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669 17
2005-03-06

看见论坛上白虎提问,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几个概念,很长时间没有学友回答,这几天,把斯拉法的书看了一遍,按照原书的意思,回答了一下,如有不妥,请方家指正。

1、斯拉法“剩余”概念。

斯拉法试图建立一套客观的、物质的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客观的和物质的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用商品生产商品的物质联系中,从产出商品和投入商品的交替中,找出她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计算出它们的价格。同时还要考虑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剩余”在工人和投资者即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这也是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剩余”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除去作为其他生产部门的投入以外的剩余,相当于V+M,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M。斯拉法非常强调“剩余”在价格形成和决定中的作用:“剩余(或利润)必须按照每一生产部门垫支的生产资料(或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在两种异种物品总量之间的这一比例(换言之,即利润率),在我们知道商品价格之前,是不能决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剩余的分配推迟到价格决定之后,因为,我们就要说明,在求出利润率之前,价格是不能决定的。结果是,剩余分配的决定,必须和商品价格的决定,通过相同的机构,同时进行。”(12页)

2、斯拉法的不变的价值尺度

斯拉法试图找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以解决李嘉图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即这种不变的价值尺度,不仅可以作为价值尺度,而且可以作为生产价格的尺度。他认为,这种不变的价值尺度是一组基本商品或合成商品。基本商品是指它既是一种产品,又是生产其他商品的投入。这组基本商品合成起来成为不变的价值尺度,其条件是:合成商品的各自产量之比等于这些商品作为投入的量之比。关于这个例子,可参见斯拉法原书。这种合成商品,可以免除劳动对生产资料的比例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即他所说“在一种工资水平时抹平价格的上涨,或者在另一种工资水平时填补价格的下落。”(24页)

3、斯拉法“赤字”生产部门的含义

在“剩余”为一定的前提下,工资和利润是彼此消长的关系。斯拉法强调的是劳动对生产资料的比例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认为“劳动对生产资料比例最低的生产部门会是‘赤字’生产部门,而比例最高的生产部门会是‘剩余’生产部门。”(19-20页)这里劳动对生产资料的比例相当于资本有机构成,比例低的也即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其价格低于产品价值,即出现所谓的“赤字”。反之则为“剩余”。但“赤字”和“剩余”会引起“恢复平衡的价格变动”,使本来出现在高“比例”的生产部门的“剩余让出去”,形成一种提供均等利润率的价格(相当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斯拉法认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也需要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二者也有一定的比例;如此推展下去,不同阶段的生产资料都会还原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即“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量”过程。这种层层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比例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6 20:35:00

斯拉法这思想不错,看来他差一点得出我曹某的解了,难怪有人(好象也包括索然)总是在我面前说斯拉法怎么怎么了。

不知斯拉法所用的基本原理,也不妄评。对马克思而言,其问题在于:一、其反比定律己服从“谁创造归谁所得”。显然“谁创造归谁所得”是不允许价值分配的,于是在《资》第三卷中再讲分配便出现逻辑矛盾。马克思转型中的问题最终都在于这个逻辑矛盾。一个定律是不能同时服从两个相互排斥的原则的。二、反比定律违反科学和哲学中的正比定律(亦曰同比定律),该定律要求价值与商品同比变化。这个矛盾便表现出在反比定律下无多余的价值可分,即谷书堂反覆强调的总量不够。显然在反比定律下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其价值总量不变(收益与以前一样),于是不能向社会提供多余的价值。社会没有多余的价值可分,而转型原理又一定要分,于是出现矛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6 21:06:00

从其它地方了解的看,斯拉法(或马克思)的研究中是静态转型,这与转型原理不符。转型必须是动态(这是第二次与索然强调这一点)。显然,假如某时间(基期)转型成功,各部门都获得平均利润、平均工资、平均税金,此后,如果各部门生产情况完全不变,则没有转型,但是如果有一部门生产情况发生变化,则要继续转形。

从动态自度角度很容易发现反比定律下没有转形,因为但是如果有一部门生产情况发生变化后,其商品价值要反比降低,这正好保证该部门仍然获得平均利润、平均工资、平均税金,于是不存在转型。

当然,上面分析涉及到对劳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理解,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在这里最好不谈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7 18:48:00

第一,斯拉法不是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而写《用商品生产商品》,他实际上是重新恢复李嘉图的思想。

第二,关于转形问题,我们都知道必须动态化,张忠任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书在国内已经出版了,我想你应该已经看到了。

第三,实际上,动态问题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间有很多条思路,比如日本的置盐等。这个问题可以看上海财大的朱仲隶的著作。或者胡代光先生的著作。可能在你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就知道这个问题。嘿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7 22:36:00

记得在经济学网上看过张总任(可能是他,文中讲作者在日本)的关于转形一文,是我在该站发了转型一文之后他紧接着发的,黄焕金也跟了一文。没细看,因为结论说马克思转形有解,并用了莫明其炒的转换系数,这肯定错。在马克思框架下转型是无解的,因为“谁创造归谁所得”与转型严重冲突。如有解,则利润率必定趋于下降,且下降速度之快令你无法想象。本人略算的结果是:若基期利润率为100%,则第10年利润率为10% 。

嘿嘿,介绍胡代光先生之前的转型研究的书看过,胡代光先生之后的什么堡骏白(是两个人)、朱奎等人的文章看过。还没见过谁真的列出过动态转形模型,只是宣称动态的人多。也许是孤陋寡闻吧!动态转形模型中必须有时间参量,这是没法否定。

在动态上,利润率也是一个时间函数,好象除我曹国奇外没还人建立这个数学公式。动态转型可不是静态转型,虚设几个系数就能ok。

斯拉法不是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而写《用商品生产商品》,他实际上是重新恢复李嘉图的思想。看来阁下还是有眼力,从现在了解情况看,我的“价值是财富的量”似乎与李嘉图斯密的关系更近,而与马克思不怎么搭界。难怪一些人总是把我与斯拉法扯在一起,也幸亏斯拉法走了寻找标准商品的死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8 07:25:00
以下是引用索然在2005-3-7 18:48:11的发言:

第一,斯拉法不是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而写《用商品生产商品》,他实际上是重新恢复李嘉图的思想。

第二,关于转形问题,我们都知道必须动态化,张忠任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书在国内已经出版了,我想你应该已经看到了。

第三,实际上,动态问题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间有很多条思路,比如日本的置盐等。这个问题可以看上海财大的朱仲隶的著作。或者胡代光先生的著作。可能在你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就知道这个问题。嘿嘿!!!

非常感谢张忠任先生特别寄一本他的书给我。这是一本专业性相当强的书,难读。不过它基本上保留了马克思的构思基础,即在承认每个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存在偏差的情况下,构思“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问题。

而我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因为在我看来,那怕是任何单一个商品,它的价值与价格的偏差都是不稳定的,如果有一定条件,则这种偏差必定会归于零点。而这种条件,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价格”得以成立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转型问题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这个问题变得无意义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