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723 15
2004-09-09

刚刚看到CENET一个关于排队效率问题的讨论,觉得很有意思,现转帖过来,希望引来更多有意思的讨论。

lk1983:

排队这种现象究竟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 张五常称其会产生“租金耗散” 故而称其无效。 但排队这种现象无论怎么说也都自人类的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存在着。我的直觉是存在“即合理” 你的看法如何? 说说

puyjan:

排队实际上就是用时间成本的形式去支付价格.在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政府又禁止黑市交易,所以买东西就通过支付排队的时间成本的形式来配置资源,这正是经济学的原理在起作用呢.

zqdong: 顶楼可阅读一下Y.Bazel 《产权的经济分析》第二章。

lk1983: 答2楼 我说的是那种最普遍的排队方式,比如在买饭的时候,为什么不设定一种出价高者先买饭的制度? 这里排队的价格我认为可以有两种方式,1对菜竟价,就像拍卖一样,钱少的自然得不到菜,付钱最高者相当与第一个买。2给负责管理排队的管理员报酬,谁给的多,谁先买。3给其余排队的人费用,总会有个付费最高的。 能不能说说您的看法?

iamhappy:

楼上的朋友,你这样的设定太不仔细了,说得具体点,在买饭的时候怎么一个制度,请尽可能的讨论到各种情况。比如如果只有一个人来买时,一群熟识朋友来买时,等等等等。

puyjan:

答4楼:就象我在2楼说的那样,关键是价格管制(譬如计划经济)。食堂的价格是受到管制的,如果竞价,出价最高者就可能把好吃的菜买完了,来自农村的学生就可能吃不到想吃的菜了,这是不公平的。

lk1983:

但是说到公平与否 即伦理的问题 好象经济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uyjan:

这里并不涉及公平与伦理的问题,只是说当局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进行价格管制导致排队的现象。

util: 排队的人可用排队的时间做其它的情,时间的边际产出增大。因此排队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率的。

lk1983:

我所说的买饭的排队和在价格管制下的等候配给的排队是不是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我也确实不知道如何证明我所说的那种排队是有效率的。 puyjian老师 在看了您的回贴后,我又将经济解释中论新制度经济学的这一章节看了一边,想到买饭排队也许是有效率的。 您看我这样的分析是否正确 :在那本书的437也有这样一段话,我在这里先说明一下。 这句话是“要解释经济行为,就要解释,为什么在一些非价格分配标准不可避免地造成租金消散时,人们还会选择他们,换言之,必须把标准本身视为结果,是与约束条件下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假设相一致的。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分配的标准是由基本的约束条件决定的,或者是由某些给定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还是以排队买饭为例,首先由于买饭窗口前的地面的所有权是归于食堂的,但食堂并不参与买饭者的竞争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地面就成了所谓的公共产品。虽然是公共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生来就是这样的,之所以它又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公共产品,用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我想应该是制度多决定的。而某种特定的制度存在的标准是是否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看一下我说的这个例子,我认为,如果学生们要想将这部分地面的产权界定下来,那么付出的交易成本会是很大的。不仅会得罪人,而且学校也不批准。即便是临时的占有,(这里的占有时间是指这个人买饭的时间),但由于交易时间大大多于排队买饭的时间,因此界定产权的机会成本很大,也就是交易成本很大。(这里我不知可否扩大交易成本的范围?)何况取得的边际收益较边际成本来说要小得多。因此排队时一种合理的选择,它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就是交易成本。

puyjan:

是的。我认为在价格管制是既定的情况下,排队是有效率的。

lk1983: 对于你说的价格管制我有些糊涂,按照您的说法,凡是有排队的地方就都由价格管制了。这样说对吗? 您可否详细地说明一下。 因为我的解释是基于交易成本,好像与价格管制没有什么关系。

puyjan:

如果没有价格管制,出高价者得到商品,哪里会有排队呀。

lk1983:

我想这是一种把价格作用理想化的说法,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下制约因素的,比如由于你出价高而导致的被别人的嫉妒或人际关系的恶化等,但这些在现实中不是价格管制的因素啊。 我个人的感觉是,把价格这种竞争的标准看作是使用易于一切条件是不全面的。在规则被决定了以后,就会有很多在该规则下决定的标准,价格也只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之所以价格这个标准是如此的普遍,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私有权被界定以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而您说的价格管制是人们已知在价格为合理的标准之下,扭曲这个标准。但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排队就是一种最好的标准,这时自由价格标准相对于其来说可能反而是不合理的,所以人们才选择了排队,而不是人们在价格受到管制后退而求其次才选择的排队。因此,我认为价格管制与排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puyjan:

经济学中的价格并不只是指人们日常看到的价格。实际上,排队也是一种价格,即支付时间成本的多少。在日常性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排队是用另外的不能被管制的时间成本价格的形式逃避管制。实际上,如果没有对于日常性价格的管制,是不可能有排队现象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你能找出反例吗?

lk1983:

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约束条件,如信息不完全,是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几乎不存在,因此价格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受到了管制,其实要想找到价格不受管制的例子已经很难了,我想目前我列举不出反例,不过我会留心观察的. 那您说我在19楼的观点多少错多少对,或是全不对?

iamhappy:

Barzel, Y. 1974. A Theory of Rationing by Wait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7

de Palma,A. & Jehiel,P., 1995. "Queuing May Be First-Best Efficient," Papers 9520, Paris X - Nanterre, U.F.R. de Sc. Ec. Gest. Maths Infor..

Rent Dissipation” versus “Consumer Rent Appropriation” with First-Come First-Served Import Quotas in Agriculture Nancy Chau (Cornell University, USA), Harry de Gorter (Cornell University, USA) and Jana Hranaiov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SA)Contribut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and the WT where are we heading? Capri (Italy), June 23-26, 2003

张三李四:

价格管制是排队的通常解释,但在真实世界中,即使没有价格管制,也可能存在排队现象。我举几个例子。

几年前我父亲曾经开过一家低档饮食店,价格比同档次其他餐馆要低15%,生意非常好,忙时经常出现排队等座的现象。按照经济学中一般的说法,如果他涨价在15%之内,必定存在某一点比当前利润更高。

但我父亲没有涨价,原因在于:第一,我父亲并不知道自己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什么样,当前位置“弹性”究竟如何,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降低利润,他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第二,一家顾客盈门的餐馆会给人传递某种信息,让人觉得这家餐馆不错。第三,我父亲说,排队等候可以大大降低客人进餐时间,提高座位周转率,在餐饮业中,房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座位周转率的提高可以降低成本。

实际上,在信息成本很高的前提下,有时候以排队之价来代替信息之价,未尝不是一个折衷,可能也是有效率的。

我本人现在经营诊所,价格当然我有调整的余地,也经常有人排队,但在短期我也不会选择涨价。

lk1983:

请问能否对价格管制做一个全面、完整的定义?

张三李四: 所谓管制,是由行政权力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微观主体的供需决策的一种行为。管制分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价格管制是经济性管制的一种,是行政权力直接制定或限制价格波动范围的一种干预手段。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lk1983朋友在21楼的理解有偏差。价格管制是行政力量的所为,竞争性约束条件的限制不是“管制“。

jhtemp:

排队有时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价格也有一定粘性,一旦确定则不好经常变。 比如麦当劳不可能中午12点人多时提价,下午3点人少时降价。 一件新产品如果被排队抢购,商家也不会马上提价,而会考虑下一批到货时再提价。

lk1983: 请问puyjan老师 楼上朋友们所说之现象属于 ,价格管制吗?

puyjan:

楼上:当然是价格管制啦。不要以为价格管制只是政府才会做的事情。麦当劳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任何加盟的连锁店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或者规定,譬如价格的标准。单个的连锁店没有变动价格的权利,而集团公司保持价格的稳定是为了其市场的稳定。当然,公司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调整价格,如电力供应公司就有峰价与谷价的区分。

lk1983:

那 24 楼的 朋友所说的呢 ? 我现在真的有点晕了

puyjan: 楼上:24楼的发言与我在30楼的观点不矛盾。24那位朋友的父亲以及他本人实际上在自己管制自己的价格,只不过他们这样做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就象政府管制市场价格时政府也有自己的理由一样。 哪位朋友要能够反驳我的“排队是价格管制的结果”的观点,只需要拿出一个这样的反例就可以了——即在这个例子中,价格是自由变动的,但是仍然有排队现象,我很想看见这样的例子,但自己对于这样的希望是比较悲观的。

淡泊: 蒲老师,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1、如果卖者以“物美价廉”作为自己的产销策略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在价格自由变动的条件下仍然有排队现象”。 比如前几年的空调大战,许多地方就出现了这种局面。另外,在不起眼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排队买“黄桥烧饼”或“道口烧鸡”的情景。 2、在北京,许多高档饭店到正午或黄昏时同样人满为患,排都排不上,因为大部分桌子几天前就有人预定了。 而那里的电气产品或餐饮业的价格是开放的。

lk1983:

我举个例子,以占位为例,在这里我们把为了占位而早期的程度作为价格,即起床的时间越早,说明支付的价格越高,因为早起的机会成本是睡觉,我想在一个学校里为这种价格绝对不会受到管制,但是上过大学的同学们都知道,每天早上在教学楼大门之前仍然有很多人在排队,虽然这并不是有秩序地排队,我们学校就是这样。我这个例子应该有说服力吧。 呵呵 请蒲老师评论一下。

上面我说的不对,大门就对价格进行了管制,但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符合我价格自由切排队存在的。两个字:吉芬。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

puyjan:

答34楼:你提出的不是我所需要的反例。如果烧饼的价格是一元钱一个,张大爷在排队买烧饼的人群中排在20位,但张大爷急着要去送小孙子上幼儿园,他提出用更高的价格,譬如2元或者3元或者4元钱买一个烧饼,但不需要排队,你说怎么样。人群中其他人可能也有事情,他们会提出比张大爷更高的价格而免去排队。最后是出价最高者先买。这就成了拍卖了。还没有看见拍卖烧饼的,所以,卖烧饼的人不会同意张大爷的要求,照样是一元钱一个烧饼,但必须排队。就是说卖烧饼的人对价格进行自我管制,但要排队。如果拍卖烧饼,就不用排队了。 答36楼:你说详细点.吉芬品与这里谈的有什么关系?

lk1983:

由自由价格比无排队现象,有排队现象就必无自由价格。标准只有一个,价格管制意味着该标准无效,故排队取而代之。我在自由价格之已成为人们所选定之标准的前提下再寻找效应相同之准则实则属愚蠢之举。如需证明排队之更有效率,还要在价格看不见的地方,我此所说之价格乃以货币表现之。

Cecil:

Since the discussion started with a comment on Steven Cheung, I would like to quote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of his paper titled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He happened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what we are discussing in the concluding remark of his paper.

"Consider, as discussed earlier, the waiting cost incurred in queuing for the theater ticket under price control. The "rent" thus dissipated constitutes a waste in the sense that valuable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to the waiting, which produces nothing of specifiable value. Yet without any price control, we also notice that queues also form during rush hours in supermarkets. We do not, however, consider the latter waiting cost a waste if, in our hypothesis intended to explain the waiting behaviour, we are able to specify the gains involved: the customers as a whole are not willing to pay higher prices for the products, or to make separate payments, to cover the costs of hiring more cashiers to reduce the waiting time.

Thus the world is inefficient only when the system chosen to analyse it fails to fully specify the gains and costs of every action described. But the specification of constraints sufficient to yield refutable implications may only be a subset of the specification sufficient to yield an efficient solution. Inasmuch as we have ignored the constraints binding legislative decision making, the implied solution in our analysis of price control fall short of satisfying the Pareto condition."

张三李四: 我对蒲老师的“自我管制“稍持异议。所谓“管制“是就微观主体的选择权被剥夺而言的,管制的效率损失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讨论的。在我和我父亲的例子中,理性的微观主体可以选择价格调整,但最终没有选择价格调整。这说明的是,真实世界与一般模型对微观主体的约束条件有不同,在不同的约束下,人们作了不同的选择。

具体到我的例子中,我的看法是因为信息成本太高了,这一约束条件使得人们宁愿支付排队之价,而不愿支付信息之价。如果信息成本远高于排队成本,那么排队未必是无效率的。

puyjan:

楼上:我说的价格管制就是不允许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平衡供求,而不管这种不允许的原因是什么,即不管是政府设定的呢,还是自己由于某种原因设定的呢(譬如,你说的许多具体原因)。我要说明的是,一旦这种不允许出现,就会有排队现象。

lk1983: 有自由价格必无排队现象,有排队现象就必无自由价格。标准只有一个,价格管制意味着该标准无效,故排队取而代之。我在自由价格已成为人们所选定之标准的前提下再寻找效果相同之准则乃属愚蠢之举。如需证明排队之更有效率,还要在价格看不见的地方,我此所说之价格乃以货币表现之。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4 18:12:00的发言: 楼上:

我说的价格管制就是不允许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平衡供求,而不管这种不允许的原因是什么,即不管是政府设定的呢,还是自己由于某种原因设定的呢(譬如,你说的许多具体原因)。我要说明的是,一旦这种不允许出现,就会有排队现象。

蒲老师这么说,当然也有道理。但按照一般的理解,“管制“指的是对个体定价权某种程度的剥夺。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个体的定价权未被剥夺,而是因为某种其他的约束导致“排队“现象,这种情况不应当看成是效率损失。

至于这种情况下,排队的原因是不是管制,看如何定义“管制”。

lk1983: 我认为pu老师的管制应该是广义的管制,即凡是有约束条件存在而导致的排队现象,这些都属于价格管制,我说的好像有点同义反复的味道啊。所以想请老师给与定义。

lvmingxiao: 即使价高者得,也需要排队呀,许多物理的东西限制了。如在隧道内的出租车,已经排在那里了,价格低的能获得顾客?即使获得了,前面的车子不走,也没法完成交易。这是真实世界。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篇分析。

张三李四:

我在26楼曾给出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Spulber在其《管制与市场》一书中提到的,其中突出的是行政力量对微观主体选择权利的干预或限制。在我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范围中,这是一种普遍的理解。

而蒲老师认为任何一种原因导致没有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实现供需平衡都是“价格管制“,作为一种定义也未尝不可。在不同的定义下我们用不同的词语说话好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性解释。

我更关心的是,“政府管制“和蒲老师语境下的“自我价格管制“,在经济效率分析中,结论可能不完全一样,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4 19:46:00的发言: 即使价高者得,也需要排队呀,许多物理的东西限制了。如在隧道内的出租车,已经排在那里了,价格低的能获得顾客?即使获得了,前面的车子不走,也没法完成交易。这是真实世界。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篇分析。

这个我看倒不是问题。

lvmingxiao朋友的前提是:隧道是拥堵的,这恰恰是隧道使用的价格不能弹性调整的结果。

至于真实世界的出租车,我没见过跑到隧道里去等客人的。

lk1983:

无效只存在于理论中而非现实,尽管存在诸多约束,但不管是什么,帕雷托最优都是可以实现的,在效率上都是有效的,这也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因为现实中的约束条件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将其全部考虑进去,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上面的话和他的意思差不多,但他自己也是这么说说,我想他的论据应该是他的佃租理论(分成制不是原来被认为是无效的吗?),我个人也是同意这种观点的。

sungmoo: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4 19:46:00的发言:即使价高者得,也需要排队呀,许多物理的东西限制了。如在隧道内的出租车,已经排在那里了,价格低的能获得顾客?即使获得了,前面的车子不走,也没法完成交易。这是真实世界。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篇分析。

小插一句:

这里是技术上的约束。

经济学分析有两种约束,一种是技术约束(能不能做到),一种是价值约束(值不值去做)。

如果有人认为排队没有效率,他就不去排了;如果他还在排队,他就还是认为这是有效率的(对于其他选择)。只要有排队现象,则排队的人认为这是有效率的。

lk1983:

我们这里谈论的是自愿的排队啊

sungmoo:

如果是自愿的排队,正说明排队对于排队的人来说是有效率的(在既定的约束下)。

“有钱难买我乐意”是经济学分析必须时刻注意的——在注意稀缺性的同时,不能忘记理性。脱离了理性,“效率”很难解释。

lk1983:

我觉的也是,但我们争论的焦点是,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时候是否有排队现象

sungmoo:

这是一个“条件依存”的结论吧?当然也视“价格管制”这个词的含义而定。

puyjan: 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时候是否有排队现象——是吗,举个例子。 我找到了一种没有价格管制但是一定是排队的例子了,哈哈。 在大街上慈善组织摆一口大锅给乞丐们分粥,乞丐门一定是排队领粥的——乞丐没有钱,不可能有价格机制,但是他们有的是时间,排队的成本较低。但是,这不具有必然性——如果乞丐有点钱呢。

淡泊:

蒲老师的“价格管制”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外生的管制行为如行政行为,也包括内生的管制行为,如厂商或消费者对价格的约束。

lk1983: 怎么样,被我预言到了吧,哈哈哈哈! 再看看我的话 “有自由价格必无排队现象,有排队现象就必无自由价格。标准只有一个,价格管制意味着该标准无效,故排队取而代之。我在自由价格已成为人们所选定之标准的前提下再寻找效果相同之准则乃属愚蠢之举。如需证明排队之更有效率,还要在价格看不见的地方,我此所说之价格乃以货币表现之。”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4 22:34:00的发言: 我找到了一种没有价格管制但是一定是排队的例子了,哈哈。 在大街上慈善组织摆一口大锅给乞丐们分粥,乞丐门一定是排队领粥的——乞丐没有钱,不可能有价格机制,但是他们有的是时间,排队的成本较低。但是,这不具有必然性——如果乞丐有点钱呢。

就算乞丐没有钱,主办者如果愿意,也可以弄出个价格机制来而不用排队的,这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是主办者不会愿意这么办,要不他施粥给乞丐干嘛?

基于您的定义,这也是一种“价格管制“-----自我价格管制。

puyjan: 48楼:过隧道中的汽车实际上不是排队呀。因为不同时间到达隧道口的车的到达时间不是他们选择的。你的哥哥比你大(先于你出生),是你们排队的结果吗(不好意思,如果你有哥哥的话)?

张三李四:

排队的原因是不是一定是价格管制,这完全取决于对“价格管制”的定义------其实并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楼主的问题“排队这种现象究竟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我的答案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排队的情况,可能也是有帕雷托效率的。

puyjan:

我同意这种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排队的情况,可能也是有帕雷托效率的。

lk1983:

也许任何存在的排队都是有效率的也说不定啊,我个人的感觉是凡是长久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现象都是有效的,毕竟很多约束条件还有待我们去探明。

张三李四:

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关键在于个体的选择权有没有受到行政权力的剥夺。

如果排队是所有微观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会存在帕雷托改善的余地。如果行政力量限制了微观主体的选择权,那么如果没有这种干预,微观主体也许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存在交易的余地。

puyjan:

不一定吧。排队是用时间机会成本作为一种“价格”支付,在某些情况下也许是有效率的。

淡泊:

对头。从短期来看,只要排队的收益大于排队的机会成本,排队就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人们可以通过市场的或行政的手段缩短排队时间,增加排队的舒适度,从而降低排队的机会成本,提高社会福利。

jhtemp: 排队当然有其原因,但效率可能并非唯一的原因。 比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时会排队。这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公平: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而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 有时我们还会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当然,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因为我们都有年少和年老的时候。

张三李四: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管制,公共汽车排队问题主要是一个博弈问题.

lk1983:

怎么讲?能详细解释一下, 谢谢

sungmoo: 以下是引用jhtemp在2004-8-26 14:34:00的发言:排队当然有其原因,但效率可能并非唯一的原因。 比如我们等公共汽车时会排队。这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公平: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而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 有时我们还会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当然,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因为我们都有年少和年老的时候。

“先来者先上车显然比较公平”,为什么? “公平”这个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已谋福利而同时可能损害别人的福利。 “一拥而上可能效率更高”,在何种条件下成为“可能”? “让老人和小孩先上,这就完全是一种伦理行为了”,伦理仍可以算作制度范畴,每种伦理的形成应该不是任意的。 “从长远来看还是公平的”,“长远”有多远?我们老的时候,还会有现在的公共汽车的形式吗?

lvmingxiao: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4 22:45:00的发言: 48楼:过隧道中的汽车实际上不是排队呀。因为不同时间到达隧道口的车的到达时间不是他们选择的。你的哥哥比你大(先于你出生),是你们排队的结果吗(不好意思,如果你有哥哥的话)?

排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人家将整辆车塞进去的,笑话,当然是自愿排队的,但是真实世界能对物理状况考虑得这么清楚吗。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是原因了。自由、自愿与物理禁锢是不排斥的。

司机进入隧道与不进入隧道的选择是边际上的,隧道口是决策时期,即在外面的预期收益与在隧道排队的收益是相等的,因此进入隧道当然是自愿的了。进入隧道就没办法了,退不出来,也不可能超前。

另,我确实有个哥哥,但这与司机进入隧道是可比的吗?司机进入隧道和不进入隧道是可以选择的!!

为了说明真实世界中存在出租车进入隧道的问题,我给出自己的一篇老作品。

乘车中的经济学问

杭州的城区本来不算很大,加之我生性不喜动,所以一般外出也只是骑自行车就可以了。不久前,我去参加在本城举行的业务培训,地点有点远,天气又有点冷,而且有直达的公交车。一经权衡,当然是乘公交车去参加培训了。在几天的乘座公交车的时间中,仔细观察,却也发现不少有趣的事情。

公交车在社会中的经济学暂且不去分析,就是仅仅乘公交车这一行为就有一些经济学问,尤其是边际观念和成本收益观念在人类行为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乘公交车固然是一种与步行等其他方式比较而被选择的理性行为,但是选择了这一方式以后,后面还有很多的选择待我们去判断。以下举例分析。有时候,我们走在快接近站点的时候,后面一辆要乘的公交车行驶过来,这时如果刚好赶上那是最好,不用花时间等待,但是往往有时候看着这辆车开到站点,自己却没来得及走到那里,小跑一阵可能就赶上了,这时要不要小跑就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如果自己时间充裕,又不想跑动,那么还是慢慢地走过去,等待下一辆车的到来。有时候,来了一辆自己所要乘的车,而这路车的价格却有差别,例如空调车要贵一些,而普通的车却便宜一些,如果天气很冷或者很热,而自己又怕冷或热,那么还是要选择乘座空调车,而在春秋两季,可能就不大会在意天气而更在意价格的高低。有的人则考虑乘车的舒适感,他们喜欢新一点的车子,不仅安全而且舒适,一前一后两辆同一路的车到达站点时,他会选择空一些的车子。然而,如果上班时间快到了,那么其他因素就可能是次要的了,乘车的人会尽可能赶上早一点的车,否则要扣工资或奖金了。如此看来,时间紧迫还是充裕、好动与否、对舒适的要求、天气和温度、车型、价格等等都是影响乘车行为的约束条件,而其中的各种组合对应不同人的行为分布,并且构成了各种乘车现象。然而,归根结底要看的是,不同的组合中每一影响因素决定的成本和收益和其他组合相应因素相比较的高低,并且很明显的在边际上进行组合的转换。

公交车的站点分布也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例如,最后一站的路线比较长,而中间的几站的路程相对比较短。这是什么原因呢?倒数第二站到终点站的距离比较长,是有根据的。首先,在站点的名称上,终点站相对来说比较有名,那么相应地,终点站的辐射区域比较大,尤其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宁可在终点站下车,再走回离倒数第二站较近的目的地。第二,终点站的车子在起步时是空车,有空位,有更大区域面的人愿意到起点站去乘座,相对比较舒适。因此,公交站点的安排实质上具有减少资源浪费的功能。长途车则正好相反,长途车的站点分布是中间少,两头多,确切些说是终点的那头多。起点的这头少,是因为这头近,肯定有公交车或者直达车,长途车的司机也不愿意短程的乘客来乘座,因为在固定车位数的情况下,每一个乘客的路程长一点,司机的收入就高一点,而下车的站点少一点,则成本也少一点。长途车终点那头的站点多具有合理性。首先,司机在两头跑,相对来说对两头比较熟悉,而对中间不大熟悉,甚至更多的情况是司机是其中一个终点站的人。更重要的是,乘客对长途的车的选择余地很少,这是由资源配置节约要求决定的,不可能对附近不远的两地(例如相邻的两村)安排两路车,这不现实,而且造成资源浪费。那么这样的安排下,终点站当地的许多人都要乘这辆车,接近终点站的那段路程就应该有许多乘客要下车,这时司机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由于车程的中间一般也没有乘客来乘座,例如A和C两个站点,经过B点,B点附近的乘客基本不会乘座AC这辆车,因为AB之间也有车,而且乘客的信息和便易决定了选择乘AB的车的行为。总之,长途车的站点的安排也是具有合理性的。

我培训所在地的附近是城站,我数次经过那里,发现许多出租车排队进入站内揽客,而且外面通往下客区之间是一条隧道一样的路,车子之间依次进入,而且显然的,进入了队伍中就不能够中途退出,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边际观念又在这里发生作用。司机的经验知识知道什么时候下客的旅客多,排队长度由最后要进入队伍的车主的边际观念决定,如果车主认为在外面自己搜寻乘客的时间要少于排队等待的时间,那么明显的他就不会排队了,这说明在边际上决定了是否排队的选择。排队的队伍的长短会发生变化,我早上看到的和晚上看到的长度是不一样的。细细推究,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司机面对的是不同区域不同机会的市场,需要运用自身拥有的经验知识去判断并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而且这机会是变幻的,本例中,排队队伍的长短处于变化状态是因为车站内下客区的乘客的数量、司机的数量和外面乘客的数量都是处于不停变幻中的,即使保持司机的数量不变,外面的乘客的增、减、不变和车站内乘客的增、减、不变的变幻及其组合就会产生多种结果,而出租车队伍却始终反映了司机不同选择的边际状况。我对本例中出租车排队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出租车在队伍中不能够和乘客进行交易,实质上,即使价格稍微低一些,由于空间的限制,也不能够达成交易,只有前面的交易完成了,后面的交易才能够有机会达成,而且司机在队伍中不能够中途退出,即使突然间外面的交易机会骤然增加,司机也不能够退出来另外寻找交易对象。明显的,与一般的人的排队不一样,人可以直接退出,而出租车的排队是人也不能退出,车也退不出,人不仅被空间限制了,而且被交易工具限制了。看来,要达成一项传统的交易(即区别于虚拟的、期货期权等),除了时间、地点、交易者和交易对象进行接触外,交易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

经济学尽管功用很多,但如果要把领悟的经济学精髓,则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经济学实质上是给予我们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思维,进而教会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和谐地生活。这也是我观察经济学现象的一点心得。

puyjan:

但是,司机在开到隧道口之前是不知道他前面有多少车的,就是说不知道他会排到什么位置的,他排到的位置是不能够选择的,很简单嘛。

lvmingxiao: 呵呵,"不知道"怎么作出选择,肯定有预期的,基本是根据经验来作出的.

决策是在隧道口作出的,那是在边际上的,但是在排队的时间中,边际发生了变化,但司机却不能根据边际进行调整,这是物理的限制,在人与人的排队中,当边际发生变化时,他是可以退出的.但是司机不可能啊,他的交易工具都限制住了,怎么根据边际调整?

那你的意思是司机知道外面的找到顾客的机会的咯,外面也不知道的.要看两种行为的预期,并且在边际上作出选择的。 总不能否认司机进入隧道是自由选择的吧,但进入以后是否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调整选择呢?显然不能,有物理限制的.

所以啊,还是本本主义,经济学上说在边际上作出调整,但很多时候已经没法调整了,后悔也来不及了,那怎么办,存在路径的。如果能随时按自己意愿进行决策,世界还会有这么多缺憾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自由选择,做到利益最大化,但现实中却往往不能。经济学谈选择,是经济主体有主动权的,但现实中经济主体却可能是被动作出反应的,那就不能以自由选择作为前提来分析了,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

puyjan:

你开车吗?实际上,司机把车开到隧道口时是没有选择的了,只有按照秩序开进去。

经济学说的选择是非常广义的。即使被堵在隧道口子上的司机,还是有许多选择的,只不过另外的选择成本太高了而已。譬如,可以将车扔在那里,自己步行,或者付许多钱给前面的司机把他的车买了,....................。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18:51:00的发言: 排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人家将整辆车塞进去的,笑话,当然是自愿排队的,但是真实世界能对物理状况考虑得这么清楚吗。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是原因了。自由、自愿与物理禁锢是不排斥的。

杭州城站的出租车排队是强制的,在城站揽客,不排队是要被罚款的,不信你可以去问出租车司机朋友。

车站是出租车客源的大户,在这个局部中,司机没有排队之外的第二种选择。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不会自发的形成排队制度。这恰恰说明了管制是排队的重要原因。司机排队,当然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却是既定管制条件下的自愿。

人的选择无法保证永远正确,这是事实。但从主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基于“理性“的不完全,而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

你这里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隧道问题”,而是你对出租车排队现象的分析。蒲老师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

淡泊: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19:12:00的发言: 总不能否认司机进入隧道是自由选择的吧,但进入以后是否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调整选择呢?显然不能,有物理限制的.

进入隧道后为什么就不能根据经济成本收益而随时进行调整呢?即使是在隧道里,司机仍然是在时刻按照成本收益来前进,一分一秒也不能含糊。只要他停车或调转方向的收益大于他因此而造成的额外成本,他完全可以义无返顾地去做。比如,明知前面有某种危险,足以危及生命,他肯定会去冒罚款的危险把车停下来。实际上,司机在进入隧道前就已经把进入隧道后调整选择的成本收益估算好了,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是不会轻易调整选择的。

lvmingxiao: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26 19:43:00的发言: 经济学说的选择是非常广义的。即使被堵在隧道口子上的司机,还是有许多选择的,只不过另外的选择成本太高了而已。譬如,可以将车扔在那里,自己步行,或者付许多钱给前面的司机把他的车买了,....................。

有很多选择没错,但选择是不是减少了?做其他选择的成本是不是加大了?如果是,那么就已经没法达到原来的自由意愿了,这是不是代价。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太天真了,还问我是不是司机?我相信你是司机的时候是会这么多的,呵呵,这完全已经偏离常识而成为胡诌了。我强调在真实世界中而非在想象世界中(你可能习惯性地犯后者的毛病)物理、物质限制了人的选择的范围、加大了选择的成本,错在哪里呢?

lk1983: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8-26 19:52:00的发言: 杭州城站的出租车排队是强制的,在城站揽客,不排队是要被罚款的,不信你可以去问出租车司机朋友。 车站是出租车客源的大户,在这个局部中,司机没有排队之外的第二种选择。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不会自发的形成排队制度。这恰恰说明了管制是排队的重要原因。司机排队,当然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却是既定管制条件下的自愿。 人的选择无法保证永远正确,这是事实。但从主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基于“理性“的不完全,而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 你这里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隧道问题”,而是你对出租车排队现象的分析。蒲老师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

我是这样理解张三李四朋友的话的,即在政府或行政之类的管制之下,人们的选择是无奈的,是非资源的。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想说,这里的政府管制,刚好可以被看成是如同隧道一样的一个约束条件。现实社会中,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下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排队对于选择排队的人来说就是自愿的,我想在这一点上lvmingxiao的说法是正确的,出租车司机是知道,不排队会被处罚,如果他的排队出于非自愿,那么他也不会去选择排队。 至于,存在行政管理是否是有效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虽然与我们讨论的题目有点远但是我想你是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我想政府也是市场的一个“局中人”,他也在其面对的约束条件下按照边际的原理进行选择,就像对出租车排队管制一样,因此直观感觉是他行政管理也符合帕累托最优。

张三李四:

当然,如果在既定的管制下,管制对个体而言,同其他自然约束一样,也限制了人们的选择。

但自然约束在既定技术条件下无可改变,而“是否管制”却是可以选择的。多了一个可以没有的“约束条件”,效率当然会受到影响。

如果行政当局是一个人,你的建议也许可以考虑。问题在于,行政当局通常由利益各不相同的许多人组成。行政当局与微观个体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

至于lvmingxiao的说法,至少在这个例子上我不同意。在这里,造成排队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物理原因”,而是管制。如果没有管制,我没见过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到隧道里等客人。

淡泊:

以下是引用lvmingxiao在2004-8-26 22:15:00的发言: 有很多选择没错,但选择是不是减少了?做其他选择的成本是不是加大了?如果是,那么就已经没法达到原来的自由意愿了,这是不是代价。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太天真了,还问我是不是司机?我相信你是司机的时候是会这么多的,呵呵,这完全已经偏离常识而成为胡诌了。我强调在真实世界中而非在想象世界中(你可能习惯性地犯后者的毛病)物理、物质限制了人的选择的范围、加大了选择的成本,错在哪里呢?

不生气,不生气。别人只不过问了一下“你开车吗”,怎么至于这样...... 问题不仅仅是排队的成本,而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其实,即使不在隧道里,比如开车走在大街上,你的选择就一定比在隧道里多吗? 还有,开车进入隧道可能是在排队,也可能不是在排队,完全象哥哥与弟弟的先后出生一样。其实,即使不在隧道,比如开车走在大街上,许多车先后走同一条道路,也不能一定算是排队的。那叫“同时使用一个公共产品——公路”。

puyjan:

将所谓“真实世界”与基于逻辑推演的分析对立起来好象是一种时髦,其实是一种无知。科学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真实世界”抽象出来的一种“想象”出来的世界。

你要学会逻辑思维,不要以为常识上没有可能的就是可以排除的。科学上有许多开始看来好象是“胡诌”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的“真实世界”。迪拉克从一个数学公式中发现有带正电的电子,开始也有人认为不是“真实世界“的“胡诌”呢。爱因斯坦发现自己的宇宙方程中给出来了随时间变化的解,开始也认为不是“真实世界“的,然后人为地加上一个负项去抵消变动项。后来的哈勃效应说明爱因斯坦开始是正确的,后来却错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嘛。事实上,在科学上,只要在逻辑上不能排除的可能,都要充分地留心它们,而不管开始在直观上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你不能不承认——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是逻辑上可能的选择?学术探讨要以理服人,还需要耐心,这也是修练啦! 当牛顿在研究太阳系的稳定性时,他假定地球是一个质点——有质量但没有体积的一个“点”——你认为他是在“胡诌”吗?地质学中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开始也被指责为“胡诌”,后来怎么样?学术思考不能只拘怩于常识——常识在很多时候是假象。如果你不承认“把车扔了?付钱把前面司机的车买了”是可能的选择,那么你所缺乏的想象力就直接导致经济分析中的“选择空间”或者“可行集”是不完全的。这种判断还不是象你那样基于意气用事下所作出来的,而是基本的经济分析概念。 说你缺乏想象力可能言重了,但如果说是少见多怪的话倒十分贴切。可不,这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我再告诉你吧。在好几年前,你们可能在电视上曾经看到美国警方追捕一个著名的杀人嫌疑犯(他的“著名“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运动员)辛普森的镜头吧。其实,电视没有拍到的还有一个情节呢。当时辛普森驾驶的车与警察的车都开的一座桥上去了。辛普森驾驶的车在前面,而警察的车在后面,之间夹着一些车。警察就跳下自己的车——把车扔了,然后跑到挡着自己的车的前面的车上去,露出联邦调查局的证件,将那辆车上的人赶下去,然后驾驶着这辆车向前追击。按照美国的法律,联邦调查局探员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征用民用交通工具,当然,事后政府会对被征用交通工具的主人给予补偿——这就是政府付钱把前面的车买了嘛(这辆车在追击中由于碰撞被严重损坏,后来由政府按照法律完全补偿)。与我说的一点也不差嘛,并且真真切切的就是”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嘛。其实,后来想起来,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的外国警匪片中是经常出现的啊!

现在有些人(不是指这里参加讨论的)由于在理论分析上先天不足,就发明了一个含糊不清的术语——所谓的”真实世界“来把水搅浑。殊不知,至少从康德开始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人类从来(也许是永远)都不知道甚至是不可能知道”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其实,那些(不是指这里参加讨论的)标榜自己是”真实世界“的人应该先去读读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不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波普尔已经为这种”太天真“的人准备好了答案——你们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其实统统都是不属于”真实世界“的”第三世界“的东西呢。

所以,完全不需要我是司机时会这样做(其实,如果我是司机时会这样做——象你说的那样——你的理论就已经出现反例了),美国警察就曾经这样干过嘛。

”常识“曾经使得哥白尼不敢在生前发表他的伟大著作,”常识“曾经让相对论得不到诺贝尔奖(爱因斯坦是因为”光电效应“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常识“曾经使得伽利略的相对运动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被世人嘲笑为”胡诌“。实际上,科学研究最大的希望就是突破”常识“。就象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满脑袋”常识“的家伙实际上与爬在皮球上的蚂蚁没有差别。

sungmoo: lvmingxiao说的是不是信息问题。

决策依赖于既有的信息,而信息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面临不确定情形,进不进自身可能被“锁住”的隧道,类似于一个彩票(乃至赌博)问题。我们不能根据彩票的实现结果来反推买彩票的人是不是理性的,乃至理性选择受限与否。关键是买彩票的人在做购买决策时是否是理性的——他/她是否根据既有信息做出了自己的最优反应。

这也可以理解为人与Nature的博弈过程——Strategic Choice in Dynamic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vmingxiao: 我不认为这样,交易是需要工具的,交易工具的移动是需要成本的,即使与信息无关,也是如此,但现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根本就没考虑这一点,如果有的话,那是我孤陋寡闻,是否可给出文献?出租车交易本身是一个价,但很多时候价格谈成了,信息也是完全的,却不能完成交易。仅仅是个人的排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但有交易工具的你未必退得出呀。

util:

mr pu讲得痛快,其实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就有了推理演绎的思想,从直观到抽象,从自明之物到不自明。这一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柏拉图,柏拉图的思想体系(特别是理性情节)统治西方思想长达千年,直到康德发展到高潮。 法德的理性思想得出的成果比英美的经验论得出的成果丰硕得多!

sungmoo:

尝试着说一下你的思路。

考虑这样一种交易:

交易是需要技术条件的(交易工具),但这些技术条件未必属于交易对象。 交易不是瞬时完成的,而要持续一段时间。 交易的过程中,技术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使交易延时、中断、或终止,使交易者处于“锁住”状态(或遇到风险)。

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交易者事先知不知道这种可能的技术条件变化?——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经济学不须更改什么。从广义上讲,我们身处的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都可以算作你所说的“交易工具”,这些外部条件的“意外”变化都会影响交易的进程,这也正是经济学所归纳成的不确定性问题。

企业理论几乎到处都有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产权及激励问题。

附一句,现在有人这样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不同的,若交易者事先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但不知道或无法控制哪种情况最终实现,则称交易者面临风险;若交易者既不知道可能情况的种类,更不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则称交易者面临不确定性。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4-8-27 21:18:00的发言: 尝试着说一下你的思路。

考虑这样一种交易:

交易是需要技术条件的(交易工具),但这些技术条件未必属于交易对象。 交易不是瞬时完成的,而要持续一段时间。 交易的过程中,技术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使交易延时、中断、或终止,使交易者处于“锁住”状态(或遇到风险)。

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交易者事先知不知道这种可能的技术条件变化?——这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经济学不须更改什么。从广义上讲,我们身处的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都可以算作你所说的“交易工具”,这些外部条件的“意外”变化都会影响交易的进程,这也正是经济学所归纳成的不确定性问题。

企业理论几乎到处都有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产权及激励问题。

附一句,现在有人这样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不同的,若交易者事先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但不知道或无法控制哪种情况最终实现,则称交易者面临风险;若交易者既不知道可能情况的种类,更不知道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则称交易者面临不确定性。

我同意sungmoo兄的解释,事实上,我在前面也说过,这是一个信息充分不充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理性完全不完全的问题。

但我觉得,这个解释与本主题所讨论的“排队问题“,不会有丝毫的联系。

zqdong:

Scientific method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elements: -The observation of facts (real-world) -Based on those facts, the formulation of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hypothesis) -The testing of this explanation by comparing the outcomes of specific events to the outcome predicted by the hypothesis. -The acceptance, rejection, or modification of the hypothesis, based on these comparisons -The continued testing of the hypothesis against the facts. As favorable results accumulate, the hypothesis evolves into a theory. A very well tested theory and widely accepted theory is referred to as a law or principle. Combinations of such laws or principl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models—simplified representations of how some thing works, such as a market or segment of the economy.

cqzhoujie:

当然是有效的,不然你就吃不到饭罗。这是一个排序的规则问题,即是间优先还是价格优先。如这在股票市场买卖时遵循的原则。如果是价格优先,自然是价高者优先,就像拍卖市场的规则。排序规则的制定往往基于公平的原则,当然在时间优先前提下,只要规则允许你也可以出卖你的优先位置,就像买房排队者可以出卖自己的优先位置一样。在人为制定规则或伦理道德的规则下,优先位置代表优先权。至于边际效用的问题,如果你觉得队伍太长,排队不划算,你完全可以放弃排队,而采取其它方式满足胃的生理需求。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去插队,但这无疑将破坏规则,你将在面对受到相应的惩处(成本)与收益间进行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0 20:07:00

排队原来也可以成为提供信息和提高周转效率的功能,看样子随便说排队无效是没仔细观察的结果。不知道各位还有上述没说到的排队现象没有?这些排队都起什么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2:12:00
排队是否有效取决于分析的对象,如果相对竞争市场而言,就不会出现排队现象。但涉及到某种物品的配置,排队又体现了一种秩序,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又是有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2:33:00
“如果相对竞争市场而言,就不会出现排队现象”听张五常讲,香港一个地产商所卖的房子价格比竞争价偏低5%,目的是为了引来有秩序的排队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1 22:38:00
商业战略中的这种做法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其收益流。比如一些商场经常制造拥挤,目的是制造人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2 19:20:00
人气也是收益嘛。不知道这种收益怎么样归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