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理:每个生产过程中的边际产量都为正且递减
该原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范畴中“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这一定理在分工劳动范畴下的具体表现。人类社会劳动范畴中的“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的证明方式为反证法,具体如下:
如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前提下某生产要素越多,则产品产量增幅越大或等比例增加,即边际产量不递减,那就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需要量为0,但任何生产过程都必须有至少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者和一种生产资料;如果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前提下某生产要素越多,则产品产量不增加即边际产量不为正,就意味着该生产要素需要量为0,最终也会导向该生产过程只需要一个生产要素的结论。
因为边际产量为正且递减,所以可以将社会再生产过程用生产函数来表示,输入参数为单位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输出结果为单位劳动者创造的新产品。
在分工劳动的范畴下,最少概括为两大部类产品分工生产的全社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可以得到两个生产过程的1+剩余价值率的函数,而这两个函数相等,就得到了最终的二维生产函数剩余价值率方程式的一般表达格式。在这个一般表达格式中,可以计算出该社会的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关系、剩余价值率,以及在两大部类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消耗数量和产量。
建模如下。
二. 建模
有这样一个经济模型,只包含了三种人,农民、铁匠和科学家,总人数为单位1,农民的数量为x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铁器x2公斤来生产大米f(x2)公斤,铁匠的人数为y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y2公斤来生产铁器g(y2)公斤。每公斤大米的价值为A单位一般劳动时间。每公斤铁器的价值为B单位一般劳动时间。1单位一般劳动时间结束后,农民和铁匠就将当年积累的剩余价值全部以大米为载体支付给科学家,以获得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农民和铁匠的生活资料全部是大米,且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数量为N公斤。这样可以得到A=1/N。另外还有以下关于z(1+剩余价值率)的等式:
将这2个z的方程式分别对x2和y2求导,并使之等于0,等到2个等式:
再结合剩余价值率方程式和A=1/N,即可计算出x2、y2、B和z的值。
三. 分析
从社会分工出现后,各分工生产的产品,其在全社会的分工方式和具体各分工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产品产量,皆由生产力条件决定。当分工方式和分工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产品产量确定后,各产品的价值和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也就被决定。可以这样说,价值,是凝聚在分工生产的社会再生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以抽象劳动时间为单位,社会再生产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力决定,具体说就是由所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决定,社会再生产函数同时还决定了剩余价值率。
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方程式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少概括,它抽象的表示了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情况,通过该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相等可以计算到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四. 生活资料的选择
修改上面的经济模型,假设农民和铁匠的生活资料包括了大米和铁器,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内消耗大米x3公斤和铁器y3公斤。这样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二维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方程式和其2个偏导等于0的等式,无法计算出x2、y2、B和z、x3、y3的唯一值,而只能得到它们关于A的等式,除非预先知道x3和y3的比例。
如果效用函数真的成立的话,可以根据B关于A的等式代入到效用函数中求大米和铁器的偏导,最后计算出A和B的唯一值。但是在我看来效用论的前提假设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边际效用递减,因为无任何直接证据证实、也无符合逻辑的推理证明。而我认为所谓边际效用递减的效用函数下的效用最大化是边际产量递减的生产函数的剩余价值率最大化在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关于这一点,却不知如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