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产业分级的宏观利润分配方法分析了传统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创造、储蓄难题、债务危机等核心缺陷,指出凯恩斯、弗里德曼、费雪等人的失误,创造性地提出了储备需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货币创造、CPI、GDP、债务危机、技术进步、储蓄难题、储备需求
一、 外汇占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月的资产负债表,总资产近29.5万亿,其中外汇占款23.5万亿,占比82.88%,考虑到贸易战的巨大压力,假设中国今后实施平衡贸易的发展战略,本文以基础货币为30万亿进行推演。
二、 货币创造、投资乘数、CPI、GDP、利率
现行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创造的理论,是以弗里德曼的直升机撒钱例子论证的。他说,ZF用直升飞机撒下1000镑,民众拾到的钱都存入一家银行,则该银行得到新增原始存款1000镑,假定法定准备金率10%,那么该银行可发放900镑贷款,借款人将其全部再存入第二家银行,同样它可以发放810镑的贷款,如此过程无限循环,最终所有银行存款总额为:
1000+900+810+729……
=1000[1/(1-9/10)]
=1000*10
=10000
即货币乘数等于法定准备金的倒数。
这个例子非常的不严谨,第一:存款哪里来?天上不可能掉馅饼。第二:贷款哪里去?既然贷款就要支付利息,它应该高于存款利息,因此不可能直接简单存入银行获取存款收益。
为了更加切合经济实际,我们进行如下假设:
首先将社会经济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层级,顶级为最终消费品产业,生产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通讯等所有消费品。
中间层级为加工企业,包括机械加工、制造,层级数为n-2;
最低端为原材料级,如采矿业;
假设顶级企业出口获得央行外汇占款发行G万亿元,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利润总额为Ⅱ,投资需求为Ⅲ即中间级产值总和;
那么,顶级企业将该款的Gv雇佣工人,G(1-v)购买机械设备;
则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首先扣留G(1-v)m的利润,然后以G(1-v)(1-m)v雇佣工人,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再次级企业获得G(1-v)(1-m)(1-v)的订单,利润G(1-v)(1-m)(1-v)m,分配工资G(1-v)(1-m)(1-v)(1-m)v,设备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递推,直至产业最低端。
将所有的消费需求相加: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润和为:Ⅱ=G(1-v)m/(m+v-mv)
所有的投资需求为:Ⅲ = G(1-v)/(m+v-mv)
可以发现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而所有的消费需求Ⅰ仅是原始投入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终需求,它无法给顶级投资者带来利润,顶级的初始投资与终端销售收入形成缺口,它顺便指出了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片面性,供给只创造了部分需求。
因为顶级企业不能实现利润,无法偿还贷款与利息,只能破产倒闭,这将直接导致次级及以下的企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可能扩大投资,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利润成为了过剩资本,时刻寻找出路牟利。
将利润和剔除企业家个人消费后加上居民储蓄,形成了过剩资本,它们就是银行存款的来源,它反驳了理性预期关于消费者将花光他所得到的,事实上,即使消费者花光了他的积蓄,并且有超前消费倾向,则必然增加其消费债务。而过剩资本市场的大量客观存在更是对其的显然否认,比如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艺术品市场等。
如果假设m=0.1,v=0.2,那么可得Ⅰ=5/7,Ⅱ=2/7,这与美国的消费占62%比非常接近。
而由于中国的消费率非常低下,大约为20%,那么储蓄为2/7+5/7*80%=6/7。依据中国当前的存款准备率20%,则为总额的6/7*20%=6/35,不妨简化为1/6,也就是说,经过一次产业循环,银行准备金漏出为初始投入的1/6。该存款只能由顶级企业贷款投资,以拉动次级、末级产业,从而启动第二次产业循环,依此无限循环,最终产业产业乘数为6,从而顶级产业总值为6G,这回答了存款的去向问题。
如果银行准备金率为零,则没有货币漏出,该过程将随时间无限延伸,那么顶级产业总产值将无限大,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货币流通量的累加。
如果银行准备金率为1,则货币很快被央行收光,也就是全部填进周小川的池子,而顶级产业的总产值为1,因此,准备金率工具当慎用,且有限度。
因此,所谓的货币创造乘数不过是基础货币再被央行准备金吸光之前顶级产业总产值的最大倍数,而一旦货币被吸光,整个社会生产将陷入死寂。
但是,这一过程内含了一个重大经济事实:随着再生产的继续,顶级产业的债务越滚越大!
同样依据上面的数据模型,可以看出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缺陷:一,所谓的投资乘数不过是所有产业产值之和,而GDP的定义只计算顶级产业产值,并不包括中间产值,否则就是重复计算,也就是说凯恩斯夸大了投资拉动效应;二,凯恩斯只关注了顶级企业以下的产值增长状况,而忽视了顶级企业本身的损益,为其理论破产买下了伏笔。事实上,顶级企业是否为ZF投资并非关键,因为在这里它和普通的企业投资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是顶级企业,都不能摆脱亏损、负债的命运!不同点仅在于ZF投资是强制的、被迫的,出于稳定经济的社会要求而为。正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凯恩斯对投资的解释很迷茫,“资本家生理的冲动”。
著名的费雪货币方程式MV=PT同样存在缺陷。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T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DP。
原因在于V为期间累计量,而P、T为瞬间即时量。
更为简洁的物价表达式为P=D/Q。
其中P为价格,D为总需求、货币购买力,Q为总供给、商品与服务供给总量。
该公式可有两方面用途:瞬间与期间。
瞬间公式为任意时点的物价决定于该时点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比;
期间公式为某一期间的物价决定于该区间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比。
这两个公式是计算CPI的根本依据。
而根据产业乘数R、GDP、可以计算出经济周期T。
即T=M*R/GDP。
比如我们计算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周期,上面已知M为30万亿,R为6,年均GDP为40万亿,则T=30*6/40=4.5年,也就是说每隔4年半中国经济将跌入低谷,乃至崩溃,而当前的经济波动大约为三年,正说明ZF的容忍度为自由经济周期的2/3。
货币创造通过时间的延伸而使产业链增加了产值,但同时也增加了顶级企业的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某一时点的基础货币差额缺口越来越大,一有风吹草动,债权人挤兑,也就是启动时点清算,债务危机必然引爆。
考虑到零利率的非经常性,顶级企业的债务更加不堪重负,其原始自有的资本不但损失殆尽而且负债累累,这种机制不能鼓励生产,尽管人们信奉经济自由,但只是微观的选择自由,在宏观价值约束下没有真正的自由,由此不难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总是跌跌撞撞,不能万古长青、持续增长。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