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60 0
2012-05-09
中国古人生活讲究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他们经过长期认识自然总结下来的,通过自然观察得到体会来指导自己生活。同时他们把人作为自然地一部分,力图通过顺应自然,来达到融入自然.达到人身体与自然地平衡;通过自然地观察结合社会生活,他们又总结了许多社会法则-人们之间相处遵从"有为"与"无为",通过规则的宣扬来约束个体已达到社会的有序-上层与下层的制衡.
在《易经》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阴阳是对立的两面,在对立中达到某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就好像太极图中的比目鱼互相追逐中达到太极平衡.《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先有“道”,然后产生“阴阳”,阴阳然后产生万物.这里“道”也是时刻变化的,阴阳像两把风翼,在旋转变化中产生了风.而这中变化过程又是符合"道"的自身,不能跳出自身设定的范围,好比自然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跳不出自身之外,总而言之相对变动的平衡。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这里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无作为,而是不要轻易有为,要慎重为之,从而到达无为与有为的某种平衡.正如人类的思想开始就是一种矛盾并存的混沌,自作聪明的人企图打破了这种混沌,教授人们如何向善方式,然后伪善出现了.向善方式出现像是光线照进混沌,清者越清浊者越浊,一时间恶者没有立身的地方,但是社会是由恶者和善者组成,是一种平衡,将恶者明确划分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伪善,伪善的出现让社会出现另一种混沌的平衡-"真善与伪善";自作聪明的人企图让人们认清伪善,教导人们如何看清伪善同时提高善者的标准来排除伪善,然后就有伪善者演进伪装,达到以假乱真。然后就会出现...。总之善者与恶者始终都是在动态中达到混沌的平衡.圣人提出了向善的思想且越是细分越是明确,"恶"就会表现的越是清晰,越是显眼,岂不知这是活生生的将社会割裂。坏人利用明确的"向善"规则获取利益,好人则想着怎么扫除坏,在这个过程中变出现现今种种乱象,并且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善的规则也越是清晰明显,恶的行为也会越隐晦越深藏。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社会中没有相同的人,所以物与物之间多少会有差异,社会上从古至今总有好人和坏人,而这种好与坏也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只是太平盛世时候坏的现象会少些,乱世当道时候坏的事情多些.每一个人心中总会有善与恶的思想,圣人善的思想会多些,小人恶的思想会多些.善良的处世方式往往短期内不能见效,而险恶的处世方式效益却可以立竿见影,然而危害却会留给后人.正如一个是种瓜的人需要辛苦长期的努力才会有收获,另一种是偷瓜的人只要不被逮住就能立刻有收获.产生的不良影响却会随着时间延伸放大.当这种偷瓜行为不能经过有效的遏止,当种瓜的获得不到预期的收获时候,那么人们都愿意去偷瓜,没有人愿意种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偷瓜行为不能被制止呢?
一种是偷瓜的行为很少发生即几乎偶尔发生;或是为了方便,或是不经意中发生,这种行为是一种偶然行为,不会有发展壮大的趋势,纯属自然,所以没必要遏止.
一种是偷瓜的行为发生了,而且很恶劣,但是没有经验去处理这种行为,来降低偷瓜行为发生.这种行为就好比现在一些企业搞”擦边球”,或者是现有相关规则惩治力度不够,他们偷瓜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被逮住的风险成本.像家乐福卖过期食品.
一种是偷瓜行为发生了,但是没有人能抓的住,或者是敢抓.这里面好比古代贵族犯法一样,是知法犯法,目无法纪,因为他们犯法后没有人胆敢抓他们,他们往往背景很深,或者可以说是有通天本领,往往想惩治偷瓜的人,被这种偷瓜人给收拾了,所以他们偷瓜的行为也不再是小偷小摸,他们是大盗,古人说的硕鼠,蛀虫.
封建社会也是家长式的社会,君为父,臣为子;官为父,民为子.父亲可以要求孩子干什么,孩子却不能要求父亲做什么.父亲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孩子如果顺从就是对,不顺从就是逆子,不孝之子.在历朝历代君主执政水平是有差异,君主的个人道德是有差别的,所以君主道德水平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兴衰,好的君主善会多些,能够影响这个社会向善,差劲的君主却可以累死这个国家,差劲的君主往往也是鼠目寸光,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扮演者偷瓜行为,但是这种偷瓜行为却没有那个臣子敢于反对,而这种偷瓜行为由于没有受到制约, 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在当时得到表现,所以起初是比较小范围的打破,没有受到制约,后来是大范围打破,打破规则不断扩大,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制约,这样会对下层也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导致了这种偷瓜行为的蔓延,传播.从而产生社会不道德事情比比皆是.而这种不道德的风气越是盛行,那么结束越快,当这种偷瓜行为危害已经显现时候,再贤明君主也束手无策(大尾难掉).就好比月圆便是缺.月缺也便向圆,
在历朝历代开国总是太平盛世,然而总是维持不了多久出现大的混乱.而经历长久的混乱后,必然会有新的朝代出现获得大治.为什么只有出现了大乱才会有大治.为什么这种大治不能够长时间持续下去呢?当改朝换代时候,下一个朝代的君主因为生活在乱世,所以深知乱世的危害,经过乱世的身经百炼,然后就登上皇位,所以也变知道怎么才能够治疗这
大乱是因为上层的过渡放纵,已经失去了基本下层的支持,上层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打破了规则,
<道德经>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领导阶层在制定政策时候能够慎重,谨慎为之,为人处世讲究真性情,而不是讲究方法。这是一种“至人态度”。而“神人无功”,我的理解就是能够做出消解这种矛盾,而人们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也就认为功劳不是他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圣人无名,逍遥游往与人世间,放浪形骸。
《道德经》里讲到“圣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圣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本性的东西,而不会为了超出其外的东西。所以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谨慎,都比较深隐。不会被外人轻易发现他是怎么把事情干成的。然而表面上就是这样轻而易举的完成了。他们不愿意因为别人看到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功,而竞相模仿是别人出现”为目”的行为。因为每一种方法是由于很多情况的组合,根本的还是人的本性使然。没有这种本性而去做这种本性的事情,那么就是有违“道”,超出了限制。就会出现照葫芦画瓢的情况。桔子生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性使然也。每种本性适应于其相应的环境,就像是苹果树你不可能让它结桃子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