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39 1
2012-03-26
       我们每年都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但是每年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爬山,有时候是在山脚下,有时候在往上爬,有时候已经到了山顶上。到了山顶上以后,风光相当的奇妙,但是你会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是朝更高的山头上走,还是要开始下坡了,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可能就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我想提的一个问题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的时候,应当如何看待经济下行的性质。仅仅是在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下短期的回调还是增长潜力的下降?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解释,我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换。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10%的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济由高速转入中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个课题组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德国、我国台湾地区这样一些经济体,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经历了高增长,在人均收入达到1.1万国际元(不是指现价美元,而是一种购买力平价的指标,是以麦迪森1990年的国际元作为基础计算的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高增长的潜力已经用尽了,这个时候该回落了,我们称其为自然回落。回落的幅度一般在30%-40%,增长阶段有一个转折,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日本的情况基本上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不谋而合。韩国是发生在90年代的中后期,紧接着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德国发生在60年代后期。

  我们经过计算发现,中国在2010年,按照国际元计算的话已经接近人均8000国际元了。如果我们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将会在今后两三年就达到人均1.1万国际元的水平。所以我们预计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长力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前后下一个台阶。往前两年、往后两年,大概有四年的时间窗口,我国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会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分析时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合理分组,合理取样。这个计算过程或者分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果是相当一致的,就是2015年左右,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分析,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推测。有没有现实的根据呢?应该说2011年有几个迹象很值得关注。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持续下降。2009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30%,2010年逐步开始下降,2011年已经降到了22%左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北京6个省市加起来的GDP超过了全国的一半,2011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在后几位,基本上能够反映GDP增速的变化。投资也是如此。倒数第一的上海投资增长出现了负数,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我们讲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下一个台阶或者说增长阶段要出现这样的转换,应该首先是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风险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大家开始怀疑地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潜力,将来有没有一个可预期的、令人满意的回报,现对这个潜力的有限性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估计了。

  增长阶段的转换应该有一个过程。我们目前的增长速度,2011年估计大概是9.2%左右,还是相当高的速度。但是我们一看结构就会发现,转换的过程已经开始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规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规律来讲,中国经济增速有很大的可能在人均1.1万国际元水平上自然回落,这是我们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成功标志。有人认为增长速度下来了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潜台词是说如果想让速度上去的话,主动一调控就上去了。这种想法是不太正确的,甚至是相当危险的。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也可以用一些强行的办法,比如一两年搞上去,但是也会下来的,下来的代价很沉重。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转换期也有一段时间。一个可能的速度分布就是,在今后两三年的时间,包括2012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应该说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两三年以后,大概也就是在“十二五”后期,或者“十三五”开始的时候会降到6%和7%。在这个水平上会找到一个均衡点,然后再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够保持10年或者是15年的时间。当然,如果和9%或者是10%比较的话可能低了一点,但是从国际上来讲,有7%的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了。当然我用一个概念叫做中速增长,只是和我们过去高速增长相比较而言的。如果我们10年、20年避开这种陷阱,成功跨入高收入社会将会是一个飞跃。工业化搞了这么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上亿人口的大国,能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很少。我们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梦寐以求的,对于全世界来讲,那将是中国要创造的另外一个奇迹。

  即使增长速度降到6%和7%,有些人可能一听感觉到有点不舒服,甚至有点悲观。其实大可不必,我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感到乐观。我们现在又站在了山头上,感到一些迷茫和不确定性,到底走向何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拉开距离,稍微看得远一点。要看增长阶段,用一个比较大的尺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在和将来。2012年,中央已经确定了基本的方针,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首先就是要稳增长,稳增长就要防止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上上下下,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还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预期和思维定式。他们会想过去30年都是高增长,都是9%或者是10%,在任期里这个速度下来了不合适,要把它搞上去。也可能会搞上去,因为有一些手段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后果很严重。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教训,比如日本过去60年的增长,有些年份是10%的高增长,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速度逐步回落了,基本上是中速增长,4%左右。上个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10年、20年的时间,就降到了1%左右,甚至是0%,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60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个平台,下了2个台阶,80年代以后,搞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老想把经济再拉上去,恢复往日的辉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严重的资产泡沫,以及所谓失去的10年,甚至是20年,这样一个教训我们是要汲取的。

  转换期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增长的转换期,原有的动力逐步在减退,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增长期的转换背后的含义是相当深的,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最重要的是增长动力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在增长。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国内国际有一些不稳定或者是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影响到我国,经济在短期之内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所谓稳增长,一方面,想回到过去l 0%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另外一方面,我们要防止短期之内突然下滑得过快,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区间。所以稳增长,就是在这样一个区间里面你能不能稳得住,这个实际上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从今年来讲,稳增长还要着力应对两种不确定性,今年这两种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

  外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欧债危机的冲击,欧元区的欧债危机到底前景怎么样,确实存在变数,特别是到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都会有比较大的变数。除了经济决策之外,政治家们的决策也相当重要。但是总的来讲,我觉得也不必过于悲观.在正常情况下,欧元区的正常经济增长能做到1%和2%就已经相当高了,现在出现从负增长到正增长,实际上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美国和欧洲这次金融危机演变有内在的逻辑,首先是私人债务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的责任,转变了公共债务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债务的危机。现在看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最后实际上还是要靠货币化来推后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把危机推后了。但是公共机构的债务危机和私人机构的债务危机比较起来的话,前者更容易被货币化。我认为,欧洲的问题不至于太严重。

  内部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处在胶着、敏感的阶段,政府在房地产上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态度是坚决的,就是坚持调控不放松。因为再往上,这个市场的风险会更大,但是如果短期之内下得过快就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银行和地方财政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我们一些地方的财政一半以上的收入是和土地有关的,要么是卖地的收入,要么就是房地产税收的收入。如果短期之内价格下得过快,冲击的面比较宽,银行和地方财政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再一点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也可能过快下降,因为投资跟着房地产,从新开工面积和销售的情况都表现出来了。而房地产投资在我们整个投资中,这些年占的比重大概是20%。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价格上去肯定不行了,短期之内下得过快也有影响。目前应该是在挤压泡沫和防控风险当中找到平衡。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在一线大城市的某些地段是比较突出的。从全国来讲,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毕竟还有相当大的刚性需求,政府手里面的调控手段还是相当大的。我认为可以考虑在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框架之内,房价总体上来讲做一些小的微调,但是基本上保持稳定.能够持续两三年的时间。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后,房价水平相对就降低了。这样的话就是所谓的拿时间换空间,我用一个词叫做稳中求降。基础设施投资2011年回调的幅度比较大,2012年我们估计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样基础设施投资总的来讲会有所回落。

  制造业的投资可能有所下降,因为制造业的投资中一部分是和出口相关的,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如果中国的出口下降四五个百分点以后,大概几个月以后,制造业会下降。房地产基础设施的增长回落,也对制造业起到一定影响。

  2012年经济增长的估计。进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0%左右降到10%或者略高一点,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会由2.3%降到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由2011年的24%左右降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会有所上升。总需求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估计2011年经济增长规模将会回落到8.9%左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26 12:58:00
  根本仍是要深化改革


  从中长期来讲,我想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我们要防控风险,比过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注重防风险问题,包括高速增长期隐含的风险。增长速度足够高,实际上是可以吸收风险的,它把很多风险可以往后推,这是高增长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世纪初期,当时银行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剥离了很多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以后如何消化?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话能够消化吗?我们一定要注意,当高速增长这个条件不存在的时候,是不能消化的。如果遇到内部和外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短期之内增长速度出现比较大的下滑,这个时候也会引出相当多的新的风险。


  短期之内,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快的话,企业的盈利水平、财政收入都会带来一些变化,何况我们过去还有其他的问题,老问题和新问题可能会同时爆发。要警惕高速增长后期投资加大引起的失误。我们过去经济高增长能够实现后发优势,某种意义上是走别人走过的路,不确定性虽然有,但是相对比较小。到了高增长的后期,其实并不清楚边缘在什么地方,投资的规模很可能就会扩大。现在有些地方基础设施规模相当大,听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但是资金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回收?因为已经搞了很多了。到了高增长的后期,我们投资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防控风险。


  总的来讲风险是可控的,但是我们需要提前考虑一个问题。假定10个融资平台,9个还可以,风险是可控的,1个没有办法还本付息了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进行处置?这个可能都需要有前瞻性,如果等到问题出来以后再去应对,成本就会比较高。增长放缓以后,部分行业产能出现过剩,存在大面积亏损的风险。最近一段时期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微利阶段,如果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或者时间加长,不仅仅是钢铁行业,其他行业可能都会遇到问题。已经露出苗头的有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资金链断裂、国际经济再次下滑对我国经济冲击的风险、2011年9月份以后大幅度回落超预期等现象。这些问题最近稍微有所缓解,但是今年的情况到底会怎么变化,需要进一步观察。


  增长阶段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增长阶段的变化是一个表面现象,背后是经济结构要发生变化,增长动力要发生变化,需要培养新的增长动力。所谓转换动力,概括地来讲,就是由低成本要素为主驱动转向创新为主驱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大的风险因素,一个就是资产泡沫,再一个就是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的垄断,这两个因素对于向创新驱动转型有影响。问题是大家都追那个泡沫,没有人认真地搞实业和创新。大企业垄断了以后,中小企业进不去,很难有释放创新能量的机会。另外垄断会造成价格比较高,增大企业生产的成本。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不仅存在而且相当突出。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而且要着手解决。


  现在我们注意到有些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包括中国制造业最具有竞争力的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不搞实业了,而是去炒房地产。这个情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中国长期的产业竞争力是非常值得忧虑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仅仅是企业的责任吗?企业是趋利的。其实我们看到,所谓现在产生资产泡沫的这些领域,最突出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一些金融领域,都是高回报。房地产回报率是比较高的,有些地方之所以民间借贷形成高利贷,可以出很高的利率,实际上是搞周转,背后都是以房地产的高回报率作为支撑的。金融系统整个回报率比实业系统还要高出很多,这个方面最近也有不少研究。重点要解决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垄断型大企业和小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房子价格涨幅不大,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面,年均房价上涨的幅度大概是2%左右。德国始终坚持不懈地搞制造业。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像西门子、宝马、奔驰这些有名的大企业之外,更多的是在细分行业中间,那些企业是所谓的隐形冠军,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市场占有率很高,而且都是百年老店,多少年以后利润相当稳定,原因就是它自己有制造业的优势。德国持续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制造业上,到目前为止,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德国。我们现在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要解决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深化改革,特别要在相关的领域和关键的环节取得实效。这样我们经济增长转换的阶段就可以有前瞻性,能够把握先机,能够再次跨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