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天敌
现代主流经济学,习惯于在假设设定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理想状态基础上,理论描述实有经济资源的使用消费性最佳经济效用状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向往的最佳经济状态、我们人类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满足美好生活愿望所需的经济资源,都是无限的。而我们实际拥有的经济资源,却是有限的。且其有限的实有经济资源,相对于无限美好生活愿望而言,始终都将是趋于零的相对性状态。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人的男女老少,始终都是同时存在的。理性行为的成熟和不成熟的行为人,也始终都是同时存在的。
故而,即使我们建立了这种理性的理想状态的经济模型,和找到了理想经济状态模型的无限美好性指标标准。那么,我们将现实的有限资源状态,代入无限美好性理想社会模型之中。则经济学所能面对的,始终都将是无穷大的资源需求,与无穷小的资源稀缺,所反映的经济调控问题--当然,没有后代、且清除所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社会可能将会更理性。
我们说,对于经济学而言,始终都只能是在实际发生的非理性行为概率、理性行为概率,以及经济资源缺口的基础上。讨论我们所能实现的最佳经济状态问题。
且也始终都只能是将经济体系实际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作为经济体系的体能损耗性非理性“劳动、管理”行为经济资源,理性“劳动、或管理”行为经济资源。或是作为经济体系实际存在的、供需性能指数很好很差的管理行为“元件”、供需贸易性行为“元件”。去讨论其非理性行为“元件”的不可恢复性自损害、他损害的规避法则守则。和无自损害、他损害性供需行为“元件”的生存存续性运行成本,以及无自损害、他损害性供需行为“元件”,超量损耗生存必需经济资源所需征收的理性税收份额。
我们说,对于经济学而言,始终都只能是以不可恢复性自损害、他损害行为,作为具有普适性意义、可实现性意义、可操作性意义的基本行为标准。而不能以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才能实施实现的理性行为,作为行为标准。
我们只有在实际发生的非理性行为概率、理性行为概率,以及实际存在的经济资源缺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理想状态的经济模型;才能实现科学的、理性的理想性经济状态。
我们说,以“理性假设”作为理论基础、作为经济规律的探索方向,是一种必定不可能实现的、客观不存在的必然性方向错误。
补充内容 (2012-12-3 13:53):
我们说,人类的人性、理性,都不能“假设”、不能改造。而只能承认证实人类触发行为的理性触发率。我们只能在实有理性触发率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充分运用、充分共享其理性触发率。和充分运用之时能实现的经济状态。
补充内容 (2012-12-27 13:52):
对于经济学而言,始终都只需要测定实际发生的非理性行为概率、理性行为概率、不完全理性行为概率。且只需要在理性行为实际发生概率的基础上,去讨论如何充分发挥已有的理性行为,让所有人都能实现最佳经济状态问题。
------在男女老少一群人中,不可能人人都完全理性,也不可能将所有人都改造成完全理性。我们只能、只须考虑,如何充分运用其中的理性行为人的理性知识、理性能力,让所有人都能实现最优化选择。
所以,我们只需“实测”理性行为的理性力、和实际发生率,而无需“理性假设”。
补充内容 (2012-12-28 14:56):
————理性行为的定义方法、理性行为的发生规律、理性行为的发生概率。和为什么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发生率,我们人类、以及动物,还能生存存活?以及在理性行为的有限发生概率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使所有人都能理性的理性共享规律,才是研究理性所需的思维思路!!!!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者专栏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721847
补充内容 (2012-12-29 15:44):
运用实际测定的理性行为发生率作为理论基础,去讨论理性行为的效用最大化。比以人为编造的“约束条件”的理性行为作为理论基础,去讨论理性行为的效用最大化,更准确!
补充内容 (2014-2-23 21:46):
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其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理性的,任何人都只能保证其错误行为的发生率,趋于相对于人均均值性极小值常数的相对性理性行为程度。而其相对性理性行为常数,无需假设。只能必能实证证实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