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部性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交易成本,从科斯定理可以看出,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式。或者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产生了外部性的问题。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也有以交易成本取代外部性的倾向。例如张五常在其论文里直接说“外部性”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概念,继而又说由“外部性”概念而产生的各种理论是不可能有用的,或者说“外部性”的各种分类是处理问题的笨办法。他甚至认为庇古的有关社会成本的分析是想象出来的;杨小凯则在反映其主要学术主张的代表作《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里这样看待“外部性”:“新兴古典产权理论模型不仅将证实,而且还将张五常关于外部性的猜想精确化了。张五常认为,所谓外部效果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是交易费用,即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与节省产权界定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问题。”他赞同张五常的提法,即外部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可以为交易费用替代。
本人认为,交易成本对外部性的解释能力不能否定“外部性”存在的价值,可以说交易成本是“因”,而外部性是“果”,我们不能因为找到了“因”就否定“果”的存在。作为现实经济社会的一个现象,对外部性问题的讨论不仅不能被取代,而且还应该有所深入,因为存在外部性的领域恰恰是交易成本较大、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领域。
目前正在写与外部性有关的城市交通方面的论文,正需要大家的观点和意见,不妨拿出来讨论一下。
Very good!
I'm waiting for your adventure on this topic.
不过是毕业论文,目前课题任务比较紧张,所以出成果恐怕得比较晚了。
“交易成本”应该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外部性”是否也要定义在人的行为上?
如果定义在人的行为上,地震、火山等“纯自然”行为(非人力所控制的行为)就不该有“外部性”了,这样外部性就应该由交易成本解释了吧。
“交易成本”应该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外部性”是否也要定义在人的行为上?
如果定义在人的行为上,地震、火山等“纯自然”行为(非人力所控制的行为)就不该有“外部性”了,这样外部性就应该由交易成本解释了吧。
我始终认为,交易费用是.因为“.信息不完全”才有的费用。这一点和nie兄的看法有分歧,但一直没有机会展开,呵呵。
我不同意sungmoo兄所认为的“交易成本”应该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另外,交易费用应该不是成本。
交易费用和“外部性”是同一问题,并且外部性的提法更难界定,因此我主张取消外部性的提法。理论应当简约。
这说法比较新鲜,呵呵。
如果一种物品可以清楚界定排他性收益权,并且这种界定毫无费用,自然也就不会有效用的外溢,外部性何来?
脱离了人的行为,“信息不完全”如何定义?
脱离了人的行为,“信息不完全”如何定义?
这是泛泛而论了,呵呵。
我认为,在经济学中,“人的行为”更多是指主观上的理性和优化,“信息不完全”则更多是一种约束,取决于斯时斯地的客观环境以及技术条件。
个人以为,“交易成本”是一个很容易泛泛而谈的东西。所以很多概念很难逃与它的干系。
Robinson经济中应不应该有“交易成本”,或者需不需要提“信息不完全”,再或者有无“外部性”呢?——这更像一个理论规范问题(而非“规范理论”)。
“客观约束”总是存在的,研究者是否愿意在Robinson经济中提出“交易成本经济学”或“信息经济学”,等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9:36:19编辑过]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条垂直平面相交的道路,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不管两条路的使用者如何分布,总会出现分别来自两条道路的使用者线路相交的情况,这样事故就在交叉路口发生了。
假设这两个道路使用者为甲和乙,那么两者对道路的使用互相为对方带来了负外部性:最少一方必须等待、加速或者改变轨迹,即使这样还是有可能出现碰撞。但是不管怎样,每一个人都给对方带来的必须改变原有移动轨迹或者速度的外部性。
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当然不可能每两个可能碰撞的人都在路口互相谈判来决定谁该让谁,大家都知道,交通信号灯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从这个故事来看,外部性和交易成本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法律”也“不可能”经社会上任何两成员谈判后才制定——这正是因为那样做的交易成本太高(交易成本的解释一般都是同义反复的,交易成本孰高孰低,不是先验的规定,而是事后的验证与选择)。
“信号灯”其实就是社会众成员的一种协议,这种协议是有成本的:达成这项协议有成本,维护这项协议执行有成本。尽管有了这种协议,这种协议也可以对应一个Nash均衡,但仍有人会“闯红灯”, 如果不对闯红灯者给予足够大的惩罚,信号灯也不过形同虚设。
可以想一个问题:是不是世界上所有“十字路口”都有信号灯?为什么?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否还需要信号灯?
如果一种物品可以清楚界定排他性收益权,并且这种界定毫无费用,自然也就不会有效用的外溢,外部性也就不会有。经典经济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所有结论也就自然成立。外部性的存在是一个外来冲击,并非原有模型决定的。它的存在形式,决定了我们使用交易成本的形式。
正如张三李四自己所言,在经济学中,“人的行为”更多是指主观上的理性和优化,它是经济学作为科学一种科学的核心前提,而“信息不完全”也好,“垄断”也好,“公共产品”也好,“排他性成本”也好,等等,都是一种约束,都是一种“外部性”,取决于斯时斯地的客观环境以及技术条件。没有这些“外部性”,经典理论就成立。只不过比较单调而已。
RE:wankay
道路交叉路口问题,线路相交带来的成本简单思考或古典经济学思考就是,一方使用,最少一方就必须等待。这就出现了外部性,因为成本收益未计算在内或成本太高无法直接协商。按照后者,就是您所说的:交易成本带来外部性。但我觉得,经济学并不是这样出发思考问题的,它一定是先考虑如果成本收益可以全部计算在内,即可以没有成本地协商,那双方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假设通过某种无成本的高科技手段或上帝指引,双方获知各自紧急程度,那么道路交叉路口问题就不是古典经济学的问题。
因此,按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框架,先从经典无摩擦的世界出发考虑问题,再考虑有摩擦的世界。因此先有“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再考虑“有交易成本的世界”。故外部性决定交易成本的存在。
我总觉得这是个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世界万物都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但科学思维是,先考虑哪些不变,再考虑这些原先不变的变量变化了的情况。恕我直言,我们中国人就是缺乏科学分析头脑,总是放在一起说:“交易成本决定了外部性;外部性也决定了交易成本”。抽象地说,都对。但放在一个框架里说时,先后次序就井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2:37:44编辑过]
交易成本与外部性的关系呢?
经典理论中是不是还有交易成本,但没有外部性?
如此说来,外部性决定交易成本,还是交易成本决定外部性?“外部性”的定义是否必须借助交易成本?
有一点可以讨论,如果交易成本更“泛”,是不是就不需要“外部性”了?这正是楼主的议题吧?
我个人感觉,经典理论中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以及它们的交点都是计算在内的生产者消费者最优点集以及最优点,这里没有成本收益的外溢。故没有外部性。(别忘了,成本概念这个工具是为了说明现实问题的)。由于没有外部性。所以没有交易成本。而外部性的存在,决定了必然有以前生产成本不包括的成本的存在,即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的定义不必须借助交易成本。它可以是无法解释的自变量或外生变量。用交易成本说明外部性,只说明这个以前理论无法说明的现象需要一个工具,例如交易成本,来解释。交易成本再“泛”,也不能说就不需要“外部性”了。因为“外部性”是我们要说明的变量或现象,它是目的。如果把目标或目的丢了,那不论你用什么概念怎么说,都是无矢之的。您觉得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16:27:43编辑过]
如果一种物品可以清楚界定排他性收益权,并且这种界定毫无费用,自然也就不会有效用的外溢,外部性也就不会有。经典经济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所有结论也就自然成立。外部性的存在是一个外来冲击,并非原有模型决定的。它的存在形式,决定了我们使用交易成本的形式。
正如张三李四自己所言,在经济学中,“人的行为”更多是指主观上的理性和优化,它是经济学作为科学一种科学的核心前提,而“信息不完全”也好,“垄断”也好,“公共产品”也好,“排他性成本”也好,等等,都是一种约束,都是一种“外部性”,取决于斯时斯地的客观环境以及技术条件。没有这些“外部性”,经典理论就成立。只不过比较单调而已。
我实在不明白您的意思,呵呵
如果我们承认交易费用是解释变量,外部性是被解释边量,那么交易费用在理论框架里就是"外部性"的原因.
这是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所有坚持这一方法论的所有学科,即所谓"实证科学".
我是学医的,在医学中,比方讲,我们用"病毒感染"来解释感冒,那么病毒感染就是感冒的原因,如果以您的逻辑,那就是发现病毒以前的医学模型中我们没有病毒感染的说法,后来理论框架引入了"病毒"这么一说,那么"感冒"是"病毒"的原因
这听上去很奇怪,呵呵
个人以为,“交易成本”是一个很容易泛泛而谈的东西。所以很多概念很难逃与它的干系。
Robinson经济中应不应该有“交易成本”,或者需不需要提“信息不完全”,再或者有无“外部性”呢?——这更像一个理论规范问题(而非“规范理论”)。
“客观约束”总是存在的,研究者是否愿意在Robinson经济中提出“交易成本经济学”或“信息经济学”,等等?
我的看法是这样,交易费用是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费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组织问题,但同样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现实中的鲁滨逊的资源配制必不能达到“新古典鲁滨逊配置”,他不知道是否会下雨可能去看看云彩而浪费时间,他不知道很多可以种植的东西或许影响了他的最佳收成,等等。当然,有外部性一定有交易费用,但是有交易费用不一定有“外部性”。这也是我愿意把交易费用作为解释变量的理由之一。
这种偏离“新古典”,当然应该被理解为“交易费用”,其实更确切说法应该是“信息费用”。
交易费用当然很难直接实证,但他很容易被纳入模型。“偏好”是另一个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不认为“交易费用”是一个很容易泛泛而谈的东西。
我个人感觉,经典理论中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以及它们的交点都是计算在内的生产者消费者最优点集以及最优点,这里没有成本收益的外溢。故没有外部性。(别忘了,成本概念这个工具是为了说明现实问题的)。由于没有外部性。所以没有交易成本。而外部性的存在,决定了必然有以前生产成本不包括的成本的存在,即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的定义不必须借助交易成本。它可以是无法解释的自变量或外生变量。用交易成本说明外部性,只说明这个以前理论无法说明的现象需要一个工具,例如交易成本,来解释。交易成本再“泛”,也不能说就不需要“外部性”了。因为“外部性”是我们要说明的变量或现象,它是目的。如果把目标或目的丢了,那不论你用什么概念怎么说,都是无矢之的。您觉得哪?
第一,有交易费用的场合,不一定有外部性。所以交易费用这个概念不可能借助“外部性”来全面阐释。
第二,有交易费用的框架,可以内生“外部性”,如果您把“外部性”作为外生变量,如何内生“交易费用”?须知,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还没有见过脱离成本来直接表述的“外部性”
第三,既然外部性是我们需要解释的现象,您又把他作为外生,那您拿什么来说明和解释它?
我可是领教学医的厉害了,吼吼。
我同意您所说的“如果我们承认交易费用是解释变量,外部性是被解释边量,那么交易费用在理论框架里就是"外部性"的原因”.但我觉得是这样的逻辑:,外部性是可以观测的变量,它的存在说明有交易费用;然后在理论上用交易费用解释外部性。这看起来有点循环论证,但如果从交易成本这个不可观测的变量出发,我觉得:那你凭什么说有交易费用哪?
医学上应该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1、先判断是否感冒。这肯定不容易。我估计感冒没有定义,它肯定是以正常人的体征为蓝图,发现有“感冒的症状:发热、流涕、咽痛等”来判断是否感冒。正常人是不会有“感冒的症状”。2、一旦确定了,则医学界就会用"病毒感染"来解释感冒。在医学,此时病毒感染就是感冒的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0:15:08编辑过]
“外部性”决定交易费用的存在,因此您说的“第一,有交易费用的场合,不一定有外部性。所以交易费用这个概念不可能借助“外部性”来全面阐释”。我同意,这恰恰表明需要说明的是“外部性”,而不是“交易费用”。
“第二,有交易费用的框架,可以内生“外部性””。我也同意。原因同上。不过我不同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还没有见过脱离成本来直接表述的“外部性” ”。我觉得在理论上,不从成本角度,而从收益角度,应该也是可能的。
“第三,既然外部性是我们需要解释的现象,您又把他作为外生,那您拿什么来说明和解释它?”我觉得答案正如在21楼做的答复,不过再补充关键的几句:“有感冒就必有"病毒感染"”。但不能说“有"病毒感染"就必有感冒”。感冒是外在现象;病毒感染是通过外在现象发现的,尽管病毒感染解释了感冒。一个人染病毒没有,不知道;只有通过感冒的表征发现病毒的存在。然后判断病毒是否是传统病毒(“生产成本”),如果不是,那就是新病毒(“交易成本”)。传统病毒或新病毒解释了感冒。如果这一推理循环,那么我的论证也推理循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0:16:24编辑过]
我确实觉得您所理解的“原因”非常别出心裁。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需要解释它,所以引进理论,这个观察到的现象,通常不叫“原因”,而叫做“被解释对象”。“科学”中所谓的“原因”,不过是假说,仅仅是用来解释现象的。用来解释现象的“原因”是科学所探究的,但往往确实无法直接观察。
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天文学中,我们观测到了某一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用一个假说去解释它,比方说我们用“万有引力”来解释,这时候主张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家就说:万有引力是天体如此这般运动的“原因”。因为它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而不是相反,说:他们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推测出有“万有引力”这个东西。所以天体运动规律是“万有引力”的原因。
“因果分析”是理论分析的一部分,而不是现象观察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创新概念,但不宜更改学术传统。
我承认我的说法看起来比较新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觉得可不可以这么说: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需要解释它,所以引进理论,这个观察到的现象,通常不叫“原因”,而叫做“被解释对象”。“科学”中所谓的“原因”,不过是假说,仅仅是用来解释现象的。(我略微不同意,因为“科学”中所谓的“原因”,是“假设”而不是“假说”)。用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即“假设”是科学所探究的,但往往确实无法直接观察。但被解释现象“外部性”,如果按照科学命题的要求,它必须是在原则上可能被事实所证伪或推翻。科学命题都是概念体系、逻辑体系,而且是被归纳出来的逻辑体系。这一命题“原则上可能被事实所证伪”,被证伪的是“结论(implication)”,“结论”不是“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假说”),它是一个存在于事实世界(此时它是解释变量)和逻辑空间(此时它是被解释变量)的变量。而“假设”很难直接判断其“事实性”或“真实性”。它不要求真实性。按照弗里德曼(1953)的说法,就是如此。
的确,“因果分析”是理论分析的一部分,而不是现象观察的一部分。但这个“果”即“结论(如外部性)”更多地呈现出事实属性,它可被观察。当然您会说“病毒”也可被观察,但那是第二步的事。在第二步上,我同意,“交易成本”解释了“外部性”。但第一步,是外部性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存在。
其实这种循环在科学领域到处都有。青木昌彦(2001)的《比较制度分析》第一章13页前后也说:“制度既是外生的又是内生的”,但首先是外生,然后内生。这应该是有次序的。
欢迎讨论。
这是可能的。但经济学中“收益”已经被“机会成本”涵盖了吧。
“外部性”具体的观测方案是什么?或者,“外部性”的定义是什么?
医学上尽管可能没有“感冒”的精确定义(这一点本人不了解,需要问张版主了),但如果“感冒”对应了某些外在的、可观测的特征,那么医学上是否把凡符合这些可观测特征的情况一并定义为“感冒”?
如果“感冒”与“外在性”、“病毒感染”与“交易成本”可以类比,那么,医学上是否将“感冒”这一概念视为一种“特征上的概括”?同时,经济学是否也将“外部性”这一概念视为某种“特征上的概括”?——“特征”均指可观测的“现象”。
换句话说,一旦(仅仅是假设)某种“外部性”完全不须由“交易成本”来解释,那么这种“外部性”是否有独立于“交易成本”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有无必要再提出“外部性”这个概念?
如果这样表述,个人以为,“第一步”与“第二步”中的“决定”不是相同的意义(规定)。
另外,张版主可否介绍一下医学上“症候群”的定义?以及“疾病”与“症候群”的关系?
它们是否可以对应经济学中“外部性”一类的概念?
还有,医学中,“感冒”与“感冒症候群”是否是不同的?如果有区别,区别的关键(标准)是什么?
由于不懂医学及术语,也许换种说法更好。
1)“症状”是一些“可观测的现象”
2)相同的症状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病理”
(以上两句如有医学上不恰当的术语请见谅)如果大家对以上两句可接受,那么大家可以讨论:“外部性”是否可以类比“症状”?“病理”是否对应“交易成本的逻辑”(或非交易成本的其他因素的机制)?
如果类比可以成立,那么能否说“在某一步”症状“决定”了机理?或者说,这里的“决定”有特别的含义。
如果类比不成立,那么外部性如果只有交易成本才给出规定性,那么在某一步“交易成本决定外部性”中的“决定”是否又是另一种意义?
说到底,外部性(不管它如何定义),其定义是否可以独立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