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0973 42
2012-04-19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产业分级的宏观利润分配方法分析了传统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创造、储蓄难题、债务危机等核心缺陷,指出凯恩斯、弗里德曼、费雪等人的失误,创造性地提出了储备需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货币创造、CPI、GDP、债务危机、技术进步、储蓄难题、储备需求

一、        外汇占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1月的资产负债表,总资产近29.5万亿,其中外汇占款23.5万亿,占比82.88%,考虑到贸易战的巨大压力,假设中国今后实施平衡贸易的发展战略,本文以基础货币为30万亿进行推演。

二、        货币创造、投资乘数、CPI、GDP、利率

现行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创造的理论,是以弗里德曼的直升机撒钱例子论证的。他说,ZF用直升飞机撒下1000镑,民众拾到的钱都存入一家银行,则该银行得到新增原始存款1000镑,假定法定准备金率10%,那么该银行可发放900镑贷款,借款人将其全部再存入第二家银行,同样它可以发放810镑的贷款,如此过程无限循环,最终所有银行存款总额为:

    1000+900+810+729……

=1000[1/(1-9/10)]

=1000*10

=10000

即货币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的倒数。

这个例子非常的不严谨,第一:存款哪里来?天上不可能掉馅饼。第二:贷款哪里去?既然贷款就要支付利息,它应该高于存款利息,因此不可能直接简单存入银行获取存款收益。

为了更加切合经济实际,我们进行如下假设:            

首先将社会经济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层级,顶级为最终消费品产业,生产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通讯等所有消费品。

中间层级为加工企业,包括机械加工、制造,层级数为n-2;

最低端为原材料级,如采矿业;

假设顶级企业出口获得央行外汇占款发行G万亿元,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利润总额为Ⅱ,投资需求为Ⅲ即中间级产值总和;

那么,顶级企业将该款的Gv雇佣工人,G(1-v)购买机械设备;

则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首先扣留G(1-v)m的利润,然后以G(1-v)(1-m)v雇佣工人,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再次级企业获得G(1-v)(1-m)(1-v)的订单,利润G(1-v)(1-m)(1-v)m,分配工资G(1-v)(1-m)(1-v)(1-m)v,设备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递推,直至产业最低端。

将所有的消费需求相加: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润和为:Ⅱ=G(1-v)m/(m+v-mv)

所有的投资需求为:Ⅲ = G(1-v)/(m+v-mv)

可以发现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而所有的消费需求Ⅰ仅是原始投入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终需求,它无法给顶级投资者带来利润,顶级的初始投资与终端销售收入形成缺口,它顺便指出了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片面性,供给只创造了部分需求。

因为顶级企业不能实现利润,无法偿还贷款与利息,只能破产倒闭,这将直接导致次级及以下的企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可能扩大投资,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利润成为了过剩资本,时刻寻找出路牟利。

将利润和剔除企业家个人消费后加上居民储蓄,形成了过剩资本,它们就是银行存款的来源,它反驳了理性预期关于消费者将花光他所得到的,事实上,即使消费者花光了他的积蓄,并且有超前消费倾向,则必然增加其消费债务。而过剩资本市场的大量客观存在更是对其的显然否认,比如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艺术品市场等。

如果假设m=0.1,v=0.2,那么可得Ⅰ=5/7,Ⅱ=2/7,这与美国的消费占62%比非常接近。

而由于中国的消费率非常低下,大约为20%,那么储蓄为2/7+5/7*80%=6/7。依据中国当前的存款准备率20%,则为总额的6/7*20%=6/35,不妨简化为1/6,也就是说,经过一次产业循环,银行准备金漏出为初始投入的1/6。该存款只能由顶级企业贷款投资,以拉动次级、末级产业,从而启动第二次产业循环,依此无限循环,最终产业产业乘数为6,从而顶级产业总值为6G,这回答了存款的去向问题。

如果银行准备金率为零,则没有货币漏出,该过程将随时间无限延伸,那么顶级产业总产值将无限大,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货币流通量的累加。

如果银行准备金率为1,则货币很快被央行收光,也就是全部填进周小川的池子,而顶级产业的总产值为1,因此,准备金率工具当慎用,且有限度。

因此,所谓的货币创造乘数不过是基础货币再被央行准备金吸光之前顶级产业总产值的最大倍数,而一旦货币被吸光,整个社会生产将陷入死寂。

但是,这一过程内含了一个重大经济事实:随着再生产的继续,顶级产业的债务越滚越大!

同样依据上面的数据模型,可以看出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缺陷:一,所谓的投资乘数不过是所有产业产值之和,而GDP的定义只计算顶级产业产值,并不包括中间产值,否则就是重复计算,也就是说凯恩斯夸大了投资拉动效应;二,凯恩斯只关注了顶级企业以下的产值增长状况,而忽视了顶级企业本身的损益,为其理论破产买下了伏笔。事实上,顶级企业是否为ZF投资并非关键,因为在这里它和普通的企业投资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是顶级企业,都不能摆脱亏损、负债的命运!不同点仅在于ZF投资是强制的、被迫的,出于稳定经济的社会要求而为。正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凯恩斯对投资的解释很迷茫,“资本家生理的冲动”。

著名的费雪货币方程式MV=PT同样存在缺陷。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T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DP

原因在于V为期间累计量,而PT为瞬间即时量。

更为简洁的物价表达式为P=D/Q

其中P为价格,D为总需求、货币购买力,Q为总供给、商品与服务供给总量。

该公式可有两方面用途:瞬间与期间。

瞬间公式为任意时点的物价决定于该时点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比;

期间公式为某一期间的物价决定于该区间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比。

这两个公式是计算CPI的根本依据。

而根据产业乘数RGDP、可以计算出经济周期T

T=M*R/GDP

比如我们计算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周期,上面已知M30万亿,R6,年均GDP40万亿,则T=30*6/40=4.5年,也就是说每隔4年半中国经济将跌入低谷,乃至崩溃,而当前的经济波动大约为三年,正说明ZF的容忍度为自由经济周期的2/3

货币创造通过时间的延伸而使产业链增加了产值,但同时也增加了顶级企业的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某一时点的基础货币差额缺口越来越大,一有风吹草动,债权人挤兑,也就是启动时点清算,债务危机必然引爆。

考虑到零利率的非经常性,顶级企业的债务更加不堪重负,其原始自有的资本不但损失殆尽而且负债累累,这种机制不能鼓励生产,尽管人们信奉经济自由,但只是微观的选择自由,在宏观价值约束下没有真正的自由,由此不难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总是跌跌撞撞,不能万古长青、持续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9 11:48:42
自十七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数不胜数的经济危机,其中危害较大的年份有1637年、1720年、1788年、1793年、1797年、1810年、1816年、1819年、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9年、1948年、1973年、1979年、1990年、1997年、2008年。其中尤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甚,它改变了人们对自由放任、自动均衡的固有认识,为了弥合总供给总需求的巨大缺口,开始对外寻找需求、黄金白银,争夺殖民地市场,为此不惜发动战争。
三、        贸易战争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围绕新大陆的发现、海上霸权、亚非拉殖民地进行长达几世纪的争夺。最为中国人所痛恨的鸦片战争掠夺了无数的白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一战二战同样起源于此。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痼疾,即使战胜国,除去死伤无数外,其市场仍然会饱和,消费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现阶段的贸易战主要通过货币贬值,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惩罚性关税等贸易保护手段表现出来。
四、        顶级企业债务
如果将储蓄借贷给——顶级企业,则它可以继续投资,给其它产业带来订单,就业和利润,但它自身受到的总需求约束最大,一方面它是最大的借贷者,产值也最大,另一方面亏损也最大。
  它给出的指导意义是在经济高涨期,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必须保持冷静,不得按线性思维进行激进投资,扩大规模,因为它已经触到了发展红线。
现实中,世通、通用、雷曼、贝尔斯登、现代、大宇、柯达等大企业的死局尽管原因千奇百怪,但宏观意义上的约束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于是市场经济好比吸毒人员一样,平时与常人无异,只是一旦触及市场容量限度,即全身抽搐,瘫软在地,在经历了大萧条和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争后,发生了两大创新——凯恩斯主义的ZF扩大开支与普遍的消费信贷。
五、        主权债务危机
如果将储蓄借贷给——ZF,凯恩斯告诉人们投资乘数可以成倍地利用剩余产能,然而ZF投资并没有什么超脱的神奇本领,本质上它与上面的顶级企业没什么不同,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只是由于ZF的担保,可以使ZF债务高企。因为凯恩斯只考虑对上游的拉动,没考虑ZF投资自身损益,
这是一种粗放的货币发行方式,由于没有改变总需求总供给结构性失衡,其他产业货币利润越多,货币漏出越多,消费需求衰减越大,只能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导致ZF债务有增无减。并且ZF债券无人购买时,则有央行直接收购,放开了印钞闸门。
而那些过剩货币则买入生产性资产,如房产、大宗原材料等,推高社会生产成本,使顶级企业两头受制,形成滞涨,发钞失败。
关于税收,应该保持较小的规模和收支平衡。减税的部分如果是减掉的公务员工资消费部分,则会使需求减弱,如果是投资或储蓄,则有利于经济增长。
六、消费债务危机
如果将储蓄借贷给——消费者,则消费者补偿了供需价值缺口。为了摆脱消费不足,消费信贷迅速发展,即通过消费者向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信用贷款,甚至由央行购买其债券,的确拉动了当时的产出与消费,但其债务负担愈发沉重,房奴、卡奴泛滥。其猛增的货币必然引发通胀,央行被迫加息,则不堪重负。如果引发过剩资本回流,势必导致房产缩水贬值,一旦形成负资产,房奴们断供,银行抵押债权破灭,危机爆发。
  美国的次贷危机原由不具资格的贷款人引发,后来扩展到正贷,也即所谓的合格贷款人的债务危机。
一个人每日在债务枷锁下劳作,毕生受其奴役,很难想象他有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反社会的悲剧时有发生。
七、技术进步无助于解决价值约束
不少人以为技术进步可以刺激消费,城镇化、工业化、机械化是挽救中国的法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治百病,事实上,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无助于提高效益,因为技术、能源、资源、劳动力、管理能力等属于总供给范畴,而消费不足属于总需求范畴,前者是实体约束,后者是价值约束。
尽管单个个体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可以胜出,但并不能使整体上摆脱经济周期;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使传统产业模式被淘汰、倒闭,而现代发达的交通、通讯技术使市场饱和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即使是新能源、多晶硅,同样会导致过剩。企图以城镇化、工业化、机械化刺激内需的政策是缘木求鱼,它只能使生产者或消费者债务负担加剧。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却如影相随,无法摆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9 11:49:33
八、        储蓄难题与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即指一方面微观个体的节俭美德能够致富,另一方面凯恩斯却发现在宏观上,总体的节俭导致消费不足,使生产陷入通缩,企业普遍亏损倒闭,工人失业,并进一步使消费衰减,陷入恶性循环。
储蓄难题指的是一方面货币利润、与工资储蓄等累积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它的保值增值却难以实现。
到底要不要节俭?微观个体行为为什么与宏观反应不一致?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储蓄难题?
自从出现了分工与货币,就出现了钱物分离,并且视货币为财富,与自然经济不同,市场经济追求利润已经不是土地、粮食、树木等,而是金银与纸币,因为总供给总需求的结构性失衡,货币有愈发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因为实业投资普遍亏损,而为了钱能生钱,它们被借贷给大企业、国家、消费者,结果是后者负债累累,于是人类史上的奇观出现了,大量的过剩商品、找不到出路的货币、失业的人群比比皆是,牛奶被倒进河里,上亿平米的房产空置,另一端是忍饥挨饿的西部儿童,蜗居在地下室的白领,如果白送给这些需要的人怎样?不,企业家回答,那样余下的商品更销售不出去!而在人们抛弃、空置之后,那些剩钱却会蹦出来,囤积居奇,物价飞涨。
总需求约束引发通缩,总供给约束导致通胀。按人发钱与印钞消费一样,必将引发物价暴涨与货币贬值。
  储备需求解决了困扰经济学多年的这两大难题。
九、        储备需求使钱物匹配
储备需求即以过剩资本适时买入可储备的存货,动态更新;以及央行定时增发主权货币买入重大专利、勘探成果、艺术品、荒漠绿化、水资源等财富,并向社会免费使用。
  前者由商业银行吸收过剩资本、储蓄、养老金、政府财政盈余,组织储备基金实施,在丰产、过剩时买入粮棉油、钢铁、煤炭、原油等储备起来,在减产、稀缺时卖出;其规模要保持一定水平,不间断地更新。这样一方面使过剩资本重新进入实体经济,防止其绑架经济;另一方面使存货得到有效保护,整体社会财富增加。它的高抛低吸使原材料价格运行于一个基本稳定的区间,避免了生产规模的大起大落。而只有将零散的过剩资本组织起来,才能克服其追涨杀跌的投机本性,具备了扭转乾坤的宏观力量。
央行的定时增发与免费使用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货币的债务性;它可以吸引过剩资本从传统的资本市场转向专利、勘探成果、艺术品、生态林等新型资本市场,并长期持有,而权利人获得收入可以弥补消费不足,这是与股市再投资有质的不同;它买入的诸多具有正外部性的财富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平抑物价,并可靠地保障了资源供给、环境的改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储备不同,储备需求的视角更为宏观广阔,可以考虑前置、延伸、扩展,比如储备煤炭、钢铁,不如鼓励勘探成果研发;储备粮食不如保护耕地,更一步改造绿化荒漠,增加土地储备;与其储备实物,不如提升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激励优秀人才发明创造。
十、        改造传统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润的存在,总需求呈现逐步递减,而总供给却是逐步递增,两者产生了结构性失衡,于是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同时存在。
  这些过剩资本形成了资本市场,炒股成为全民运动,然而,如同赌博的结局,十赌九输,原因何在?
  首先,如果这些过剩资本存进银行,贷给产业资本,比如100元获利10元,银行收取利息7元,储户得5元,收益率为5%。
  现在,厂商感觉银行利息负担过重,于是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同样的获利能力,100元的资本股价可以定到200元,因为银行利率为5%,也就是20倍的市盈率,20*10=200,这样,上市公司将原来的贷款负债变成股权,钱从哪里来呢?当然还是这些过剩资本,只不过是储户从银行取出钱来买了股票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债转股。在这一过程中,储户获得同一收益,而成本却增加了一倍,焉有不亏之理?
  更进一步,中国的股市是为了解救奄奄一息的国企而诞生的,先是财政不堪重负,然后是银行被拖垮,于是只有上市一条路了,华丽包装,粉墨登场,靓女先嫁,高开低走,圈完再来。
  中央与地方政府心知肚明,因此对会计造假、虚构利润、内幕交易、股价操纵、利益输送、老鼠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造就了股市诈骗犯层出不穷,苦的只是中小投资者,而证监会一句投资者需要教育了事,赔偿一般不予受理。
  数据统计,从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计融资高达4.3万亿元,但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分给普通投资者的红利更少,只有区区5400万元,收益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09年中国远洋一家亏损即达到75亿元,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却收益客观,最近三年外资股东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套现总额已达2230亿港元,另有33家企业21年来从未分红。
  看到了如此肥润的膏腴,各路诸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圈钱套现,但是,凡事总有限度,当能上的国企基本都上了,甚至扑克牌榨菜都已然登场时,这个似乎永不枯竭的金矿塌陷了,中国股市创下了全球跌幅第一的记录。
  尽管有庄家、基金、汇金、高管竭力护盘,但股市却如同抽了筋的一头驴,风光不再了。
  这里既有总量约束,也有投资性质约束。
  前者指的是当股市市值比较小时,可以获得高溢价,而当全社会的公司基本上市时,不但不能获得溢价,而且还要跌破净资产!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后者指的是股市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它的盈利需要从实体经济中来,然而,由于存在着总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亏损却是必然的,投得越多,亏得越多。因此,总体上股市交易是一种负和游戏。另外,过剩资本本身即来源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因此,通过股市返回再投资不能改变亏损的命运。
  要改变这一宿命,必须将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结合起来,不是再依靠上市公司将所得融资再投入,不再买入生产性企业组织,而是以储蓄、养老金、企业利润等成立储备基金,适时买入股票化的煤炭、原油、粮食、贵金属、重大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公益林等产出品,区别于一般投机资本的追涨杀跌,囤积居奇,它要体现国家意志,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实施高抛低吸;央行定时择优采购,免费公开使用,此举既解决了通缩,也积累了社会财富,并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过剩资本同时获得了可靠收益。
十一、        改造央行资产负债表
面对经济的忽冷忽热,央行手忙脚乱地加息紧缩,减息宽松,然而,低息鼓吹泡沫,高息刺破泡沫,有人说根据中值定理,必然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利息适度,没有泡沫,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债务性货币、总供求结构性失衡决定了吹不起泡沫拉动不了经济,一旦拉动必是泡沫。
不得已的美联储实施了定向宽松QE,这实质只是危机后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总供给总需求结构性失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造央行资产负债表。
央行的职能不外乎两点:发行货币,保持比值稳定。其他的比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都可以由此派生。问题在于发行什么性质的货币?是传统的信用货币?由于市场经济是依靠利润推动的,随着顶级产业的投入,中间级与初级产业的利润货币漏出会越来越多,而顶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却仅来自工资,但该工资只是顶级企业的总贷款的一部分,因此,顶级企业必然亏损,本钱不能还上,更无法偿还利息。
  故必须改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以市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为依据发行货币,而是新增货币购买社会财富储备,实现价值与实物的可持续发展。
  要使央行发行的货币不贬值,必须解决利润货币与过剩商品分离的问题,即以利润货币适时购买过剩商品加以储备,一方面弥补了顶级企业的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保护了劳动成果,解决了总供给总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与使用效率,从源头上制止了粗放的货币发行模式。
  另外,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制度产生的巨额外储,是人民币的外锚,是人民币的负债,因为新增人民币的发行是以存量人民币的贬值为代价的。在不可自由兑换前,人民币升值,易诱发套利外资出逃,本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将被卷走;人民币贬值,则使当前实际财富损失。
  储备需求是货币的可靠之锚,是解决被动发行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余学本,钱淦荣,李士坤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1998
2  蔡中兴,漆光瑛著。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3  高稚光,万钧,李焕岭著。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M〕,1997
4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著。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M〕,1997
5  武彦民著。财政学。天津人民出版社〔M〕,1995
6  李连仲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M〕,1997
7  李兴无,宋志芳,董慧茹著。计算机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M],1999
8  [美]赫伯特。斯坦 Herbert Stein著。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2003
9  何正斌译著,钟光荣审定。经济学30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9 11:51:31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9 12:0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9 12:02:49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