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6月13日发表评论文章《世界憎恨欧元区》。称欧元危机的拖沓已经让世界尝到了苦头,但欧元国家却一筹莫展。
仿佛一夜之间,世界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华尔街金融风暴,也震撼了世界金融体系。尽管西方经济陷入危机,但亚洲几个重要的经济体却在经历了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后依然坚挺,以至于世界将希望寄托在亚洲身上,希望依靠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重振世界经济。
但欧元危机却为拆分欧洲敲响了丧钟,没有任何人能够躲过此劫。这场风暴不仅仅只打翻了大船,连小救生艇也不能幸免。因为世界经济如此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任何危机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尽管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还在高速发展,但这些地区的经济学家已经在开始担忧数字背后的隐患:印度陷入内部的多方指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在考虑新的经济重振计划;巴西在国内寻找经济增长引擎,力图掩盖外贸经济的倒退;美国经济转向复苏了吗?没有。五月份最新出炉的失业率数字,把年初刚刚出现的一点儿希望又无情的扼杀掉。
当然,世界经济的衰退原因不能全怪在欧元头上,而且欧元危机在各地区的影响也有差别。但欧债危机让欧洲各国的领导人精神高度紧张,不得不面对艰难挑战。在大选年,许多候选人不仅提出各自的政治构想,还热衷于玩“指责游戏”,不断发问“错在谁?”。近两周来,这种游戏已经变成了一项全球化运动。
而英国人呢?尽管有女王的钻石大庆给鼓劲儿,却也被欧洲大陆的政治瘫痪弄得意兴阑珊。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6月10日的《星期日电讯报》中发表文章,称英国的经济复苏不仅受到此前高油价和债务的拖累,现在家门口发生的欧元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大不列颠人似乎达成了一项共识:英国经济的衰退是谁的错?当然是因为那些欧元国家的首脑们决策不明!
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终于在上周末失去了耐心,直言“欧洲的领导人应该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欧元区首先应当向银行业注资以稳定金融系统”,而“兑现政治承诺尤其重要。因为越快行动,代价越小。”
在美国,尽管选战正酣,关于欧洲的争论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欧洲国家的领导人都忙着寻找出路,却忘了提醒美国人,这场威胁欧元存在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起源正是在华尔街。 欧洲人自己也在思索“谁该负责”。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奥·德拉吉在5月31号大声呼吁欧元国家的领导人“驱散雾霾”,尽快决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联盟,然后着手去做,因为现有的经济联盟已经不可管理。欧洲央行的行长同样称“央行不应当为ZF的亏空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德国,尤其是默克尔。萨科齐曾经也被寄予厚望,但他已经被奥朗德所取代。因此默克尔的不妥协和“德意志式的利己主义”成为众矢之的。《经济学家》杂志曾呼吁“安格拉(默克尔名字),启动马达!”,并批评德国总理从来不提出能令市场运作的大胆计划。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推测默克尔已经否定了七种可能解决欧债危机的方法。6月12日发表的《世界报》控诉德国只记得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却忘记了1933年的灾难(德国民主的灭亡),并提醒说,“德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货币统一的欧盟。” 从这些批评当中,至少有一点非常清楚:集体意识,政策的启用和领导能力的实践迫在眉睫。6月17号,法国和希腊议会的选举结束后,欧洲的领导人再也没有借口拖拉了。世界在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