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sti 发表于 2012-6-14 17:41 
私有化当然是主流,因为占有话语权的主流著名经济学家说什么,什么就是主流!即使再多的人反对,那也是极小 ...
你说的主流和我说的主流,不是一个意思。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受到集体产权的束缚,因为土地产权归集体,农民对土地的控制,处理能力就弱,村领导随意租地而可以绕过村民的意见。产权不稳定随时会受到ZF,村集体的侵占,农民就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技术到农业中。
恰恰相反,土地私有化恰恰有利于守住耕地红线。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耕地被侵占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法律制度的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的,地方ZF可以变更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属性为国有城市土地产权属性,这样被转化为国有产权的农村土地,就能大量批给开发商,开发商和地方ZF利益集团勾结,获 取高额土地增值收益。而农民却无权分享,这部分非自愿失地的农民,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
这种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造成了土地的浪费,低收入群体的贫困。开发商利用制度漏洞获得的低价土地,造成了滥开发,一方面房价虚高,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土地红利被既得利益集团坐享,这种收益对GDP的质量,国民幸福感提升毫无帮助,却阻碍了经济转型,投资拉动的比重难以下降,破坏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农村土地私有化是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解决手段,土地产权归农民,村集体领导集团,地方ZF,开放商就不能乱动土地。
有人曾经和我争论,土地私有化了,农民不卖土地,ZF就没法征地,城市土地开发就不能推进。土地产权归农民,ZF征地就得遵循市场原则,按市场价收购土地。拥有私有土地的农民数量大,土地的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大部分农民势必转移到非农产业,放弃土地获得财产性收益,是他们的明智选择,不卖土地,一辈子种地只会受穷。因此出现坚决不卖地的情况只是极个别的特例。每个人 都想获得高收益,但供给方土地多,土地供给充足,价格就会下降,哄抬土地价格的农民只是极少数,可以引入特别程序解决。况且城市的开发需求不是无限的,总和一定城市产业发展相协调。而现在的房地产是建立在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泡沫之上的,泡沫一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房地产畸形增长与实体经济萎缩的情况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又一表现。
即便退一步说,中国现在是要抑制投资,降低能耗,污染。盖房子消耗土地,电力,水泥,同时带来污染,发展经济不能再走此种不科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