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作为一衣带水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在历史大潮中所取得的经贸合作成果有目共睹。5月22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2年《日本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尤其是2011年日本经济虽遭受了内忧外患多重冲击,但中日经贸合作却取得了超出预料的强劲发展。尽管目前中日经贸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但诸多学者大多看好两国经贸合作前景。
中日经贸合作持续前进
蓝皮书指出,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在1972年仅为10亿美元,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1年又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428.9亿美元。其中,去年中国对日出口14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高于中国整体出口增速2.2个百分点。2011年日本居欧盟、美国、东盟之后,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作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巩固。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3449.16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高出日美贸易8.7个百分点。其中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9.7%,高出对美出口4.4个百分点。“日中贸易与日美贸易的差距越来越大。”蓝皮书如是表示。
在中日相互投资方面,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49.7%,而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增幅为9.72%,与此相比整整高出近40个百分点。从投资的地区与国别来看,日本仅次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位居第三;从国别来看,日本位居第一,比上年的位次有所上升。而近年来,我国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加快了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步伐,改变了过去日本对华单向投资的局面。
中日经贸关系问题犹存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张季风表示,在中日经济合作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双边贸易高位徘徊的态势未出现根本性改观。“尽管中日贸易处于稳定健康发展状态,但其增速远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他说, 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期间,中日贸易增长率一直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率,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增速的差距更大。另外,由于中日贸易增速相对较低,中日贸易总额与中欧贸易总额、中美贸易总额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中方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未发生根本改变。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在中日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张季风认为,产生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国对日本高端零部件进口较多。
除此之外,中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中日之间互购国债还应扩大规模,中日节能环保投资基金应尽快启动,同时推动中日贸易利用日元或人民币结算的进程,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日元升值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
中日经贸合作前景向好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当前日本经济难题堆积如山,但在日本经济、全球经济回暖以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前景有望取得平稳或高速增长。“我近年来与日本经济界人士接触后感受到,有关中国威胁之类的论调在日本已经减弱,目前日本更多的是将韩国视为威胁对象。”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玉来表示,这可能为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好的氛围。目前中日关系已经进入转型期。
“2012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日本推进灾后重建、实现灾区复兴的关键一年。”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公使、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表示,两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日更应抱定互利互赢的信念,充分利用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为深化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和各自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表示,未来中日经贸合作需关注以下方面,即全面推进自贸合作、稳固扩大财金合作、强化汇率问题合作、促进中国对日投资、提升节能环保合作以及启动粮食安全合作等等。“2012年初日本首次购买中国国债,总额为650亿元。”张季风表示,这标志着中日经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 莫莉 来源: 《金融时报》2012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