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以《怎样写传世文章》为题,恐怕读者问:你懂得怎样写,为什么不多写几篇给我看?是重要的问题。写文章当然不是为了传世:下笔时难以肯定,只为传世就不用动笔了。但说文章传不传世对作者毫不重要,无关痛痒,却是谎话。 区区在下,世俗人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传世。说到世俗之见,古时的圣贤与我差不多。苏东坡写《赤壁赋》,自知可传世,恐怕有政治问题,不敢示人,但邻居听到他晚晚朗诵。王勃写《滕王阁序》,厉害不是王勃,而是不服气的新阁主阎公。后者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站起来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朋友,如果你有阎公的判断功力,拿几个诺贝尔奖不会是大问题吧。 是说笑,但笑话有真理。我恨不得当年自己有今天的判断力。这是指学术文章,不敢多说其他。要说的是任何人对任何作品的传世机会有一级的判断,占了一个大甜头。单是收藏艺术作品,顶级的传世判断者可以发达。如果70年前看上塞尚的画,小小投资,30年前可以退休。十多年前我和朋友研讨替一个基金收藏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选6个,中4个。这是说,在今天画价急升的情况下,我们选的4个的画价升幅高于平均升幅,2个低于平均升幅。很可能是幸运,因为今天升幅最高的曾经跌得焦头烂额。 个人对经济文章的判断,似乎比对艺术作品高一点。1970年代初期美国某些好事之徒创办了文章引用指数,是好是坏应该是唯一的量度文章传世的指数了。有不可靠的例外。大错特错的文章可能因为荒谬而被引用多次;做学报编辑写文章会多被引用(被擦鞋也);博士生多的教授会有多学生引用的着数;毫无创意的概括性文章(survey article)引用次数较多。这些“不可靠”的因素不能持久,所以我认为引用次数之外还要加上历久不衰的准则。行内的朋友认为一篇文章在国际上被引用50次以上,算是小经典,有点传世味道。这方面我要加上30年不衰。二者合并不容易,因为绝大部分的经济文章不容易被引用三几次,而过了十年八载一般没有人记得。 最近朋友提供的关于我的英语文章的引用次数资料,竟然有七篇达到上述的二者合并的准则。计算机打出来的SNS CHEUNG,加上文章发表的学报与年份正确,错不了,可惜有时S CHEUNG也是区区在下,没有算进去(引用次数可能因而算少了1/4)。该七篇的发表时间与引用次数如下: (一)《佃农理论》(书),1969年,引用240次。 (二)《合约结构与非私产理论》,1970年,169次。 (三)《公司的合约性质》,1983年,136次。 (四)《合约的选择》,1969年,89次。 (五)《蜜蜂的神话》,1973年,68次。 (六)《私产制度与佃农分成》,1968年,67次。 (七)《价格管制理论》,1974年,61次。 我的英语文章不多,而正规地为学报写的更少。从后者看,依照上述的被引用50次加30年不衰的准则,我大约有一半考及格。格外用心写的有三分之二及格,而在上述的七加一的8篇中,有4篇在完稿时就知道有机会传世。那是“三”、“五”、“七”与“加一”(1998年底发表的《交易费用的范畴》目前只被引用19次)。这可见我对经济文章的判断比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可靠得多。 给后学的提供一些线索吧。 (一)从传世的角度看,一百篇文章每篇被引用一次,加起来一百次,远不及只一篇被引用二十次来得重要。 (二)只要学报能被多间大学图书馆收藏,学报名头的或大或小不重要。大名比小名较早被人引用,大约早两年,只此而已。还有,评审与不评审毫不重要。上述的文章没有一篇经过正规评审,就是1969年出版的《佃农理论》那本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只看一章就决定出版了。理由很简单,如果评审员懂得写传世文章,不会有时间评审。 (三)文章清楚重要。《蜜蜂的神话》以清楚取胜。如果当年写《价格管制理论》能多花半年时间,写得一清二楚,今天的引用次数可能超过二百。《合约结构》也写得不够清楚。如果清楚一点,其思想不会常被人借用而不提到我。(今天盛行的incomplete contract、implicit contract等话题,皆出自该文。不是说他人抄袭,而是他人读了,联想到些什么,认为是自己的新意,不需要提到我,跟着的后起不会知道出处。) (四)传世文章要有点新意。新意容易,发展新意困难。有了一点新意,认为有可乘之机,就要不断榨取,尽量把小小新意一般化。有时为了一小点新意,要想好几年才动笔。不这样做,只简短地提出新意,光彩的是发展你的新意的人。今天盛行的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其重点与我在1976年发表的关于座位票价偏低的一个论点一样。但当时不认为重要,只三几句就带过了,走了宝。 (五)趣味性非常重要。要推广一点新意,务求一般化,途中要不断地向“过瘾”方面想。示范例子永远选生动精彩的。《蜜蜂的神话》的中心例子起于米德,重复这例子的文章无数。我再重复,因为这例子过瘾,传世是我而非前人。我只证明该例子错了,写得清楚,没有其他重要的贡献。如果不是蜜蜂与苹果,类同的证明不会有作为。
转自全球财经观察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有道理啊
chueng的传世七作中,(二)《合约结构与非私产理论》,(五)《蜜蜂的神话》,(六)《私产制度与佃农分成》,(七)《价格管制理论》是我看不到的,真希望能早日拜读。
另外,《经济解释》虽不是论文,但推测日后也应传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18:54:03编辑过]
商务版的<经济解释>只是一些散文的集子,似乎意义不大.应该看香港的版本,好象是"花扦树出版社"的,在大陆没有出版.不过网上有,可以看或者下载打印出来,很有意义.
我们这儿好象还见不到呵
同意,但这本书看了看看不懂啊。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