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杨新刚的提问让我思虑万千。感觉无从说起。热钱这个问题太大。
那么我也问一个问题:房地产行业到底是什么行业?
自己回答:按照国家的分配,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准确!确实属于第三产业,但是我的回答或许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准确的说房地产行业属于金融业!
没错,我没写错,您也没看错。房地产就是应该归属于金融业。借用比较时尚的词语:应该是金融的衍生品!房地产只是一个金融投资敛财的工具。
这么说的原因是:房地产本身就是被银行和地下钱庄托起的一个产业。
在我的小说《危楼》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有钱或者有关系,阿猫阿狗都能够做房地产。也就是说对于老板而言,这个行业唯一的壁垒就是关系。专业、技术之类的东西那是瞎扯!
简单举例说明一下:A老板是市长的大姨子的侄子的舅舅的表哥的儿子,背后谈好一块地。什么都有,就是没钱。好办,领导发话:找银行。当然也可以找地下钱庄。
假设是100亩土地,单价100万元/亩,总的款4亿元人民币。交了土地首付款大约1个亿(或许更少,甚至不交。招拍挂只是一个过场。不要认真),拿到《土地证》。这就好办了,因为银行的政策是可以用土地作抵押品,可借贷总地款35——70%。为了计算方便,就按照50%计算,从银行贷出2亿元。
这些钱不着急堵死土地款的窟窿,先用来运作公司,建设项目。只要开工,就可以办理《预售证》。假设容积率为三,项目可以建设20万平方米。假设销售均价5000元/平米。A老板只要找个有点水准的销售经理或营销总监,按照2010年以前的行情,三四个月售罄不是问题。那么A老板手里就有10亿元。请问这些钱是谁的?
全是银行的!
因为客户买房子的钱80%都是按揭贷款。也就是说客户从银行贷款8亿元,加上A老板贷款2亿元,正好10亿元!而这个项目总价值也就是10亿元!
现在您应该认同我说的话了吧?房地产就是一种金融业的衍生品!
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谈热钱没意义。因为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全是热钱。没有银行,哪来的这样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哪来的这样多的买房人?哪有现在高不可攀的房价?
网友提问的热钱我明白是指索罗斯那群人的钱。请允许我再提一个问题:故事中帮助新浦江上市的的帝茂投行是现实中的哪一家投行?友情提示:请用谐音加对应去猜。相信很多网友能够猜出来。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房地产公司红筹上市的故事。其结局会让大家大吃一惊,但是不难猜:恶狼就是要吃人,不管它身上披的是羊皮还是兔子皮。关于他们的事情是后面资本大战的重点之一,不多言了。只说一下对于房价的影响。
我国的房价已经是翻了好几翻,热钱到底发挥多大的作用?只能说是作用不小。
理论不是我的长项,就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2005年,我在某一线城市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任职。当时一个市郊项目均价1960元/平米。二期开盘老板定价:均价4200元/平米。一次涨价幅度2倍以上。我是反应最强烈的。并且不顾身份地位,直接越级闯入董事长办公室,唾沫星子乱飞说了一大堆歪理邪说,表示反对。
董事长表现出过人的胸怀,耐着性子听完我的梦话,笑着点头:你讲得有道理,作为一个营销人员,你的表现无可挑剔。值得表扬!所以就告诉你一件事情:咱们项目旁边的那个四万平米的小项目,被人以3800元/平米价格整体收购。我们只比他贵10%,没什么问题吧?就是批零差价也不比这低吧?你还有什么担心的?
至于房价上涨的利润,房地产公司拿到的也不是很多。就说上面的项目,现在均价是多少?18000元/平米。上涨了十倍。而房地产公司根本没有拿到这么多。因为水涨船高售价涨,成本也涨。并且售价是一点点涨起来的。大部分是最早买房者将房子卖掉后赚走,其中就有热钱赚走的。
在我国,房地产具有的保值增值性就不必说了,这一点是为热钱上了双保险:资产增值和人民币升值。由于这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国人与洋人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培养下,使得热钱的收益率高的离谱。
举例说明:05年春天在我上面说的项目购买一套单元价格是2000元/平米×100=20万。当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2:1,折合美元24390美元。
现在:18000元/平米×100=180万。
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6.7:1,折合美元268656美元。
按美元计算收益268656-24390=244266美元。其中房地产增值利润是160万元人民币。汇率变化带来的利润是:49144美元。
各位朋友,震惊吗?
再问一个网友关心的问题:谁制造了房价飞涨的奇迹?
我敢肯定地说:就是热钱。是洋人的和国人的热钱共同创造了这个奇迹。没有按揭,有多少人能够买的起这种价格的房子?
什么是按揭?最流行最贴切的解释就是:把买房人和其他行业按在地上一层又一层揭皮!买房人一屁股债,只能节俭过日子。其他行业由于消费者日益减少,日子越来越难过。
国人的热钱还好说。不管结局会如何,最起码从出发点上无可非议:只不过是用下半生的钱造就今天的市场繁荣。初衷不算很坏。
洋人的热钱呢?
将房价推高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因为热钱不是投资,而是快进快出,赚取差价。等到房地产与人民币都升到这群人设定的离场价位时,将会是一个什么场景?
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的方式我知道的只有三种方式:直接购买、做开发、利用壳资源进行交易(基金与信托)。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肯定还有其他的方法。
还要注意的是以前每一次政府调控都演变成房价上涨,这其中的奥妙值得玩味。因为中国的地产商的智慧还达不到那个水准。
必须承认制造泡沫是热钱最基本的功能。就像这几年流行的新词‘豆你玩 ’、‘蒜你狠’、‘化骨棉’以及2011年初,一袋普通的食用盐售价数十元的奇迹,都和洋人的热钱有说不清楚的关系。大家看到了物价上涨的利润,可曾想过当洋人的热钱撤离时‘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的惨状?想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的惨状吧。
如果我讲的还不清楚的话,请联想一下股市中庄家撤离后的情景。洋人一拍屁股坐飞机回家吃香的喝辣的去了,烂摊子还得是我们自己收拾、
这一次政府调控为什么会对购房者进行限制?据零点公司调查,太原商品房的购买者中80%是非本市居民,北京、大连是60%,郑州是55%,请问大家理解了政府的良苦用心了没有?
个人以为今天的房地产形势形成原因追本溯源:经济运行基础是借贷而不是储蓄。书本上的说法是:信用消费。即花明天的钱造就今天的市场繁荣。
用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二个家庭——刘家和张家。这二家都是一般的家庭。
刘家羡慕有钱人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天天吸中华烟、喝茅台酒。但是收入不够,开始借钱以维持这种富裕生活。他们的想法是以后一定能够发财从而将债务补上。但是幸运女神一直不照顾他们。这样亏空越来越多,刘家就会一步步地陷入债务泥潭。显然,这种生活状态还会一直持续下去。除非他们找到了足以偿还其债务,并可维持他们先前生活方式的工作。否则,他们便将一直挣扎在这种痛苦之中,一直到破产。
而张家一家人非常勤劳,也非常节约,平时不舍得花一分钱,以便有更多的积蓄。在这个积累阶段,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的生活显然远不及其挥金如土的邻居,也就是平时以借贷和抵押为生的刘家。
在普通人眼中,基于两家人的消费情况来看,刘家显然更为富裕。然而,透过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张家通过目前的勤俭最终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刘家这种短视的挥霍则是以牺牲其未来生活水准为代价的。但是我们的生活正是刘家的模式。
请问:积累阶段过后,这二家各自会是一个什么场景?答案不用我多嘴。
对一个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人,如果幸运的话,可能会跌一跤捡一块狗头金从而转变自己的命运。但一个国家却不会,因为补充亏空和重新创造财富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也许有很多人会笑话我的‘农民观念’。没错,本人就是农民的子孙,并且以此为荣!请大家回想一下:08年有一篇文章说得好:能够解救那次金融风暴的只有中国农民!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接受超前消费的观念,手里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