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1802 0
2011-12-30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概述: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ZF要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改革的难点是要从国家对社会经济高度垄断的格局转化为多元分散的市场经济,其间不仅横着巨大的制度鸿沟,缺乏现成的中间制度可以过渡,而且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由此造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的进程。

国企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根据中央政策,ZF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提出过度的方式是股份制,股份制改革,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为实施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

第三阶段:1992—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现代企业组织框架中,从发展上看,ZF的意志是递减的,而股东的意愿则可得到组织和制度的保证。

郎咸平曾经有一个打扫房子理论:我 的房子需要打扫,就请了一个清洁工过来,他打扫完了,就说房间已经成为他的了。他将国有企业比作房子,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比作清洁工,属于全体国民的国有资产就是这样被流失、被管理者合法侵占的。



改革成功案例:海尔集团

如果你有张瑞敏的机遇,国家把一个烂厂给你,给你无尽的贷款和资源,可能你也会成功”-------郎咸平



改革中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核心人才保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四类企业比较过程中,国企的核心员工流失频数最大,流入与流出比例最高,存在核心员工流失危机比例最大,为59.8%,高于合资企业(59.1),外商独资企业(41.1)和私营企业(52.4)。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失,对国企来说,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前期的人才培养和后期
  
国企核心员工离职因素:

(1)企业的管理落后。国有企业运营的立足点是国家计划而非市场,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往往是没有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2)激励不足。大多数国有企业员工的薪酬普遍偏低,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的收入,700元以下的占18%,700—1000元的占26.8%,1000—3000元的占42.5%。3000元以上的占12.6%,而3000元以上的大多集中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国企仅占7.6%。
(3)企业文化。 国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官本位的企业文化,领导与员工之间有着分明的界限,上下级之间地位差异明显,沟通不畅,员工个人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自己对企业的责任和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久而久之产生主人公失落感,影响企业人员结构的稳定。
(4)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很多国有企业并不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持续产生效益的一种手段,而是当成一种成本负担,一直坚持以节约为原则,而不去考虑员工素质的提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1)行政和事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过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政社会团体和各种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增长最快。国家在吃皇粮方面的财政开支越来越大,而能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的财力相对越来少。同时对企业摊派和各种变相的收费屡禁不止。

2)管理部门太多太细,条块分割严重。任何一级ZF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是全民所有的代表,都有所有者的一部分权力,都可以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获得有关的利益,但是都不对企业的风险、微利和亏损负责;各个部门都想扩大自己对企业的管理和制约权利,这些部门之间相互争权、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消耗,出台了许多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的政策和规定,企业按照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和规定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到各部门办事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时间太长。

3)国有企业的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党政社团各个部门都要求企业设立委办处科室,太小的企业也要设专管人员,实际上将企业办成了一级党政社团的基层组织,是一级ZF,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企业要花费很大人力、财力、精力去应付开会、应付检查、评奖以及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有的企业没有现代企业应当有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等这样的部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