是绝对连续的:大自然没有时间绝对地分为长期和短期;但由于不知不觉的程度上的差别,这两者是互相结合的,对一个问题来说是短期,而对另一个问题却是长期了。”“时间因素是经济学上许多最大的困难的根源”。因此,从马歇尔之后,在经济学的方法中区分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特点。
一、微观经济理论中的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在1890年出版之后,曾一度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界的划时代著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止,马歇尔的学说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着支配地位。虽然30年代以后,这种支配地位让位于凯恩斯主义,但它仍然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价值理论中的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二篇第三章研究均衡价格时,讨论了关于“生产成本”或“效用”决定价值的争论问题。马歇尔认为,简单地讨论价值是由效用决定还是由生产成本决定“和讨论一块纸是由剪刀的上边裁还是由剪刀的下边裁是同样合理的。……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十分确切……”。马歇尔认为要确切地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入“长期”与“短期”的区分。他认为越是短期,就要越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越是长期,生产成本对价值影响将越重要,这是因为生产成本变动对于价值的影响与需求变动的影响相比要在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短期内的市场价值受一时的、间歇性和短期性的事件或因素的影响往往比受那些持久性的因素的影响要大些;但在长期内,那些间歇性的和不规则的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了。因此,长期内持久性因素完全支配着价值。据此马歇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短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期内,生产成本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
2.成本理论中的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
马歇尔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对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直接成本”与“补充成本”的概念。他说:“直接成本与补充成本的区分,因所述事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同”,“在短时期内,补充成本一般必须由售卖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加以补偿,而在长时期内就必须加以全部补偿”,在这里“直接成本”与“补充成本”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马歇尔将时间因素引入成本问题的分析,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的基础。考虑到时间因素,成本就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划分,这里的“短期”和“长期”不是指具体的时间长度,而是就厂商能否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生产规模而言的。在短期内,厂商原来的厂房、设备等固定投入不能改变,可改变的只能是材料、工资等可变投入,因此才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但在长期内,厂商则有足够时间调整全部的投入,因此长期分析中无所谓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马歇尔指出:“就短期而论,现有生产设备的数量实际上是固定的,但它们的利用率是随着需求而变化的”。“但在长期中,生产所需要的设备的数量是根据对这些设备的产品的需求而加以调整的生产单位,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组商品”。另外必需指出的是,因为“长期”与“短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行业差异甚大,如钢铁、造船工业等,可能几年只算一个“短期”;而食品业和运输业等几个月也算“长期”了。可见,“在‘长期’与‘短期’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3.分配理论中的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分配理论是要阐明“为谁生产”的问题的,而要阐明这一问题就需要分析生产要素的供求。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说,考虑到时间因素,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会有很大的不同。从短期分析的角度来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要求表现为这样的特征,短期内厂商的固定资本是不变的,而流动资本,主要是劳动要素,是可以调整的。在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根据边际原则必然能够得出,厂商对劳动要素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值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从长期分析的角度,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长期内由于固定资本也是可调整的,这样,当劳动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厂商不仅会改变劳动的投入量,而且也会相应改变固定资本的投入量。当在长期内工资下降了,厂商不仅要增雇工人,而且也会增加机器、厂房和设备,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内厂商调整生产规模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工资下降导致的收入效应所致。所以,在长期内,厂商对劳动要素的需求曲线已经不能简单地由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值曲线来表示了,当工资下降时,厂商一方面增雇工人,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这时厂商对要素需求对应的点落在了已经右移的边际产值曲线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把这些点连起来的一条曲线,它比短期内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平缓,因而更富有弹性。
二、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轰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作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以总量分析为工具的宏观经济学。
1.凯恩斯的短期与比较静态分析
凯恩斯在《通论》中采用的分析方法除了总量分析之外,主要运用了比较静态的分析法。汉森指出:“凯恩斯在本书中许多地方所用的方法其实可以称之为比较静态论。”比较静态分析法的主题是“从一个均衡状态到另一个均衡状态的变化”,而把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跳跃了过去。凯恩斯在《通论》中的整个分析是建立在“现有劳力之技巧与数量,现有资本设备之质与量,现有生产技术,竞争程序,消费者之嗜尚与习惯,各种各类劳力活动(包括监督组织等劳心活动)之负效用,以及社会结构”假定不变的基础上的。很显然,上述假定不变因素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但在长期内则不成立。因此,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一种不涉及时间因素的短期分析方法。
2.预期的两种形式
虽然凯恩斯在《通论》中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短期分析,但这并不是说根本就没有涉及到长期分析。希克斯指出,在凯恩斯的《通论》中“运用预期方法也许是本书最富有革命性的事”。实际上,凯恩斯是在《通论》的第五章开始引入时间因素,提出了预期理论。凯恩斯说:“从生产者付出成本开销,一直到最后消费者购买此产品,其间要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等到生产者已经可以供给消费者时,那时消费者所愿付代价为何,雇主(包括生产者与投资者二类)无从确知,只能尽其能力作若干预期而已。雇主不从事生产而己,假使要从事生产,而此生产又占据时间,则雇主除以此预期为依据外,另无他法。”
凯恩斯把预期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预期,也就是对于价格的预期,而“制造者在开始一生产过程,以生产某产品时预测此产品制成时,其售价为何”。第二类预期是长期预期,是关于未来报酬之预期。凯恩斯在第十二章对长期预期又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长期预期状态。他认为人们用以推测未来收益者,一部分为现有事实,这一部分容易为人们确知;另一部分为未来发展,未来发展只能预测,作此预测的信心也有大小不同。而长期预期状态系指这样一些心理预期状态的总称:“未来资本之类型与数量、消费者之嗜尚、有效需求之强度、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之大小——这种种因素,在目前考虑中的投资品之寿命这段时间以内,可能有些什么变化”。由以上我们可知,凯恩斯在《通论》中虽然主要采用短期分析法,但在其预期理论中也涉及到了长期分析。
3.总供给曲线中的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任一价格水平上,社会上所有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出的数量。如果引入时期因素,长期分析中的总供给曲线和短期分析中的总供给曲线将会有很大的差别。长期分析中的总供给曲线,简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又叫古典总供给曲线。因为这种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依赖于古典学派的如下基本观点:市场机制是达到市场均衡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说,价格的可伸缩性使资本市场的供求趋于一致。工资的可伸缩性使劳动市场的供求趋于一致,利率的可伸缩性使产品市场的供求趋于一致。古典学派相信,“供给总是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古典学派有名的萨伊定律。这样古典学派就得出了一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它表示了一个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水平。虽然在短期内古典总供给曲线常常不能被现实经验数据所检验,但在长期内它还是较好地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短期分析中的总供给曲线,简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又叫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因为它是由凯恩斯首先关注并研究的。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他根据工资刚性、价格刚性和流动偏好陷阱等假设,否定了古典学派价格、工资、利率可自由伸缩性的假设,论证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得出了一条和古典学派完全相反的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就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应该说,在短期内,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萧条的短期内,凯恩斯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也比较好地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凯恩斯以后的凯恩斯主义者们就用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来说明长期,用水平的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来说明短期,并且进一步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一定是水平的,而更有可能是稍稍向右上方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