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都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但是每年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爬山,有时候是在山脚下,有时候在往上爬,有时候已经到了山顶上。到了山顶上以后,风光相当的奇妙,但是你会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是朝更高的山头上走,还是要开始下坡了,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可能就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我想提的一个问题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的时候,应当如何看待经济下行的性质。仅仅是在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下短期的回调还是增长潜力的下降?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解释,我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10%的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济由高速转入中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个课题组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德国、我国台湾地区这样一些经济体,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经历了高增长,在人均收入达到1.1万国际元(不是指现价美元,而是一种购买力平价的指标,是以麦迪森1990年的国际元作为基础计算的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高增长的潜力已经用尽了,这个时候该回落了,我们称其为自然回落。回落的幅度一般在30%-40%,增长阶段有一个转折,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日本的情况基本上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不谋而合。韩国是发生在90年代的中后期,紧接着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德国发生在60年代后期。
我们经过计算发现,中国在2010年,按照国际元计算的话已经接近人均8000国际元了。如果我们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将会在今后两三年就达到人均1.1万国际元的水平。所以我们预计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长力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前后下一个台阶。往前两年、往后两年,大概有四年的时间窗口,我国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会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分析时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合理分组,合理取样。这个计算过程或者分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果是相当一致的,就是2015年左右,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分析,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推测。有没有现实的根据呢?应该说2011年有几个迹象很值得关注。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持续下降。2009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30%,2010年逐步开始下降,2011年已经降到了22%左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北京6个省市加起来的GDP超过了全国的一半,2011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在后几位,基本上能够反映GDP增速的变化。投资也是如此。倒数第一的上海投资增长出现了负数,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我们讲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下一个台阶或者说增长阶段要出现这样的转换,应该首先是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风险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大家开始怀疑地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潜力,将来有没有一个可预期的、令人满意的回报,现对这个潜力的有限性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估计了。
增长阶段的转换应该有一个过程。我们目前的增长速度,2011年估计大概是9.2%左右,还是相当高的速度。但是我们一看结构就会发现,转换的过程已经开始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规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规律来讲,中国经济增速有很大的可能在人均1.1万国际元水平上自然回落,这是我们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成功标志。有人认为增长速度下来了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潜台词是说如果想让速度上去的话,主动一调控就上去了。这种想法是不太正确的,甚至是相当危险的。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也可以用一些强行的办法,比如一两年搞上去,但是也会下来的,下来的代价很沉重。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转换期也有一段时间。一个可能的速度分布就是,在今后两三年的时间,包括2012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应该说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两三年以后,大概也就是在“十二五”后期,或者“十三五”开始的时候会降到6%和7%。在这个水平上会找到一个均衡点,然后再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够保持10年或者是15年的时间。当然,如果和9%或者是10%比较的话可能低了一点,但是从国际上来讲,有7%的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了。当然我用一个概念叫做中速增长,只是和我们过去高速增长相比较而言的。如果我们10年、20年避开这种陷阱,成功跨入高收入社会将会是一个飞跃。工业化搞了这么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上亿人口的大国,能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很少。我们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梦寐以求的,对于全世界来讲,那将是中国要创造的另外一个奇迹。
即使增长速度降到6%和7%,有些人可能一听感觉到有点不舒服,甚至有点悲观。其实大可不必,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感到乐观。我们现在又站在了山头上,感到一些迷茫和不确定性,到底走向何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拉开距离,稍微看得远一点。要看增长阶段,用一个比较大的尺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在和将来。2012年,中央已经确定了基本的方针,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首先就是要稳增长,稳增长就要防止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上上下下,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还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预期和思维定式。他们会想过去30年都是高增长,都是9%或者是10%,在任期里这个速度下来了不合适,要把它搞上去。也可能会搞上去,因为有一些手段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后果很严重。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教训,比如日本过去60年的增长,有些年份是10%的高增长,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速度逐步回落了,基本上是中速增长,4%左右。上个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10年、20年的时间,就降到了1%左右,甚至是0%,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60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个平台,下了2个台阶,80年代以后,搞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老想把经济再拉上去,恢复往日的辉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严重的资产泡沫,以及所谓失去的10年,甚至是20年,这样一个教训我们是要汲取的。
转换期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增长的转换期,原有的动力逐步在减退,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增长期的转换背后的含义是相当深的,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最重要的是增长动力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在增长。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国内国际有一些不稳定或者是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影响到我国,经济在短期之内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所谓稳增长,一方面,想回到过去l 0%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另外一方面,我们要防止短期之内突然下滑得过快,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区间。所以稳增长,就是在这样一个区间里面你能不能稳得住,这个实际上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从今年来讲,稳增长还要着力应对两种不确定性,今年这两种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
外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欧债危机的冲击,欧元区的欧债危机到底前景怎么样,确实存在变数,特别是到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都会有比较大的变数。除了经济决策之外,政治家们的决策也相当重要。但是总的来讲,我觉得也不必过于悲观.在正常情况下,欧元区的正常经济增长能做到1%和2%就已经相当高了,现在出现从负增长到正增长,实际上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美国和欧洲这次金融危机演变有内在的逻辑,首先是私人债务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的责任,转变了公共债务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债务的危机。现在看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最后实际上还是要靠货币化来推后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把危机推后了。但是公共机构的债务危机和私人机构的债务危机比较起来的话,前者更容易被货币化。我认为,欧洲的问题不至于太严重。
内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处在胶着、敏感的阶段,政府在房地产上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态度是坚决的,就是坚持调控不放松。因为再往上,这个市场的风险会更大,但是如果短期之内下得过快就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银行和地方财政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我们一些地方的财政一半以上的收入是和土地有关的,要么是卖地的收入,要么就是房地产税收的收入。如果短期之内价格下得过快,冲击的面比较宽,银行和地方财政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再一点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也可能过快下降,因为投资跟着房地产,从新开工面积和销售的情况都表现出来了。而房地产投资在我们整个投资中,这些年占的比重大概是20%。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价格上去肯定不行了,短期之内下得过快也有影响。目前应该是在挤压泡沫和防控风险当中找到平衡。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在一线大城市的某些地段是比较突出的。从全国来讲,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毕竟还有相当大的刚性需求,政府手里面的调控手段还是相当大的。我认为可以考虑在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框架之内,房价总体上来讲做一些小的微调,但是基本上保持稳定.能够持续两三年的时间。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后,房价水平相对就降低了。这样的话就是所谓的拿时间换空间,我用一个词叫做稳中求降。基础设施投资2011年回调的幅度比较大,2012年我们估计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样基础设施投资总的来讲会有所回落。
制造业的投资可能有所下降,因为制造业的投资中一部分是和出口相关的,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如果中国的出口下降四五个百分点以后,大概几个月以后,制造业会下降。房地产基础设施的增长回落,也对制造业起到一定影响。
2012年经济增长的估计。进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0%左右降到10%或者略高一点,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会由2.3%降到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由2011年的24%左右降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会有所上升。总需求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估计2011年经济增长规模将会回落到8.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