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雷锋行为无回报吗?
对照西方教会的义工,也无回报吗?
精神的回报也是一种回报.雷锋与义工不过是偏好与常人不大一样,精神上的追求大于物质上的追求.
经济学上并没有违背“自利”的原则。见过VEDIO,非洲妇女以在身上割肉留伤疤为美,这是不自利吗?
至于回报的内容值不值得提倡,对社会是否有益,不应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自利”不要“规范”化。
“自利”也不要意味着“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享受”
反过来,也不要因反对“个人利益”至上,就反对以“自利人”为基本假设的经济学。两者不是同一内涵。
反过来,也不要因反对“个人利益”至上,就反对以“自利人”为基本假设的经济学。两者不是同一内涵。”
问题是你怎么样知道人家是在追求“精神的回报”,你怎么样用具体的事例验证?你这样不能用具体事件验证的观点不正是“规范”化吗?照你这种推理逻辑,我说一个人自杀也是因为他追求收益最大化,不可以吗?问题是这种推理太对了---不可能错的,是一种套套逻辑。呵呵。
为什么这些只付出,不回报的事,怎么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长期存在呢?
这是一个伪问题,这样寻找和思考问题,要走火入魔的
父母养育子女、“形象工程”、对外援助都是在纯粹市场经济下可能发生的情况
怎么不能验证? 雷锋日记有他自己的感受。
学雷锋是在推广一种消费方式,追求社会整体性利益,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把这种方式变成(教化成)一种“自利”的自觉。
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就是一种回报,是可验证的事实;义工个人心理“安贫”的舒适感觉也是一种可验证的回报,可以采访啊!
套套逻辑不会错,但不错的未必就是套套逻辑。
不是有一个外国青年在中国农村教书而“享受”着清贫生活的事例吗?他的行为本身就说明,他并不认为他的行为给他带来痛苦。
形式化的东西不好,但并不意味着内容也不好。当然这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围了。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05-3-6 13:00 一个实例能说明这类行为的普遍性吗?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学雷锋的行为为什么还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