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人性本善”的证明
刘保强
【内容摘要】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直到今天,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还在继续着。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最先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但由于其并没有将人性善的内在机理完全说清,使得以其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本文跳出了以个人的利己、利他相对立为基础来认识人性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利人类为基础来进一步认识人性,并在以人类利益为基础的善恶标准上,进一步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认识。最后,对现实中会存在恶或者说恶人恶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说明,将其归结为现实环境对人性的异化,并提出了一些防止异化的建议和应对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 人性 善 恶 利己 利人 异化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恶论等不同学说。在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仁、义、礼、智,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这一性善论观点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宋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由于人们通常都将“善”简单地理解为与利己相对立的利人或者说利他,就使得孟子这一近乎完美的经典理论失去了其应有的坚实基础,从而在运用中自然也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瑕疵,当然也免不了遭受性恶论者的攻击,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以强调个性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然而,这一观点真的如反对者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和一无是处吗?显然,并不会那么简单。既然其能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我国及众多周边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自然是其有着我们还没能有效把握的深刻内核,岂能会那么简单地被否定掉?毫无疑问,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对其进行有效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下面,本人就来对此做一探索。
一、人性指的是什么
对于人性,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着眼于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者说从个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角度来认识。然而,由于这一思路忽略了个人只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或者说只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自己和他人一起才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这就使得,其在认识人性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无法使我们完整而有效地认识人性。下面,我们就从个人的属性开始,来试着对其做一进一步认识。
1、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利己性和利人性
在传统认识中,一谈起人性,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的利己性或利他性。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这一思维模式存在着巨大缺陷,那就是只强调了人类个体之间利益的相对性或者说个人利己与利他的对立,而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还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或者说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毫无疑问,在不同的人类个体之间不仅会存在各自利益的相对和独立,而且也会存在大家利益的一致和统一。这就使得,我们在认识人的行为和属性时,不应只是盯着彼此间利益的相对,而是也应看到在彼此间利益的共存。如果对人们追求这一大家间共存利益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抽象的话,显然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利群体或利大家。而如果我们将其放在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话,显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直接理解为利人类。
在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再来认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时,我们便不难得出,个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无非就是其做为生物个体所天然具有的利己性和做为人类一员所天然具有的利人性。毫无疑问,利己性体现了其做为一个生物个体区别于其他任何生物体的独立利益要求,而利人性则体现了其做为人类一份子区别于其他任何非人生物的对人类共存利益要求。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类个体来说,无论其具体属于一个什么样的小团体或群体,都始终无法改变其天然属于人类社会这个大群体的事实;无论其是否已明确意识到人类间有着共存的利益,都不得不去面对人类共存的要求。这是由其做为人类群体中的一份子,对人类的共存所具有的天然要求所决定的。这就使得,任何个人都必然具有着利人类的属性或者说利人性。而做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个人当然也会具有生物体所必然具有的利己性。所以我们说,个人所天然具有的属性就是利己性和利人性。
2、人类的属性或者说个人的类属性:利人性
在了解了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属性或者说个人的类属性。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个群体,个人只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小的个体,其所具有的属性还会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并不能有效反映出人类群体的特征。这就使得,我们要想整体把握人类的属性,还得对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做一进一步认识。
当了解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从个人所具有的利己性和利人性中进一步得出,只有利人性才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利己性是任何生物个体都具有的属性,个人的利己性只是反映出了个人做为生物的个体特征,其并不能反映出人的类特征。在个人的利己性中的“己”字所代表的只是个人,利己所表达出的只是个人对自己个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并没有涉及到人类的整体利益,根本无法反映出人类群体的整体特征。这就使得,个人的利己性只能是做为个人的属性来出现,而不能成为人类的属性。而对于个人的利人性来说,由于其中的“人”字所代表着的就是人类,利人所表达出的也是个人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从而所反映出的就是人类群体的整体特征。所以我们说,在个人的属性中只有利人性才能做为个人的类属性,只有利人性才是人类的属性。显然,如果我们将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所具有的属性,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利人性。因为,人类做为一种生物,其所具有的自利属性就是利人类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也用利己性来表达人类的属性的话,那么人类的利己性就是其利人类性或者说利人性。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人类的属性只能是个人所具有的利人性,而不可能是个人的利己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只有利人或者说利人类才是人类的属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属性指的就是人的利人性。
3、人性指的应该是人类的属性
当对个人及人类所具有的属性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后,我们便会发现,对人性的认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我们之所以会看不清人性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是把个人或者说人类个体来做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而忽略掉了对人类群体的整体研究和考察。或者说,大家通常都习惯于将人性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属性,而往往会忽略掉还有一个人类的属性。显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个体,但“人”这个概念却不是在指代我们中的某一个体,而是在指代我们这一个有着共同特征的群体,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类概念。这就使得,我们在认识人性时,只有把人类整体也做为研究对象来考察,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性。
毫无疑问,在我们探讨人性时,其中的人不可能是仅指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而应该是针对人类或者说所有的人而言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探讨的人性,并不应是在指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而应是在指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属性,或者说我们大家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整体特征。因为,在我们谈论人时,通常都是在泛指人类,而不会是在指某个具体的个人。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人性所指的应该是人类的属性,而不是个人的属性。也就是说,人性所指的就是人类的属性——利人性,而不应包含任何生物个体都会具有的利己性。
在了解了人性指的就是人类的属性利人性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考察一下人性的善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