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越来越低,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一大焦点,然而与“农村生源比例越来越低”相对应的是哪些生源越来越高呢?这个问题少有人关注,一项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北大学生中,来自干部家庭的比重超过其他阶层。(3月21日财新网)
强调这个研究的“严谨性”,是因为现在类似的调查特别多,不过太不严谨,设计个问卷,网上随便调查几个网友,轻易就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 我将其称作野鸡调查得出的野鸡数据。而这项调查很严谨,是基于对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社会来源做了详尽分析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最后以《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为题,将论文发表在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
如何解读“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呢?在官二代抢官丑闻、公务员招聘黑幕频曝的现实下,可能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高招腐败,想到干部子女利用特权垄断上名牌大学。
不过我觉得,“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可能跟“特权”关系不大。中国的腐败问题很严重,高校也早已经不是一个干净的地方。可是,高考仍然是当下中国最公平的上升通道,高校仍然是相对最干净、腐败最少的地方,尤其是重点大学,在招生上的腐败发生率就更小了。比如北大,北大无小事,被过度置于舆论的监督之下,连砍棵树这样的“小事”都会激起很大争论,更何况像“干部子女利用特权上北大”这样的大事。
那“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觉得,问题恰恰出在普遍认为公平的高考上。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不是权力操纵的结果,而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是社会不平等在高等教育、在重点大学生源比例上的反映。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会自然地投射到大学生源的比例上,这是高考所无力改变的。正如此前社科院专家早有过的判断:中国的精英高等教育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而只是延续和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
很多人盛赞高考公平,反问“如果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称高考是穷人上升最重要的社会通道。可是,寄望于高考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制度性地改变社会结构,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功能有限。高考无力改变社会不平等,很多时候只能延续甚至强化不平等。20多年前,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之所以多,干部子女之所以没现在多,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相对更平等一些,这样的平等会体现在生源的平等上。干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续攀升,也正是当下社会的不平等在大学中的自然投射。
分数面前,虽然人人平等,可是,拥有更多资源的人,可以以看似“平等”的方式获得更高的分数,比如城市孩子仅在英语分数上就比农村孩子高20多分。干部子女由于其家庭资源,能在高考中掌握更多的优势,使其无须借助特权就可以比平民子女更容易走进重点大学。
面对这个数据,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所津津乐道、所迷信的高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