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973 0
2012-06-08

跨国公司和所在国的关系

——世界共产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决战(23)

  在保罗·斯威齐和哈里·马格多夫出版的《美国资本主义动向》中描述了跨国公司和所在国的关系。

  在《对多国公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多国公司指的是,在一国设有总公司,并在其他国家设有各种各样子公司的那类公司。这类公司就是跨国公司。它之所以是多国性,是指它在许多国家营业,不是为了按国家来分的各个企业单位,而是为了整体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为多国公司辩护的人们说,任何多国公司都是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所拥有和控制的,但是,趋势是走向股票持有和经营管理的真正国际化。为了支持这种观点他们引用了两个事实:外国人(主要是欧洲人)通过美国股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高达百亿美元;多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在其中级,甚至高级管理机构中越来越多地雇用了当地人。他们的结论是,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多国公司受一国支配的局面就会打破,它们就要成为所谓的世界公民。

   关于股票所有的问题,专家认为,欧洲人所买的美国大公司股票正是美国大公司投资到欧洲的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事实上意味着,欧洲资本和美国经营管理当局联合在一起向欧洲投资。由于欧洲的股东,正如美国的股东一样,通常对经营管理的组成和政策方面不起什么影响,这就等于说,许多欧洲资本家并不把资本直接投资到欧洲的企业,而是把资本交给在欧洲投资的美国资本家来处理。所谓所有权的“国际化”就这样变成了美国资本控制外国资本的许多途径之一。

   至于子公司雇佣当地人做职员的问题,这同分享控制权是完全不相干的,因为控制权是原封不动地属于母公司。

   在大的国际公司中有两大类经理人员。一类是母公司的本国经理人员,在国内、国外或者总公司指挥业务活动;第二类是管理国外分公司的本地经理人员。第二类经理人员构成了多国公司业务所在国当地资产阶级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利益(工作、薪金、奖金、提升)决定于母公司;他们只有把本职工作搞好并且表现的忠心耿耿才有希望得到提升和成就。这样做势必会使他们业务所在国的一部分当地资产阶级非本国化。这自然削弱了当地的资产阶级,使得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更难于抵制来自强国的要求和压力。

   资本自我扩张的过程通过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在竞争阶段,每个厂商的发展是依靠:降低成本、赚取较大的利润、在增加生产能力方面投资——生产同竞争者的产品本质上没有差别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总是能够按照现行市场价或者可能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出售。一些厂商生意兴隆并且壮大起来,而另一些则落在了后边。强者必须考虑它的产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这样它开始越来越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了。由于各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结果产生了一种难于抵挡的动力,驱使垄断厂商向他们固有的业务以外和更远的领域发展,侵入新的工业和新的市场,一句话,走向组成集团和多国公司。

   大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有设法控制世界大部分市场的手段,而且,为了它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它一定会继续争取这样做。在垄断情况下,所谓资本总是从利润低流向利润高的工业和地区这个通则不再适用了。垄断本身的定义就是防止资本自由流向受保护的高利润领域。

   资本扩张的过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原公司可以在这个工业内或它进入的国家内建立新的企业;或者买下某个现成的企业。买下一个现成的企业既不费事又省时间。大公司的决定性的有利条件不在生产本身,而在其他方面。这主要有(1)拥有充足的资本进行投资,在国内或国外很容易按优惠条件得到信贷。(2)拥有大量有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3)拥有一个庞大而且有效的销售机构。(4)拥有研究和发展机关。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子公司一旦进入某个领域进入某个地区,它往往会很快地向前发展,直到同其他少数几个大公司并列于领导地位,到了这个时候,竞争行为就得为垄断行为让路了。由此可见,所谓的“国际化”不过是意味着被一小撮跨国公司所吞并。

   辩护士们说,多国公司能够大力帮助不发达国家建立由他们自己控制的工业。例如,多国公司帮助一个穷国。穷国的资本家(或者国家)占有51%的股份,多国公司占49%股份。当地资本家握有多数股票自然就意味着多国公司丧失了控制权的决定性要素(如对原料来源、生产方法、价格和市场份额等的控制),而这些都是作为企业总体的多国公司机构的本质和目的。甚至当它们被迫接纳当地伙伴,它们的目标也总是在合伙关系的幌子下,操纵当地的法律和政客,以便把决定性的管理权保持在它们自己手中。这就是名义上由穷国控制,而实际上是由多国公司控制,因此这不是帮助而是掠夺!

   巨大的垄断公司越加集团化和多国化,它们的最高管理机构脱离任何具体产品和生产过程也就越远。总公司关心的愈来愈是纯粹金融方面的事物,即利润和积累方针的决定,而把生产、工艺等等问题的处理交给下属机构、子公司和负责生产甚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负责公司许多产品销售的工厂经理。这意味着多国公司中的最大的公司往往只是些掌握公司所有权的公司,并不进行什么业务活动,而且愈来愈是一个金融实体,每年收入和处理好几十亿美元,完全根据金融条件来制定它们的决策。它们自然和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关有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这些金融机构的非常重要的顾客和业务伙伴。

   多国公司和它业务所在国之间自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外国感到的主要有六怕:(1)怕国际公司拿走的东西太多,留下的太少。国际公司拿走国家的资源(石油、铁矿、粮食等)、所有的利润、当地最有才干的人儿只留下少许领地工资的此等人才。(2)怕国际公司会粉碎当地的竞争,并且很快地垄断当地的市场。(3)怕国防上和世界市场竞争所需要的现代化工艺依赖外国供应。(4)怕国际公司的当地子公司会被母公司所属国ZF当做外交政策的工具。(5)怕把好的职位都给了母公司国家的人而不给当地人。(6)怕母公司会无情地作出决定根本不管对当地城市、省甚至全国经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例如,决定关闭一个工厂,从而使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不用说这些害怕都不是胡思乱想的产物,它们都是根据许多痛苦的经验的总结。

   多国公司和它业务所在的外国之间的利害冲突造成了多方面的政治斗争。在这些国家里,当地资产阶级是分裂的,而且大都不能独立活动或采取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外国资本服务的。在不发达国家里,当地资产阶级及其美国后台老板的现实和潜在的反对派,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农民和工人、小资产阶级、学生和知识分子及军队中的一些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民族主义政体,这种政体主要是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由知识分子和军人来领导。这些政要的目标并不是剥夺或者驱逐多国公司(这样将会卷入反对帝国主义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去),而是设法缩小多国公司的范围,限制它们行动自由,采用各种经济和政治压力,迫使它们的活动比以前让它们自由行动时更加符合国家的利益。

  多国公司和国家是彼此根本对立,并且这种对立是不可改变的。作者最后说:“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正在导致以下两个结果之一:要么是世界帝国,要么是世界革命。”

   劳动者2012年6月8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