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401 2
2005-03-09

对私人权利的限制是否必定降低效率?

-------评巴泽尔与张五常等制度经济学家的分歧

娄人元

这句话引自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序言第七页,是汪丁丁先生写的。这也是该书第七八九章的内容。本文想

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管见: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并不是盲目自由化。

首先,我们把这个问题的隐含条件讲清楚,这样才容易找出产生分歧的根源在哪里。这里的隐含条件是:1谁限制? 2限制谁?3谁的效率?4效率的参照系是什么? 限制的主语有:制度 政府 黑帮 自己 交易对象等。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用集合来陈述:对一个集合权利的限制有全集 补集 该集合本身 子集与子集的相互限制。限制谁的权利?限制该集合的权利。谁的效率?1该集合的效率。2全集的效率。3该集合补集的效率。4各子集的效率。效率的含义有二层:一是单位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二是单位时间的产出比。例如,有两套水加热设备,用相同质量的煤加热相同数量的水所用的煤数量不同。我们可以说这两套设备的效率不同。甲乙二人骞跑,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我们可以说甲的效率高于乙。经济学上的效率概念是从物理学上引伸而来的。效率的参照系。例如熟手泥工砌墙和建筑设计师砌墙,一般情况下熟手泥工的效率高于建筑设计师。但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收入高过熟手泥工的货币收入。这就是因参照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效率不同。这里一个参照系是砌墙,一个是设计图纸,一个是货币。熟手泥工和建筑设计师的产权自我约束决定着各自的效率,在给定的市场条件下。再例如:有二个同时开工,直径相同的山洞,甲山洞每天进尺50米,乙山洞每天进尺30米。两个山洞每天的投入都是50万元。这时我们可以说甲项投资比乙项投资效率高。如果因市场的变化而不是因工程质量的原因,甲山洞报废了,乙山洞不担收回了投资而且赚了一大笔钱。这时我们又可以说乙洞的效率比甲山洞高。这也是因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效率。以钢铁,煤炭 化纤的产量为参照系来衡量某个国家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可能是高的或者说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当这些钢铁 煤炭 化纤等卖不出去的时候,以货币,市场需求为参照系的效率就不能说是高的。参照系的变化也就是产权约束的变化。前一个例子产权的自我约束是明显的,后一个例子产权的相互约束是明显的。

“限制”一词的约定。产权的自我限制。例如,我是色盲,我不会进入印染行业;禁止色盲进入印染行业。这两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意思相同,但是从产权限制的角度看有本质的不同。前一种表达方式是产权的自然限制或自我限制 ;后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行业限制。禁止色盲进入印染行业是不是等于说禁止色盲购买印染行业的股票呢?我看未必。再例如,我是一个熟手木工,如果考虑到我临死前一天才能取得建筑设计师的资格,我是不会放弃做一个熟手木工的。这也叫做产权的自我限制。但是如果除我以外的任何制度 组织 或个人禁止我从一个熟手木工转变成一个建筑设计师就不同了。这和禁止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上大学的规定是相同的。产权的相互限制。这是产权自我限制的廷伸。例如电冰箱的买卖合约。买卖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的所有权。买方承认卖方对冰箱的所有权,同时卖方承认买方对货币的所有权或其它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双方对冰箱和货币的产权重新界定或划分。也就是卖方多大的冰箱所有权与买方多大的货币产权相对应。如果说卖方对冰箱的产权全集没有出售,那是因为买方对相应的货币产权集合也没有出售。因此,这里不存在合约双方产权的“稀释”问题。尽管有冰箱使用的限制性条款。那么巴泽尔先生为什么会认为冰箱的产权在这里存在着稀释问题呢?这是因为冰箱的产权有两层含义:一是谁对冰箱拥有产权。例如冰箱的生产厂家对冰箱拥有产权。二是冰箱对谁或对什么拥有产权。它一般指冰箱所具有的属性及各种零部件。这第二层含义似乎很可笑,冰箱没有生命怎么会有产权呢?巴泽尔在论述的过程中其实就隐含着这一宝贵思想。这两层含义存在着一种覆盖关系。(这是借用集合论中的一个数学概念。)如果说冰箱没有生命,我们可以把冰箱换成女奴。如果这个女奴很漂亮,那么漂亮这一属性同时又是奴隶主的产权。奴隶主的产权对奴隶的产权具有覆盖关系。正是由于这一覆盖关系,巴泽尔先生把“冰箱的产权”当成了“对冰箱的产权”。把对冰箱属性的分割当成了冰箱用户产权的稀释。因此,我个人认为冰箱的属性被分割不等于冰箱的买卖双方的产权被稀释。合约中的限制性条款不仅不是买卖双方的产权被稀释的证明,相反它恰恰是没有稀释的证明。如果没有限制性条款,并且货币产权集合又不变的话,那么产权就稀释了。限制性条款就是为了保证产权不被稀释。货币持有者买的就是冰箱所有权的真子集而不是全集。如果双方达成协议:冰箱出门概不退换,不维修也是可能的。这样的产权交易必定对应着另外一个价格或货币产权集合。这时生产厂家的一部分产权将转入维修市场。没有人证明冰箱用户从生产厂家得到的维修服务比从市场得到的维修服务会更好。生产厂家和它的维修部门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当代理规模充分大时,代理人的欺上满下行为是少不了的。很多买冰箱和电视的人可能都有这种经验:当你买冰箱时遇到的是一副面孔;当你在保修期内找代理人维修冰箱时遇到的是另一副面孔。当你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冰箱所有权的全集后,如果冰箱需要维修,你在市场上遇到的可能是笑脸相迎。如果这一家出价过高,你可以另换一家,直到你满意为止,或者你把冰箱干脆扔掉再买新的,这样就可以把维修费用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因此,购买冰箱所有权的全集和子集是同样有效率的。这和张五常先生的佃农理论很相似:分成合约与其它合约一样是有效率的。民航公司之所以接受飞机制造商的限制性条款,可能是因为维修代理人的规模较小。一个国家也就是那么几家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更少。代理人欺上满下的行为不容易发生。另外,也就是巴泽尔说的:飞机的价值很大,代理人承担不起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也因此,飞机制造商直到现在还垄断着维修市场的一部分利润。

巴泽尔先生对美国西部水资源的分析用来批评“对私人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效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这一分析恰恰证明了下面的表述是正确的:一集合的补集对该集合私有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该集合的效率。限制集合A的用水权必定降低集合A的效率。但是得不出集合B和A的补集的效率也降低的结论。相反B和A的补集的效率可能会因此而增大。但是B和A补效率的增大并不能证明一个集合的补集对该集合私有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该集合的效率是错误的。很显然巴泽尔先生以这种方式批评张五常等是不充分的。

巴泽尔说:“不同商品都可以看着是多种属性的总和,不同商品又包含着不同数目的属性。各种属性统统归一个人所有并不一定最有效率……”(第120页 《产权的经济分析》)这里的效率肯定不是指各种属性都归他的那个人的效率,而是指那个人的补集的效率。以皇帝为例,四海之内皆王土,普天之下皆王臣。在这种产权按排下,皇帝的办事效率与普通百姓相比肯定是最高的。因为皇帝的产权约束最小。普通百姓办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因为他们的产权约束大,所以效率低。奴隶的效率更低,奴隶的效率低并不代表奴隶主的效率低,但奴隶制和奴隶社会的效率可能是低的。约束皇帝的产权必定降低皇帝的效率;约束普通百姓的产权必定降低普通百姓的效率。但是约束普通百姓的产权得不出皇帝的效率也降低的结论,相反,约束普通百姓的产权,皇帝的效率可能因此而增加。同理约束皇帝的效率普通百姓的效率可能因此而增加。如果皇帝的产权和普通百姓的产权近似于均衡,那么全社会的效率可能性近似于最大。这和科斯的著名案例其实是一回事:如果养牛者的所有权集合为空集,那么种谷物者的所有权集合就等于全集。这时人们将吃不到牛肉。如果种谷物者的所有权集合为空集,那么,养牛者的所有权集合就是全集。这时人们将吃不到谷物。如果养牛者和种谷物者的权利近似于均衡,那么,人们既可吃到牛肉也可以吃到谷物。(这里假定养牛者不会耕种;耕种者不会养牛;双方都不会从外界环境中取得现成的牛和谷物。)在这种情况下全集的所有权集合最大,全集最有效率。这里很显然,说对私人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效率并不是盲目自由化。极权国家批评三权分立国家的政府效率低是正确的。这里的低效率有一种含义就是它不可为所欲为。但这并不代表三权分立国家的效率低。秦始皇修长城的效率可以说是高的,成本也可以说是低的,因为他不付工钱。但长城修好之后是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却是值得怀疑的。极权国家的政府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修建许多“伟大”工程,制定很多法律条文。但是,这些伟大工程的产品如果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烂掉了; 所制定的法律条文因交易费用太大而无法实施,那么,高效率的政府就无法等于高效率的国家和高效率的社会。1958年的大跃进导致的三年大饥荒;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十年浩劫是高效率的政府导致低效率的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见证。

张五常等制度经济学家在讲“对私人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效率”这句话时,我想是有一定的隐含条件的。不过也应当承认这一表达方式是不严密的。为了把隐含条件较为充分地表达出来,我想换一种方式表述张五常等制度经济学家的这一思想:一个集合的补集对该集合私有权利的限制必定降低该集合的效率。这一表述方式是否正确呢?请汪丁丁先生和其他前辈们批评指正。

娄 人 元

2001/07/11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9 17:20:00
任何问题都存在两面,关键是我们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9 23:07:00

re

主流经济学家,包括制度经济学家,在讨论效率问题时尽管存在分歧,但是基本上都同意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各方当事人总产出最大化这些比较容易得到认可的标准。至于是否存在交易费用,那是另一回事。后一个问题参见“新古典vs.新制度:一个读书笔记片断”(本版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9 23:10: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