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79 0
2012-05-03
中国汽车合资模式有未来吗? 作者:《汽车公社》杂志总编辑 卫金桥

市场没有换来技术,这堪称中国汽车30年合资路之隐痛。那么,如何改变当下合资公司的咄咄逼人和本土品牌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形势节节走低。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销量同比下降2.56%,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3.37%。2011年,全国自主品牌车企中14家销量负增长,超过总数的50%。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销量57.3万辆,同比下降14%,市场占有率降至28.9%,下降幅度创十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虽然自主品牌产品与形象不断提升,但外资公司强化了对中低端市场的产品投放,导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被持续增长的欧美系合资品牌蚕食。所以,包括广本、东风日产和更多的合资公司即将推出的合资自主模式,争议顿起。

3月20日、28日,东风日产启辰D50和东风风神A60分别在郑州和北京发布。悬挂着不同品牌标识的D50和A60同时代表了东风集团发展自主乘用车的不同路线——启辰D50为合资自主车型,品牌、产品均隶属于合资公司;风神A60原型车为东风日产轩逸,系当下较为普遍的合资反哺自主技术路线。
如果放在更大的环境里考察,东风公司当前的行为则是自主品牌整体性遭遇危机、外资对中国市场掌控进一步强化后,国有车企对突围路径的另一种选择。
从起步以来,东风风神从S30到A60,东风的自主模式就是整合合资公司资源的吸收式自主模式,这和上汽的直接技术和设备购买吸收、一汽采取的合资伙伴存量替代两种模式稍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三大集团还是吉利、奇瑞汽车,本土汽车工业的起步,都是从模仿到正向开发的路径,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异,三大集团只是凭借资源博弈获得合法的“自主”基础。
目前,无论是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和东风风神都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共性都在于消化吸收式自主可以实现速度上的优势,但是无法绕开关键零部件总成的开发能力不足、市场解读能力匮乏的通病。这和2007~2008年之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2010~2011年奇瑞汽车和比亚迪汽车遭遇的困境,并无二致。
本土品牌还没有走出困境,那么,30年的合资之路,未来会迈向何方?
政策带来的永久享受利益分成的模式,不会存在太久,如果坚持认为,合资公司不能从事自主,或者自主品牌只能以血统纯正与否去区分的话,那么,合资的未来,看不到方向。
东风日产在2010年9月8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之际发布旗下除了“NISSAN”之外的新品牌——“启辰”,它打出的旗号便是“合资的品质、自主的价格”。此前,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630已经启程,广汽本田理念S1也揭开神秘的面纱,启辰D50的启程,亦已进入倒计时。
D50可谓来势汹汹,2012年3月20日,郑州,东风日产新工厂内,D50公布的预售价格在7~9万元区间,以东风日产一贯进攻性的价格战略,启辰下探7万元以下,主力车型定位在8万元左右,几乎毫无疑问。
无论以启辰、理念为代表的合资自主,抑或上汽荣威和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本土自主,都在多元化的中国汽车市场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宝骏630和启辰D50,这是合资公司未来的方向吗?
这个问题,暂时并无答案。事实上,每隔一段时间,行业内总会引起讨论合资公司50:50股比的变化与趋势,要知道,要不是政策的50:50的限制,带有鲜明印记的合资公司模式,在汽车行业中存在的概率很小——无论是成熟的美国市场或者新兴的印度和俄罗斯市场,跨国汽车公司从来就不喜欢充满了约束的合资模式。
但是,这又是充满了悖论的市场,因为合资公司以50%的股比占据超过70%的利益分成方式,同样引起了激烈的争辩。问题是:商业从来都不是慈善,合资公司同样不是NGO,这样的利益布局,框死了外资的股比,但是无法限定利益的最终流向。
这当然不是一个双赢的格局,中国用市场的诱惑迫使外资品牌逐步放开管制,无论从技术还是制造,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产业链的完善,如果没有合资,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岂敢想像?
大众汽车当然是最先洞察到机会的企业,只是他们做得更加巧妙,用朗逸和新宝来这种新瓶装上旧酒的模式,随后上海通用如法炮制,用新赛欧开始搏杀市场。
理念和启辰,还有宝骏,走得更加远一些。用全新的LOGO,去彻底改变合资的现有构架和努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会在长时间内停留在增长的轨道上,这个市场没有太多的品牌与历史负累。刚刚享受到汽车文明带来的便利的中国消费者,长时间内纠结于品牌属性和附加功能中。
当A级车的奔驰B卖到30万左右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奔驰还可以这么便宜?要知道,除了LOGO的耀眼,B级的奔驰,比同等尺寸的POLO,在功能和品质上,能神奇到超出四倍价格吗?
这是历史的沉淀与现状,你必须承认,在大家喜欢认准一个LOGO去购买商品的时候,商品自身的属性自然被放到次要的地位。
那么在无法改变消费习惯的前提之下,中国合资汽车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没有思考、但是横亘在38家合资公司、超过1000万相关从业人员面前的问题,要知道,所有合资公司的外方人员的比例,从来就没有超过1%,所以,无论是从产业未来,还是参与者内心的归属,都必须找到一个理想与现实的接口。
“我们必须要为自己和未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说,“启辰的研发和制造,虽然在关键总成上还有NISSAN的痕迹,但是从LOGO到参与人员,主题已经换成了中方,这不是巨大的进步吗?”
任勇可能已经看到了外界铺天盖地的质疑,但在仍然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百花齐放仍然是汽车市场的趋势。中国人从来都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在质疑和勇敢尝试之间,理念和宝骏已经出发,启辰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编辑:薛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