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而不能倒”
《21世纪》:我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大而不能倒”可能导致金融机构超过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一些高风险的交易,却由全社会买单。随着交易越来越复杂,监管难度也逐步增加。您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夏斌:你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我国已有个别大银行进入全球大银行的前5名、前10名,照此态势发展下去,再过10年,全球前20名、前50名大银行中会有一大批是中国的银行。这一定是好事?这使人想起日本泡沫破灭前,日资银行曾占到全球前10家银行中的多数。
如何分析这问题?一是可以看到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还不够,这对经济长期稳定意味着什么?二是这几年我国银行突飞猛进,但是在资本账户没完全开放、利率和汇率机制尚未充分自由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流动性泛滥、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实现彻底转变之前发展起来的。然而目前这四个因素同时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后银行大赚钱的局面就能一直维持?还能照目前这个速度发展?肯定不会。由此,对当前银行的资金期限搭配、贷款期限要有冷静的评估,要看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货币回归合理供应状况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并制定防范方案。
《21世纪》:您觉得到什么时候,能够建立起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例如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
夏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先要把存款保险制度建起来。这个问题也讨论十几年了。
《21世纪》:除了“大而不能倒”,您也提到“小而不能倒”,是否指出于对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信用,以及客户关系的考虑,小的金融机构也不能倒闭?
夏斌:我在《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中提到,当前要重视“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更要重视“小而不能倒”的问题。因为普遍存在的是“小而不能倒”无法得到解决,这是中国目前的现实。
大的问题,经过前一轮改革压力减轻了。小的问题,更是现实问题。有一些机构已经不行了,因为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不敢真正实施金融机构破产。由于金融机构只能生,不能死,整个金融改革就难以向纵深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家在说“大而不能倒”的时候,我反倒说,要认清中国突出的问题恰恰是“小而不能倒”的问题。
债券市场应尽早统一
《21世纪》:中国债券市场的统一问题已讨论多年,也是这次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之一。您认为时机是否成熟,应该怎么解决?
夏斌:解决的时机早已成熟。各银行1996年从交易所债券市场分离出来,当时是因为金融秩序混乱,管不住大量违规资金入股市,银行系统在央行领导下搞了个债券交易市场。当时有一定必要性。但此一时彼一时。
后来金融监管逐步严厉、金融秩序治理得到改善,我在2002年离开央行时说,市场应该统一,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但后来此事反复讨论、反复印证、反复研究了好多年。我认为根本没这必要,统一相比不统一,绝对是利大于弊,只是领导下决心的问题。
在债券统一监管问题上,上世纪末央行把企业债监管职责移交时,从未来市场统一角度出发,曾动议想交证监会统一监管。但因证监会个别领导担心债券市场历史问题太多不愿接受,未实现统一监管,才产生后来的证监会管公司债、发改委管企业债的现象,才产生后来一些专家从理论上去论证公司债与企业债之不同的可笑现象。
《21世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国务院到各地方政府,从企业到舆论,都非常关注。其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重要的方面,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夏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
除去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两类机构外,关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想说三点:第一,在全国广大的县及县下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要真正培育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这是分布全国农村及小城镇的金融主力军。要鼓励它们真正发挥合作金融的特点。
第二,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和经济落后、边陲地区的小金融组织,要充分尊重当地实际,不要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现代治理架构和监管方式。切忌将监管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监管模式、政策,简单套用在合作金融组织、特殊的金融组织头上。合作金融组织应以县为法人,不要统一到省联社。省联社应只是服务、指导性机构。
第三,对起步于中小城市的中小金融机构,不管是哪类机构,包括有些已经做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应坚守于中小城市,为中小企业服务,这是全国金融模式合理布局的需要。监管政策切忌以其经营业绩为诱导,鼓励其跨区域、跨省域经营,任其将中小城市资金引导到大城市中去。
《21世纪》:您对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方向是如何看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
夏斌:现在对三家政策性银行,大家争议比较大的是国开行。因国开行规模做大了,业务做广了,做到了投行业务。
对此,我的观点很明确。在一国经济崛起、赶超过程中,要发挥好银行的支持作用,更要重视其“政策性”功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仍很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与中国当今相比,无非政策内容不同而已。
对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我们不必去追求股份制。改善治理机制,股份制并不是唯一条件。更不必去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而且,当前中国不缺商业银行,缺的是有实力的、经营好的政策性银行。因此,不应鼓励政策性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更不应鼓励其向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 的综合性银行转制。为了发展政策性金融业务,某些业务只要政府明确制度与政策优惠,可以公开招标,由商业银行承担。
面对现在长期已积累下来的问题,只能是在坚持国家创办政策性银行宗旨的前提下,坚持原则,仔细算账,稳妥处置。
《21世纪》: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您认为应该怎么发展?这次美国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信誉下降了,但最近他们的评级结果对欧元区各国的冲击可谓不小。
夏斌:我只想在评级机构“走出去”方面说三点。一是应支持中国的大公评级公司走出去,中国相关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他们在国际上还很嫩,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评级机构参与竞争,公正评级。二是我一直呼吁中国的民间力量应与亚洲特别是东亚、东盟各国民间力量联合,成立亚洲自己的联合评级机构,为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服务。在这方面,中国是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目前相关国家又对我们的猜忌和防范心理很重,所以我们更应高姿态,求同存异,追求把事办好的原则,不必去追求名份或形式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