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食堂往往存在这么一个问题。新开的食堂,或者食堂新推出的一种菜品,性价比一般都不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就会要差一些。不知这是不是普遍现象。
不知这背后有没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除了卖方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比方说,食堂是否是学校赢利的一种手段?因此,存在权力寻租?关闭其他饮食的渠道,这是否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维持严重不对称的市场关系?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校食堂,应当办成福利性的机构还是应当办成赢利性的机构?国家的医药都要福利化了,教育本来也是福利事业,为什么现在都成了经济工具?什么教育经济,如果再搞食堂经济,在这样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下,学生反正要吃饭,人多的没法说,以至于去不去某个食堂,他们的基本利益都能保证的情况下,价格先不说,质量如何保证?如何防止米猪肉再现?
学生家长的钱都不容易,在北京外地赚的钱拿到北京来花,这么大的物价差距,本来就存在货币严重贬值问题了,那些辛苦父母真是不容易啊.学校的食堂的价格和质量,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其严峻的考验
不要把经济问题和道德批评相混。
请问,寻租到底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道德问题?功利主义的眼镜看到的经济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钱,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才是经济的主题,故而食堂只要赚了钱,就是在创造财富.而自由时间,健康,能力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是财富.而任何一个不是色盲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多彩的.这里,作为出发点的就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学.
不要把经济问题和道德批评相混。
功利主义的眼镜看到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一切围绕着金钱转,而任何一个不是色盲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多彩的,道德不仅是经济的外在规范,更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因此,有经济的道德要素,也有道德的经济分析.显而易见,寻租就是这样的一个话题.如果认为,食堂只要利用完全不对称的市场关系--信息不对称,讲价能力不对称,供求不对称等,实现自我利润的超最大化而不管质量和价格就是符合效率原则即经济原则的话,那么我们要说,这是吃人的经济学--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经济学.冷冰冰的利润算计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这里的出发点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学.
人大的食堂确实令人难忘!我总结了一个规律(经验证明),凡是女生较多的学校食堂肯定较差(没有丝毫责备女性之意),理工科院校的食堂普遍好于综合性大学(大家可知道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老校长,夫妇吃了四十年学校食堂?),而综合性大学食堂好于财经类主要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有理论依据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2 21:48:14编辑过]
如果根据我们所学习的经济学,即使不考虑道德问题,只要引入足够的竞争,也就可以改善食堂的伙食,理论上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可是,在目前的制度下,食堂是学校后勤集团垄断经营的,在校内没有任何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显然,食堂作为垄断者,没有激励做出更好的饭菜来吸引顾客。它提供质次价高的伙食,还能赚取垄断利润。
应该怪罪食堂领导不讲道德么?我的看法,如果不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道德约束永远也不能解决食堂伙食差的问题。
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本来是相关联的
怎么说混淆了。。
亚当。斯密不也是写了本关与道德的问题的著作。
还有人是个完整的人。除了这个,还有哪个。。。
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是以道德情操论为基础的么?经济人假设中包含道德因素么?
当然不能否认人的复杂性,可是考虑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进行简化处理。至少,我们现在学习和使用的,不是道德经济学。
分析食堂问题,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以从这种经济学出发,也可以从哪种经济学出发.从新古典市场模型来分析,无疑很有说服力.现在,由于其他渠道的关闭,学校外面的小饭馆的顾客明显降低,从而增加了他们内部竞争,所以他们现在的数量,质量,价格,服务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简直太实惠了.如果哪位同学要请同学吃饭,去那里不错.而学校里面则恰恰相反.这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市场供求模型的正确性.
但我们知道,食堂问题是个现实的经济学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和理论的经济学问题.因此,这里的分析首先要从现实出发,解释她内部的规律性.对于理论,符合现实的可以拿来,不符合现实的,则不能以理论裁剪现实经济现象.例如经济人问题.请问,到底食堂经理还是我们学生是经济人?正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经济人,我们才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而且从道德角度来分析食堂问题.这两个角度为什么就不能结合起来呢?经济学可以不考虑道德问题,但任何现实经济分析都无法驱除道德因素.这是老凯恩斯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8 23:38:57编辑过]
如果从现实出发,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假设我们都承认食堂的菜确实是越来越差。那么,同学们用脚投票,显然都应该上校外的小饭馆去就餐。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食堂会办不下去,收入或利润会越来越低。为了吸引顾客,食堂应该把菜越做越好--这已经跟假设矛盾了。
原因呢?可能的原因就是,校外的小饭馆仍不足以对食堂构成足够的竞争。理由有很多,比方说校外的饭馆较远,远不如食堂方便;比方说小饭馆单独炒菜不比食堂更实惠,食堂可以买两份菜只花一个炒菜钱而餐馆几乎不可能;甚至比方说你可以穿着拖鞋和背心去食堂吃饭却总要套上外套才能走出校门。食堂的经理们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原因,但他们可以观察到无论对于价格还是对于饭菜质量他们面对的都是弹性很小的需求曲线--而且,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他们是唯一的垄断者。
食堂经理是经济人,学生也是经济人,这并不矛盾啊。垄断行业中的消费者也是经济人。否则,垄断者就不会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不过,我现在怀疑sixiangzhe说的道德问题是不是指我说的问题。我是反对以“道德”这种东西来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的--因为那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道德这玩艺儿,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标准--30多年前,养一只下蛋的母鸡也是不道德的。我反对的,是这么个道德,是对食堂经理“义愤填膺”的道德。
我不否认经济学要考虑现实问题。我也承认经济分析要考虑人的心理因素。
假设我们都承认食堂的菜确实是越来越差。那么,同学们用脚投票,显然都应该上校外的小饭馆去就餐。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食堂会办不下去,收入或利润会越来越低。为了吸引顾客,食堂应该把菜越做越好--这已经跟假设矛盾了。
原因呢?可能的原因就是,校外的小饭馆仍不足以对食堂构成足够的竞争。理由有很多,比方说校外的饭馆较远,远不如食堂方便;比方说小饭馆单独炒菜不比食堂更实惠,食堂可以买两份菜只花一个炒菜钱而餐馆几乎不可能;甚至比方说你可以穿着拖鞋和背心去食堂吃饭却总要套上外套才能走出校门。
我是反对以“道德”这种东西来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的--因为那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
有三点疑问.
一,你是否承认食堂的菜越来越差是个客观现象?好象按照你的推理,既然食堂越来越差,那么它早该破产了.既然没有,说明假设有错误,就是说越来越差的现象并不存在.可你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食堂越来越差,不仅不会破产,还能赚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极端垄断,例如把学校的门关起来,或者只准有限的人来学校销售替代品?
二,你根据什么认为食堂经理和学生都是"经济人"?好象连弗里德曼都认为经济人假设只是一种理想的假定状态,在客观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纯粹的经济人是剔除了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完全利己人.
三,你根据什么认为道德对于经济行为是"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的?你如果承认客观现实中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而人的经济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道德制约,那么道德的作用就是不能否认的.而且,即使是经济人,他的经济行为也要受法律的约束.而整部经济法,从它的基本原则到它的细则,不都是经济道德在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吗?
一,你是否承认食堂的菜越来越差是个客观现象?好象按照你的推理,既然食堂越来越差,那么它早该破产了.既然没有,说明假设有错误,就是说越来越差的现象并不存在.可你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食堂越来越差,不仅不会破产,还能赚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极端垄断,例如把学校的门关起来,或者只准有限的人来学校销售替代品?
是啊,你和我说的没有矛盾啊。现在学校的食堂就是垄断--虽然谈不上“极端垄断”。所以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改变制度,引入竞争,这个我在上面的帖子里说了。
二,你根据什么认为食堂经理和学生都是"经济人"?好象连弗里德曼都认为经济人假设只是一种理想的假定状态,在客观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纯粹的经济人是剔除了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完全利己人.
如果你要分析经济问题,那么当然要承认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你的意思不会是说,只要食堂经理“讲道德”,食堂饭菜越来越差的问题就能解决了?食堂经理和学生都不是“经济人”,那又是什么人呢?
三,你根据什么认为道德对于经济行为是"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的?你如果承认客观现实中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而人的经济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道德制约,那么道德的作用就是不能否认的.而且,即使是经济人,他的经济行为也要受法律的约束.而整部经济法,从它的基本原则到它的细则,不都是经济道德在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吗?
您看,这就是我说的您对我所谓的道德没有搞清楚。诚信、不允许违约等等经济法律的规定,是经济道德的范畴;但经济道德不是指“约束食堂经理讲道德”从而不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只要目前的制度安排没有变化,校园里事实上是一家食堂垄断的状况没有改变,那就根本不能指望靠食堂经理的道德来敦促他“将食堂饭菜越做越好”。
诚信等经济道德在法律中的体现,其实质也是为了使经济更有效率的发展,其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使整个社会赚取更多的利润--财富更快地得到增长。
我想补充的是,我不反对道德约束,我认为人应该讲道德。但是我也坚持认为,试图靠道德标准来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是不可靠的。
霜岳同学你好:
整体上我同意你的观点,要从成本利润约束上来管理食堂,因为它在现实上是按照利润最大化的方式操作的.分歧就在于除了经济手段,道德手段是否有效.而决定道德手段是否有效的前提是学生和经理人是否是"经济人".如果是经济人,纯粹按照理性的方式行为,那就没有必要采用道德手段.但我的观点是,无论是学生还是经理,他们都不是课本上作为前提假设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非理性的,不仅讲利益最大化,而且也坚持自我认同的道德最大化.因此,我认为在坚持经济手段的同时,道德手段也是必要的.另外,我没有搞清楚你所反对的道德手段到底是指什么,但诚信等的道德手段为什么就不是“约束食堂经理讲道德”?
sixiangzhe: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您说的道德当然是应该遵守的,不过那不是指望食堂经理“发善心”,而是从法律法规上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那似乎很难称得上是我们平时所谓的“道德”吧。似乎我们一般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或者“竭诚为同学服务”等等,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我反对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就是不要把经济问题和这样的道德问题相混。经济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状况下食堂经理不会因为“道德”高尚而主动降低自己的利润吧。他不会因为同学们比较穷就同意做出物美价廉的饭菜,对不对?对他进行道德谴责是无效的,对么?
当然,要求诚信等法律法规手段是能进行约束的。不过我还是想不出来用什么道德手段对垄断状态下的食堂经理进行约束,是规定“饭菜里不能有小强”,“包子馅儿用肉眼必须能发现”吗?您能说得具体一点儿么?
其实,我上面那么多跟帖对学校的食堂问题分析的并不怎么正确。我是抽象出来一个垄断模型来进行分析,不是那么符合实际情况。学校食堂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1.alf984red说得也很对,即使引入竞争,其实也就是一个寡头垄断且在学校后勤集团权力干涉下很容易形成价格联盟的状态。重要的是,因为有权力的介入和支持,托拉斯更加稳定。所以,我总是反复地强调“制度变革”,而不能仅仅是“引入竞争”了事。
2.学校也要受某些约束。比方说,政策规定的菜价上限,以及进货渠道的单一化。从这个角度考虑,就更容易理解食堂的饭菜质量了--菜价不能太高,而进货则必须从肉联厂等单位高价进,在这个基础上,饭菜质量自然越来越差。毕竟,监督的领导会检查价格和进货渠道,却几乎不可能天天来食堂亲自品尝饭菜。
3.北京地区本身物价较高也是一个原因。同学们即使去校外就餐其实也不见得比食堂便宜--只不过可能会吃得好一些。在这样的约束下,食堂的需求弹性就更小了。而同学们愤怒的,主要是作为学生,本不应该买高价菜--国家对高校食堂似乎是应该有补贴的吧。
4.再加上员工素质较低--众所周知后勤集团岗位是肥缺......算了,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大家心知肚明。呵呵。
声明一下,我指的是某些学校食堂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不是特指哪个学校。
[em07]sixiangzhe:
经济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状况下食堂经理不会因为“道德”高尚而主动降低自己的利润吧。他不会因为同学们比较穷就同意做出物美价廉的饭菜,对不对?对他进行道德谴责是无效的,对么?
当然,要求诚信等法律法规手段是能进行约束的。不过我还是想不出来用什么道德手段对垄断状态下的食堂经理进行约束,是规定“饭菜里不能有小强”,“包子馅儿用肉眼必须能发现”吗?您能说得具体一点儿么?
你好,我感觉你还是在按照书本上"经济人"的思路在看这个问题,把相关的人都看作是不讲道德的人了.而这种状态,仅仅在书本的假设里面才存在.我们应当把课本与现实做出区分.
一,"垄断状况下食堂经理不会因为“道德”高尚而主动降低自己的利润",但可以让质量和价格更合理一些.起码不能搞劣质的食物.
二,我还是搞不明白你所说的经济不应该讲的道德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饭菜里不能有小强 "这些道德其实已经包含在"诚信"范围之内了.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工商局对其进行处罚.因此,道德的强制化就是法律,法律和道德在本质上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规范,是一致的.为什么法律应当讲,道德就不应当讲?这其实已经没有搞明白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诚信既是法律,也是道德.只能说,对于一些目标较高的道德要求,经济人无法做到,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用它来评价和监督经济人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 23:21:39编辑过]
先提条件就是校门不要经常关着,还要给同学更多的选择机会,引入市场竟争机制当然是好的,不过我认为要彻底解决食堂饭菜差的问题,就要抛弃食堂这个名词,引进专业的公司化的后勤服务公司(而且要有自己的市场品牌价值)来作这个竟争角色。[有这么大的消费市场不怕专业的不来!]
楼上说的对.学校门不仅不能经常关着,还要主动到外面引进餐饮业,有这么大的市场,引进更多的竞争只能造成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对学生有利.因此,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打破垄断僵局.
我在收费公园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在公园里一瓶超市只买1元的纯净水却要卖到4元.这是为什么?完全封闭的垄断割据.因为你要出来买,就要重新买票(3元),还有跑路费力,而且价格总和还是4元,他们算的可真准啊.把价格提高到了最高(因为如果高到6元,就有可能到外面来买比较划算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利润最大化).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垄断格局.
相似,人大食堂与公园也存在这样的垄断,但这里的垄断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公园凭票可以出去买水,进来不需要在买票,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到外面买水了.同样,如果食堂打破封闭格局,学生可以出外吃饭,也可以引进餐饮加强内部竞争.但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打破的垄断.这里的原因主要的是人为的.因此,对这个现象不仅仅要进行经济分析,更应该进行道德批判.这跟对经理人进行道德评价不是一回事.
一,"垄断状况下食堂经理不会因为“道德”高尚而主动降低自己的利润",但可以让质量和价格更合理一些.起码不能搞劣质的食物.
二,我还是搞不明白你所说的经济不应该讲的道德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饭菜里不能有小强 "这些道德其实已经包含在"诚信"范围之内了.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工商局对其进行处罚.因此,道德的强制化就是法律,法律和道德在本质上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规范,是一致的.为什么法律应当讲,道德就不应当讲?这其实已经没有搞明白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诚信既是法律,也是道德.只能说,对于一些目标较高的道德要求,经济人无法做到,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用它来评价和监督经济人行为.
“不能搞劣质的食物”,“饭菜里不能有小强”等等,都不是一个垄断状况下食堂经理需要考虑的。学生所处的状态就好像在一个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中,你不能指望你出门不被抢一样。如果是一个竞争充分的经济体系,不需要任何道德说教,食堂经理必然要把饭菜质量提高,因为不那样做的话,就没有生意了。而在垄断状况下--尤其是有公权力的介入,工商管理等等都近于无效的时候,无论你怎样进行道德宣传,他也可以置若罔闻。我同意有些个人有崇高的道德,但我不认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下,这些道德感会长久保持。这不是课本和现实的差距,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您提到道德的强制化就是法律,我只能部分赞同。因为道德的范畴太广了。比方说,不能在法律里写上“必须给老人让座”、“必须尊重老师上课不许走神”、“看见小孩儿过马路必须要上前带领”等等。你去这样做,我尊敬你;我不这样做,你也不能强迫我。我的所谓不能和经济问题混淆的“道德问题 ”就是指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学校的食堂经理提供了干净和无毒的饭菜,但味道难以下咽,油水少,不搁肉,而且还卖高价。在这个时候,您可以适用哪种法律规范来调控他的行为呢?
经济人不能代表现实中的人,但是却在相当程度上抽象出了人们的共性。在目前我们全民的整体道德感还称不上“高尚”的时候,虽然道德宣传是必须的,但恐怕还更要用“市场”的方式来调控人们的经济行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