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101 55
2016-03-17
首先说明一点,这是我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而不是马克思的阐述,尽管我认为我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所阐述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我的叙述和他推理演进的过程和方式有不同,还有有些概念的外延有扩展。这些扩展谈不上谁对谁错,只能说他有他的考虑,有些问题他不谈,而我通过我的理解,增加了一些问题的分析。他是大师,我只是个看书的,看完后有些心得而已。

经济学研究什么?我的理解是,研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这里有个社会再生产的概念,是社会化生产而不是个人生产,必须要有分工合作;是再生产而不是一次性生产,必须持续进行、循环不断。人的行为规律,微观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个人和组织如何行为,这是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中观的是一定条件下的一群人和组织们如何进行社会再生产,这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的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人的行为规律的变化过程,这是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关注的重点。

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规律,一直都和一个东西有很大的关系——商品价值。但商品这个叫法本身就引入了所有关系,限定了行为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价值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这里用最中性的词——物品的值(Object's Value),以保证规律的普遍适用和无歧义的理解。物品的值,是人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的评价,如果对A物的评价是2个单位的量,对B物的评价是1个单位的量,则有关于两物品值的A=2B的等式。

价值的哲学概念是主体因主体需要而对客体的评价。而经济学中的物品的值,就是人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的评价,所以经济学中物品的值,说的就是价值。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即我们对物的评价的客观性,不在于我们的评价,而在于物本身。价值规律,揭示的是价值客观的规律,而不是价值主观的规律。从效用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就是价值主观的规律,如果主观如实的反映了客观,那么这样的价值主观规律,也能间接的反映客观规律,但如果主观歪曲的反映客观,那这样的价值主观的规律,就和客观规律相去甚远。

下面要回答的问题,一是价值客观是一个关于什么质的量,二是价值主观如何反映价值客观。

首先,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一般的规律。我找到的有这么2个: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这是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Turgot提出的。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导致产量的变化会经历3个阶段,从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增,到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再到产量递减的规律。这是一个在任何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的客观规律。

2.价值增值率最大且相等趋势规律。价值增值,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产品的价值和消耗的物品的价值之间的差值。这是经历了分工、各生产过程之间可以迁移的社会化再生产过程的社会都具有的规律。这里的价值是经济学中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关物的评价这一最原始的概念。人们在每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追求的是价值增值率的最大化,消耗相同的价值能创造出最多的价值,但人们在各生产过程之间的迁移使得各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率达到相等——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变化。但实际情况中大多是在各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率在向相等发展过程中就因生产力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向另一个相等发展,使得一直达不到相等。

根据这2条规律,建立这样一个经济学模型,该模型有以下假设:

1.整个社会由3类人组成:农夫、铁匠和科学家;农夫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铁器、生产出粮食;铁匠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额外的粮食、生产出铁器;科学家消耗不定量的铁器和粮食来提高农夫和铁匠的生产能力;

2.人人自身的生存都消耗等量的粮食,信息完全公开,生产过程的迁移瞬间完成且没有价值的损失,人人都能做农夫、铁匠和科学家,所有农夫的生产效率相同,所有铁匠的生产效率相同。这是一个绝对均衡的生产条件,虽然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简化了条件,利于理论的初步分析。经过绝对均衡条件的初步分析后,利于后续的一般均衡条件和非均衡条件下的进一步分析。

根据这个模型,列出农夫和铁匠的生产函数和价值增值率函数,生产函数是个关于单位人数劳动者消耗生产资料数量的函数。

对2个价值增值率函数求一次偏导后等于0,能够得到价值增值率最大化时的粮食和铁器的价值比例。这个比例关系告诉我们,在绝对均衡条件下的产品的价值,只和生产函数有关,是一个关于单位时间内生产过程的量,其内在的本质是人的劳动。

在绝对均衡条件下,价值的质是劳动,量是一段劳动时间的量,但不是简单的、具体的劳动了多长时间,而是由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决定。这也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比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的地方,用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代替具体劳动时间来作为价值的单位。但马克思没有列出价值的量和什么有关,只是笼统的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数学上的含义其实是价值以关于劳动的时间为单位。马克思关注的政治经济学只需要知道价值的质是什么即可,但没有列出量的关系导致无法计算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底是多少的问题。

在绝对均衡条件下,价值增值率(后面改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概念,因为上面的分析证实了人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关物的评价,在绝对均衡条件下,是关于劳动的量,由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共同决定,是客观的,和马克思的价值概念相同,所以接受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名称)也是一定的,同样由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决定。

一般均衡条件,放宽了绝对均衡条件中的部分要求,生产过程的迁移需要时间且有价值的损失,但信息依然完全公开,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如果生产力条件没有新的变化,依然可以达到所有农夫的生产效率相同、所有铁匠的生产效率相同、各生产过程不再迁移。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同样得到剩余价值率最大时产品价值关系,同样只和各产品的生产函数有关。

非均衡条件,包括了各人的历史原因导致人人消耗不等量粮食,各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不等,各生产过程处于迁移中,各产品的价值处于变化中,人人消耗的粮食也处于变化中。在非均衡条件下,在由各生产过程组成的循环持续生产网中,某一生产链路上的前一个已经完成的生产过程的产品,人们对其的评价,受到计划把该产品用于链路后的其他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预测的影响。如果将来可能被用于生产的过程预测的剩余价值率偏低,则人们对该产品的评价也会偏低;如果预测的剩余价值率偏高,则人们对该产品的评价也会偏高。

我把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产品价值——人们对产品的评价在该条件下是个只由所有产品的生产函数决定的客观量——叫价值,把非均衡条件下的产品价值——人们对产品的评价在该条件下以均衡条件下的产品价值为客观本质,但受到人们对后续生产过程的未来剩余价值率的预测这一主观的反作用——叫价格

在我看来,马克思关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说法,意思是对的,但不完整,没有清晰表达出价格是价值的主观,是人们对价值在未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率变化的预测。这个不完整导致了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难以回答,很多解答价值转形问题的说法中,谈论到价格时使用的是均衡状态的价格,而效用论指出价值转形问题时就是针对非均衡条件下无法保证总价格等于总价值。但如果论证了价格是价值的主观,是对价值在未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率变化的预测,那么只要时间到永远,总价值就一定等于总价格,因为所有的预测全都得到实现,但在任一时刻,总价格和总价值不保证相等。

生产过程的2个规律,在人的日常生活的主观认识中也有反映,边际效用递减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个人意识上的反映,效用最大化规律是剩余价值率最大且相等趋势规律的反映。总效用随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也呈现3个阶段,从最初的效用递增、边际效用递增(第一次吃到这个美食,越吃越想吃更多),到效用递增、边际效用递减(逐渐吃饱越来越吃不下),最后效用递减(吃到反胃)。效用最大化规律无法决定价格,但可以根据已知价格决定选择的数量比例,从而决定了各产品的生产规模。效用的变化,改变的也不是价格,而是各产品的生产数量。

联合生产的共生产品,因为数量比例确定,其总价值由生产函数决定,各自的价值通过效用最大化规律来确定。

全社会的个人消耗不等量问题,如果只有生产因素的话,那么可以随着生产过程的迁移,逐渐趋向于相等,但通常有非生产因素如生产关系、习俗、宗教等原因导致个人消耗不等量,长期无法趋向均衡,在计算时作为历史因素记作一段时期内的常量,这使得价值不但受各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决定,也受各生产过程的个人消耗差异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3-17 23:04:06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错误的。价格有不允许反悔的约定,而价值却没有这样的约定。因此,价值的不确定性要大于价格,而不是相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7 23:30:06
这还是走劳动价值论“劳动为主,效用为辅”的老路,对交换行为仍是一种马后炮式的解释,未能事前给交换者一个进行精准计算的尺度,从而实现商品分割交换。这个预测怎么预测,这个递减怎么递减等等,要把这个过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量表达出来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8 00:38:41
价值的哲学概念是主体因主体需要而对客体的评价。而经济学中的物品的值,就是人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的评价,所以经济学中物品的值,说的就是价值。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即我们对物的评价的客观性,不在于我们的评价,而在于物本身。
==========================
楼主你看懂了你自己说的这番话了吗?
“物品的值是人们对。。。物的评价”,然后,“我们对无的评价的客观性,不在于评价,而在于物本身”,这是在说人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8 00:53:19
罗鹏 发表于 2016-3-18 00:38
价值的哲学概念是主体因主体需要而对客体的评价。而经济学中的物品的值,就是人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的评 ...
这的确是个逻辑漏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3-18 06:33:40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3-17 23:04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错误的。价格有不允许反悔的约定,而价值却没有这样的约定。因此,价值的不确定 ...
不认同你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说法错误的观点。价格是没有反悔的说法,但因为价格是对被用于后续生产的剩余价值率变化的预测,当后续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预测也就会发生改变,长期的看,使得价格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偏离价值。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我认为这个说法没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