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3494 201
2012-01-19
最近张五常发表了《凯恩斯的无妄之灾》一文,在表达了对凯恩斯这位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敬意的同时,也对凯恩斯的极端门徒——克鲁格曼的肆意鼓吹ZF大规模干预经济行为流露出反感。  凯恩斯的ZF干预思想来源于乘数效应理论,两年前的金融危机出现后,该理论分析支持着ZF大规模印钞花钱。
  支持的也不敢说乘数效应有课本教的那么高,他们说一点五倍。
  认为这效应微不足道的芝加哥学派被迫到防守那边去,他们的武器是挤出效应。
  与佛里德曼渊源甚深的张五常本人认为ZF花钱只能增加过渡性的收入,于事无补。
  我们先来看一下乘数理论的来源。
  假设ZF投入为G,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均衡产出(收入)Y亦为G,又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需求为收入的函数,即C=cY=cG,其中c为消费倾向。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引致第二轮、三轮……的联动机制。
  因此,Y=G+c*G+c*c*G+c*c*c*G+……=G/(1-c)
  如果c=0.9,也就是说储蓄率为0.1,居民将收入的90%拿去消费,那么带来的总收入将是10倍于的ZF初始投入。
  真的如此神奇吗?
  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居民100%的消费,甚至借贷消费,仍然会出现消费不足。
  而以c=1代入,则Y=无穷大,ZF一点投入,就能让经济永动起来!
  问题出在哪呢?
  市场经济的核心动力是追逐利润,获取更高的资本收益率,而上面的推理恰恰忽略了这点。
  试想,投入为G,产生的消费需求为0.9G,能不亏本吗?
  源头不动了,下面也就是死水一谭了。
  该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的不同,时间的有限性。
  如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透析纷繁复杂的经济世界呢?
  首先将社会经济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层级,顶级为最终消费品产业;
  中间层级为加工企业,层级数为n-2;
  最低端为原材料级;
  假设顶级企业从银行总贷款为G,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投资需求为Ⅱ,
  那么,顶级企业将贷款的G(1-v)购买机械设备,Gv雇佣工人;
  则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将扣留G(1-v)m的利润,以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G(1-v)(1-m)v雇佣工人;
  再次级企业获得收入G(1-v)(1-m)(1-v),利润G(1-v)(1-m)(1-v)m,分配工资G(1-v)(1-m)(1-v)(1-m)v,设备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递推,直至产业最低端。
  将所有的消费需求相加: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润和为:Ⅱ=G(1-v)m/(m+v-mv)
  可以发现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而所有的消费需求Ⅰ仅是原始投入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终需求,它无法给顶级投资者带来利润。
  因为顶级企业不能实现利润,无法偿还贷款与利息,只能破产倒闭,这将直接导致次级及以下的企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可能扩大投资,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利润成为了过剩资本,时刻寻找出路牟利。
  顶级企业获得的最大销售收入为Ⅰ= Gv/(m+v-mv),其过剩商品被迫打折处理,乃至销毁,造成社会劳动与财富的巨大浪费。
  而它的价值恰与Ⅱ=G(1-v)m/(m+v-mv)相等,这就为储备需求的实施准备了客观条件,即商业银行设立储备基金,吸收储蓄资金,过剩资本,购买过剩顶级商品储备起来,慰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该模型的顶级产业可以是通用、丰田、房利美、房贷美等民营企业,也可以是ZF投资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大坝等,但都改变不了破产倒闭、呆坏账的命运。
  因为,它们都无法实现自身的利润要求,不能摆脱价值约束。
  因此,对于简单再生产,必须实施商业银行的储备需求;对于扩大再生产则要央行购买储备需求。即从外汇市场、国债市场、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股市、银行储蓄吸收过剩资本,买进艺术品、专利、矿藏、能源、粮食等,以解决生产过剩,消费不足。而不是拼命放贷,扩大ZF支出。
  新宏观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要求ZF扩大支出,的确给上游的企业带来了利润,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但ZF投入本身却无法回收,只能新账还旧账,国债越滚越大。
  假设所有的上游企业订单为Ⅲ,则
  Ⅲ= G(1-v)+ G(1-v)(1-m)(1-v)+G(1-v)(1-m)(1-v)(1-m)(1-v)+……
  令m=0,v=0.1
  得Ⅲ= G(1-v)+ G(1-v)(1-v)+G(1-v)(1-v)(1-m)(1-v)+……
  即Ⅲ= G(1-v)/v=9
  这就是乘数理论,而它不过是上游所有环节的生产总值,根据GDP的定义,是重复计算,而应只计算顶级产值!
  在上面的模型中,假设m=0.1,v=0.2,得消费需求=5/7约为70%,投资需求=2/7约为30%,与美国的实证数据基本相符。
  当然,由于产业层数的不同将导致有机构成的变化,以及产业利润率的影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由于中国的产业层级比美国更少,表明中国的利润率远高于美国,这从理论上证明了美国产业外移的必然性。
  从上面看乘数理论并没有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的神奇疗效,只不过是民众强迫ZF做了一回冤大头罢了,因为整个社会上再也找不到一丝的利润空间了,大家都不想投资,却又极其渴望利润、工资、税收,于是,ZF只有出来撒钱背债,再一次扩大再生产,只不过生产的内容有所变化,当然能反映出一些挤出效应来。
  但由于它的价值分配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上一方面存量货币泛滥,一方面过剩商品堆积;当过剩产品被廉价处理后,生产企业的原料又被过剩资本要挟减产后,通胀也就来临了。
  佛里德曼反对ZF大规模支出,主张简单比例的货币供给,却并没有发现供求失衡的要点,因此,只能要人们忍受再忍受偏执紧缩带来的高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所昭示的通胀与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只是描述了四种经济路径中的一段。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同样存在缺陷: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增加,生产者就会相应减产,直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事实上,生产者减产的同时,消费者收入亦随之减少,总消费仍然小于总供给,无法平衡。

2010-08-2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9 15:42:58
楼主开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5 18:06:14
有点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7 14:17:24
这个顶级企业没有利润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呀?看不大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8 14:29:09
一、顶级企业生产所有的消费品,依据为原题假设;
二、所有的消费需求为工资性收入,它仅是顶级企业总贷款的一部分,通过产业分级与数学推理,其值为70%,与实证数据基本相符。
三、顶级企业的销售总收入来自工资性收入,由于初级原材料产业中级加工产业的利润(货币)沉淀,故小于其总贷款。
因此,顶级企业必然亏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8 14:35:07
利润小于利息才亏损 楼上的 概念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