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于规则的相对改善】
【中国的交易中已经将“信用缺失”内生化在交易的谈判中】
【中国的增长,源于不同的产业对信用基础的依赖不同】
【中国经济在缺乏信任基础的情况下高速增长,在于交易的强制性】
【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存在】
【中国经济的发展归因于选择了m-form的政权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经济增长】
【ZF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高速增长,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资源投入的加速、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制度变迁。但是中国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并不完善,却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这种情况中国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制度变迁——市场化交易规则(另外的条件是资源投入速度加快、竞争——企业竞争、各地ZF竞相引资争取项目园区城建开发等),已发生的情况被人们称之为又一个诺斯悖论:没有“完善”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及所谓普遍的信任缺失,怎么会有繁荣的交易?按照重复博弈均衡理论,欺骗只会导致收敛到退出交易这种均衡状态。如何解释这一悖论?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于规则的相对改善】
按照问题的逻辑,那么从制度层面讲,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制度一步步从差到好一点点,再好一点点……这样慢慢增长起来的。“一定要完善的制度才能有经济增长”这个论断是非常可笑的。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的发展都是从市场制度“差”的时候慢慢完善起来的,难道英国在19世纪初,美国在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以前)的经济制度就一定比中国这二十年来的制度完善么?他们不一样的实现了经济增长?!所以,只要比之前更好的制度就能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的交易中已经将“信用缺失”内生化在交易的谈判中】
显然,中国的市场没有建立普遍信用,而且买卖双方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虽然“已发生的情况被人们称之为又一个诺斯悖论——没有“完善”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及所谓普遍的信任缺失会妨碍交易的进行,怎么会有繁荣的交易?按照重复博弈均衡理论,欺骗只会导致收敛到退出交易这种均衡状态。”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交易非进行不可呢?毕竟在现代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自给自足。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可能出现逆向选择,但是中国的市场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逆向选择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是否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逆向选择而使买方强迫卖方降低自己承担信用风险(实际上也是交易成本的一种)的结果产生。简单的说,就是买方通过讨价还价逼卖方降价,从而降低自己承担的信用风险,这其实也是一种交易成本。有没有人发现中国买卖的讨价还价的幅度很大呢?而且卖方也愿意接受,尤其在小店。在国外讨价还价也许是供求双方仅仅为了寻找价格均衡点,在中国讨价还价可能还包含了对交易信用缺失的补偿。
【中国的增长,源于不同的产业对信用基础的依赖不同】
中国这些年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制造业和住房基建业,这种产业结构对制度的依赖度较低。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住房与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但后者并没能充分发挥工业增长所提供的发展潜力。以2004年为例,中国GDP有15.4%来自农业,51.1%来自工业,33.5%来自服务业。而印度的服务业占GDP之比为51%,美国的服务业则更是高达79.4%。实际上,在所有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中,中国的服务业水平,位于最不发达的行列。由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重型”工业,其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这种产业结构也当然让中国经济可以在不作政治改革﹑不开放媒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增长。
【中国经济在缺乏信任基础的情况下高速增长,在于交易的强制性】
每件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某种交易是由内在规律要求的,即使市场信用缺失,这种交易也会进行下去。假如某地只有甲、乙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都没有信用。甲拥有粮食,乙拥有饮用水。如果甲要喝水就不得不用粮食和乙交换,乙需要粮食就不得不用水与甲交换。现在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中博弈,甲与乙到底交不交换呢?当然需要交换。退一步讲,重复博弈理论没有错,中国的现实也与此理论不矛盾。在人伦信任主导下的非正式的市场交易规则下的交易有欺骗,但是也绝非欺骗横行遍地。同样,成熟的市场经济交易中,欺诈行为并非绝迹。
【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存在】
问题所说的是“完善”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及所谓普遍的信任缺失,主要指的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正式交易规则和市场经济下的契约信任。但从交易的角度来说,非正式规则和人伦信任,在一定条件下,比如中国ZF倡导市场经济,但是却没有为此提供正式规则时,中国在人伦信任主导下的非正式交易规则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交易的繁荣。不可否认,虽然没有正式、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但是,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存在着,尤其是在乡土中国,文化的传统的道德的约束力还是相当强的,改开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在企业层面则表现为潜规则。企业在运作中遵循的规则很多是潜规则,而且很多是和ZF制度相悖的,如各企业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很多年的关系基础上,这样的交易费用会很低,偷税漏税是很正常的,而且企业间合作偷税都是正常的,如果哪个企业欠歉债,决不会找法院,肯定是自己直接去拉货抵押或者是迅速告诉同行使其信誉扫地。因此,其中有着一套和法律不同的潜规则,这可以在ZF制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降低交易费用。
【中国经济的发展归因于选择了m-form的政权结构】
在和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相比较时,我们总会得出同样的问题——没有发达的信用体制而经济却发展奇快。我们国家的经济特征是转轨经济,改革前是中央计划经济,不妨我们换一个对象来比较,苏联和东欧,他们却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选择的是u-form的结构,有很多专业部,像冶金部,工业部等等这样的部委来统一计划,地方ZF完全没有权利。这个结构的弱点是部委之间没有竞争的激励。而中国选择的m-form的中央计划经济,地方ZF有很大的自由,中央ZF放权给他们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也有冶金部,工业部这样的部门,但是中国这样的部委权利比苏联要小得多,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洗礼,这些部委的权利严重的被削弱,实际的权利大部分落在地方ZF上。地方ZF之间有很强的竞争激励,这自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虽然这种结果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说重复建设。
所以中国经济近二十年的发展完全归因于中国选择了m-form的政权结构,是这种制度推动的结果。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我觉得,没有信用体制的完善,增长持续不了多久,很快会崩溃,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经济增长】
制度是经济增长动力,回顾英国工业革命之始,制度的变更在其强大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反法国,工业革命虽稍晚一些,但是同样有制度的因素,工业革命效果不佳,而在美国,宪政的确立,使得工业革命虽晚,但潜力巨大!现在我深信不疑,所以说在需求膨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制度创新等等一起带给了中国繁荣中国的经济中,最主要、起决定性的还是制度,不过中国的制度总有滞后性!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在改革的操作层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引入和允许非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掩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另一方面充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吸纳器,可以说非国有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也是受益的一个领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认为的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达到了极限,而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管从78年以来,我国就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却一直难以走出困境,现状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有经济的这种困境,给人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也发展很好的假象,而现在我们却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问题!如果国有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发展,成功地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还有很大的潜力!
【ZF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论ZF推动力量占多大,但ZF推动“增长”的热情的确异乎寻常。原因在于,在结果导向性的评价体系下,作为推动者或有时作为直接间接参与者的ZF,与作为市场直接参与者的企业,在推动“做大”(不论这个“做大”是否浪费资源、危害稳定、隐形成本大于收益等)的过程中,能存在共同政经利益,有着“分利共谋”的动力。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还是会有非正式安排的“潜规则”,而且并不缺乏信任——地方ZF和企业家都相信彼此会用不那么高尚的手段追逐利益——虽然这个信任与我们希望建立的信任体系不同。
人大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