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54 5
2012-02-13
一. 原理:每个生产过程中的边际产量都为正且递减

       该原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范畴中“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这一定理在分工劳动范畴下的具体表现。人类社会劳动范畴中的“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的证明方式为反证法,具体如下:

       如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前提下某生产要素越多,则产品产量增幅越大或等比例增加,即边际产量不递减,那就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需要量为0,但任何生产过程都必须有至少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者和一种生产资料;如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前提下某生产要素越多,则产品产量不增加即边际产量不为正,就意味着该生产要素需要量为0,最终也会导向该生产过程只需要一个生产要素的结论。

       因为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所以可以将社会再生产过程用生产函数来表示,输入参数为单位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输出结果为单位劳动者创造的新产品。

       在分工劳动的范畴下,最少概括为两大部类产品分工生产的全社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可以得到两个生产过程的1+剩余价值率的函数,而这两个函数相等,就得到了最终的二维生产函数剩余价值率方程式的一般表达格式。在这个一般表达格式中,可以计算出该社会的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关系、剩余价值率,以及在两大部类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消耗数量和产量。

       建模如下。

二. 建模

       有这样一个经济模型,只包含了三种人,农民、铁匠和科学家,总人数为单位1,农民的数量为x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铁器x2公斤来生产大米f(x2)公斤,铁匠的人数为y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y2公斤来生产铁器g(y2)公斤。每公斤大米的价值为A单位一般劳动时间。每公斤铁器的价值为B单位一般劳动时间。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结束后,农民和铁匠就将当年积累的剩余价值全部以大米为载体支付给科学家,以获得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农民和铁匠的生活资料全部是大米,且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数量为N公斤。这样可以得到A=1/N。另外还有以下关于z(1+剩余价值率)的等式:

    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方程式.JPG

       将这2个z的方程式分别对x2和y2求导,并使之等于0,等到2个等式:

    2个等式.JPG

       再结合剩余价值率方程式和A=1/N,即可计算出x2、y2、B和z的值。

三. 分析

      从社会分工出现后,各分工生产的产品,其在全社会的分工方式和具体各分工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产品产量,皆由生产力条件决定。当分工方式和分工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产品产量确定后,各产品的价值和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也就被决定。可以这样说,价值,是凝聚在分工生产的社会再生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以抽象劳动时间为单位,社会再生产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力决定,具体说就是由所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决定,社会再生产函数同时还决定了剩余价值率。

       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方程式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少概括,它抽象的表示了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情况,通过该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相等可以计算到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四. 生活资料的选择

       修改上面的经济模型,假设农民和铁匠的生活资料包括了大米和铁器,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x3公斤和铁器y3公斤。这样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

       2个商品价值.JPG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方程式和其2个偏导等于0的等式,无法计算出x2、y2、B和z、x3、y3的唯一值,而只能得到它们关于A的等式,除非预先知道x3和y3的比例。

       如果效用函数真的成立的话,可以根据B关于A的等式代入到效用函数中求大米和铁器的偏导,最后计算出A和B的唯一值。但是在我看来效用论的前提假设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边际效用递减,因为无任何直接证据证实、也无符合逻辑的推理证明。而我认为所谓边际效用递减的效用函数下的效用最大化是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最大化在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关于这一点,却不知如何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14 02:04:03
劳动价值论均衡的结果就是边际效用不变因为价值存在的前提是P(X(t))=X(t)社会总选择非退化,所有人对除了劳动时间以外的东西都没有偏好,所以当然不会递减。
不要中级微观经济学分析劳动价值论。用MWG里面的框架分析你就会有结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4 10:00:08
对劳动时间的偏好完全同意,但无其他偏好的说法虽认同但未证实前不敢下结论,而且有些现象看似是有偏好,比如价值变化后为更好满足改造自然需要中的改造自身的需要而发生生活资料消耗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劳动力价值不变,所以不存在劳动时间的偏好。如果承认这种变化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会有客观唯一的结果,那就必然存在其他偏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4 11:00:09
其实不能说必然存在其他偏好,而是如果结果唯一则必然存在某种客观的偏导规律。比如我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的偏导规律。

说说我对生活资料消耗的偏导规律的一些粗浅认识,这个还很肤浅,缺乏有效的解释力,姑且做抛砖引玉之用。

在人类社会劳动范畴中,因某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改造自然中改造自身的需要,人类消耗该生活资料,当改生活资料的数量超过该需要后,人类会为满足更多需要,将多余的该生活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创造可以满足其他需要的生活资料。当该生活资料继续增加以至新生活资料也超过需要时,人类又会把新生活资料当做生产资料创造其他满足需要的新产品。在这个原生活资料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劳动时间也增长,且边际劳动时间也递增。这就得到一个在人类劳动范畴下的规律——为满足最大需要,边际劳动时间在生活资料参数下为正且递增。但这一规律我无法运用到分工劳动范畴中,无法说明这个劳动。如果这一规律在分工劳动范畴中同样成立,那么多个生活资料选择时为满足最多需要时总劳动时间最少就有唯一解,也就是结果客观唯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4 17:57:14
你说的真好哦!我学习哦。。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 19:09:27

你说的真好哦!我学习哦。。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