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主义提出的储备需求解决经济周期方案中关于改造传统资本市场的措施现详细阐述一下。
根据宏观经济的产业分级数理模型得出消费需求一身两任:既是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又是最终需求即销售收入,也就是部分等于整体,逻辑上行不通,这就是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的根源。
于是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同时存在,为了使再生产继续进行,要么生产者借贷、要么消费者借贷、要么ZF借贷、乃至向央行借贷,这埋下了债务危机与通胀的种子。
而传统的资本市场并没有改变这种宏观结构,从资本市场筹集来的资金再次投入实体经济,其结果当然与上述过程没什么两样,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
新宏观的储备需求方案如下:
一:社会不但生产普通消费品,也生产准公共品;
二:建立准公共品交易市场,鼓励过剩资本买入并持有准公共品;
三:央行终止外汇占款制度,并不再购买债券,而是择优购买公共品,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使用,即公共品社会化。
其中,公共品主要包括专利、艺术品、生态林、勘探成果、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等。央行择优主要是选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公共品,购买也包括支付一定的利息。
普通消费品主要包括百姓日常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也即民生品,这其中尤其迫切需要改变的使消除房子的资本属性。
此举的好处有:
一:解决了最终需求对消费需求的单一依赖,储备需求成为与消费需求并列的第四大需求,不再需要做缘木求鱼式的刺激消费。
二:由于过剩资本买入了准公共品,使得顶级投资能够完全收回其货币投资,解决了宏观顶级投资亏损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消除了债务问题根源。
三:过剩资本与准公共品的有机结合,使货币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趋势得到改变,而这些准公共品又不会增加社会生产的货币成本,从而消除了滞涨的源泉,货币的有序流动减少了经济波动,使货币的流通属性增强。
四:过剩资本持有的是准公共品而不是个人消费品,它鼓励了节俭而抑制了奢华,准公共品带给社会正效用,增加了社会福利水平。
五:它实现了微观节俭与宏观节俭的有机统一,也即解决了节俭悖论,同时也意味着给储蓄找到了有效出路。
六:过剩资本重回实体经济,解决了宏观价值约束;购买的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生态林等改善了环境、保护扩展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宏观实体约束;前者即总需求,后者则为总供给,从而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七:比照出口需求的外汇占款制度,储备需求同样也是央行购买商品,不同的是前者得到的是美元及其债券,只能等待着贬值,并且不可持续;而后者的公共品却可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用,可以无限增长,也就是出口顺差替代,平衡贸易成为可能。
八:解决了过剩资本绑架民生必需品问题,也就是所谓刚需。
九:储备需求将资源控制、环境改善、科技文化创新力等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素蕴于天地人之间,是货币的最可靠之锚;当通胀发生时,可抛储平抑;同时,央行只是择优购买或付息,充分利用了过剩货币,其货币使用效率远高于传统的货币发行方式,有效阻止了货币长期贬值趋势。
十:之所以由央行购买而不是财政资金,在于财政资金来源于税收,而税收势必减少利润或消费需求,对消费不足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