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管控案例之招商局集团管控
1、招商局集团概况
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由时任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向朝廷上奏并获清廷批准成立(早期名称“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流传下来硕果仅存的血脉,130余年来,招商局几经沉浮,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等,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和其它许多近代经济领域,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招商局之所以值得研究,不仅仅因为其130余年的厚重历史,不仅仅因为其位列150余家中央企业利润贡献的前10名,也不仅仅因为其超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而是因为其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既典型、又非典型的独特价值。招商局是一个典型。同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招商局的轨迹就是中国经济的轨迹,“复苏--多元化繁荣--身陷危机--经历大重组--再度生机勃勃”。招商局又不是一个典型。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中央企业不一样,招商局不具备先天的垄断优势,它起源于前清的“洋务运动”而不是新中国的中央部委,集团总部身处香港而不是北京,香港人称它是“红筹”,而内地人却一度不得不将其列为外资。矛盾的对立统一,使得招商局在当今的央企序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国有企业,却显然不再依赖国家的倾斜政策生存;它身处竞争性领域,却实践着国家对于战略性产业的意图;它也有过脱胎换骨的改革,却显然没有表现出其他改革者那样的激烈矛盾。
招商局是可以提供诸多借鉴意义的案例:从一出生就已经股份制、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承担政府意图、国家战略,经历“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三度繁荣,遭遇危机却能以内部机制的自觉革命而重获生机,跻身激烈竞争并随时代创新确立竞争优势。
而今的招商局是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经营总部设于香港,业务主要分布于香港、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亦被列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2004-2009年招商局连续六年获国务院国资委评为A级中央企业,是央企仅有的12家“6A”级企业之一。2007年,招商局获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业绩优秀企业”称号。截至2010年底,招商局集团拥有总资产3242.99亿元,管理总资产2.8万亿元。2010年,招商局集团继续恢复增长,并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最高年度的盈利水准,创造历史新高,利润总额217.78亿元,母公司净利润121.77亿元,集团母公司净利润在各央企中排名列第9位。
2、招商局集团管控模式概述
2.1通过追求控股权强化治理
秦晓早年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后被招商局集团内部的人认为“深刻影响了招商局的变革”。在那篇论文中,他提到了大型集团企业的科层结构,着力最多的是两种集团模型――H型和M型。H型是指多元化经营的投资控股公司结构,其下属子公司彼此业务互不相干,在经营上有较大的独立性,总公司并无明确战略方向和战略,主要依据子公司财务表现配置资源。M型结构强调总部管理,总部制定战略并协调内部交易,比较鲜明的特征是财务集权,从而降低了商业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
长期以来,国企有一个通病,很多企业都犯过,就是纵向多级法人化,这和现代企业制度是相背离的。西方很多公司,母公司是上市的,但其子公司却往往是百分之百控制的,他们并不主张子公司产权多元化。秦晓对国内流行理念崇尚美国大企业(以市场控制为主)那条道路表现出深深的不以为然。“没有找到症结!你没有美国那么大的流动的资本市场,你的市场和法律也不健全,你却削弱组织控制,把希望寄托在市场控制上,必然要落空。这时,你应该更多依靠组织去配置资源!”
在秦晓看来,法人治理结构是股权结构的函数,其关系变化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当企业只有一个老板或是家族企业时,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一体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更为一体化。到中间阶段,出现几个较大股东,不能把管理层与最大股东划为一体,要尊敬其他股东,否则大股东可能有否决权,但是没有绝对决议通过权,管理层要对所有股东负责,大股东只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协调好与其他股东、管理层的关系,该阶段有点像欧洲的企业阶段。第三种阶段就是股权高度分散,此时管理层和股东又回到一体化了,因为所有管理人员都没有股东背景,就是独立的管理团队。在美国很多公司又出现董事长和CEO合二为一的状况。
中国现在正处在中间阶段,严格说是第一阶段的后尾部分,或者第二阶段的前段部分,但是企业在拼命学习欧洲的企业治理体系,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比如央企高管都是股东国资委、中组部派来的,一定要将他们所有人分为两个组织,一个叫董事会,一个叫管理层,而且还要求把子公司的人也都要分开,这是很奇怪的理论,是很简单的照搬欧洲管理模式。
秦晓认识到,并很早提出招商局集团要从控股型公司向经营管理型公司转变,甚至提出这项工作是招商局的“第三条战线”(其它两条战线分别是培育战略性产业和提高经常性利润)。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不能控制的平安保险,招商局选择了退出;而对当时不无风险的招商证券,招商局选择了进,即绝对控股。实现招商局集团从投资控股向经营管理的转型,2003年以后,秦晓的目标逼近现实。直至今日,招商局在追求绝对控股进而主导控制权方面没有改变,仍在就其它一些股权的收购、整合工作进行着努力。
2.2多种控制导向并存
秦晓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大型公司对其下属经营单位控股权和经营权的获取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政策,它的战略、管理、技术、品牌都是建立在控股权和经营权基础上的。因此,招商局把获取控股权、经营权或应有的权益作为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2年,招商局集团将平安保险股份售出。秦晓给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安保险股份结构中,招商局股份已由创立时的51%降至出售前的13.5%。由第一大股东退居为第三大股东,招商局对其经营、发展再难发挥主导作用。
2006年12月,招商局又以31.7亿元,对蛇口集装箱码头一、二、三期的股权进行了重组,并收回了原来委托给香港现代货柜码头的对SCT一期的管理权,对SCT一、二、三期统一进行管理,基本完成了西部港口外部整合的大部分工作。
其实,通过绝对控股进行操作导向的控制只是招商局对旗下子公司的一种方式,招商局根据旗下子公司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控制导向,比如港口板块,招商国际2006年底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在内地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6%。但实际在一些港口或码头,招商国际还没有绝对的控股权,例如上港集团。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著名的中集集团,招商局虽然也是第一大股东,但实际持股只有22.75%。在如招商证券这样的控股子公司中,招商局采用操作导向的控制;在如中集这样的相对控股型公司,招商局则通过影响董事会决策来施加控制,属于战略性控制导向的;而在另外一些投资性业务中,招商局则采用财务导向型控制。
招商局这样的做法造成的结果便是,虽然招商局资产回报率在央企中位居前列,招商局的利润额在央企中也排在了前10名,但由于不控股资产较多的资产结构,致使其难以在会计上并表,从而导致其营业收入在央企中排不上号。以2006年为例,这一年招商局经常性利润高达80.92亿元,但营业收入才232.08亿元。
这既说明了招商局集团投资管理的出色,利润极高,但另一面却也显示,招商局的主业板块构造还只是略具雏形。目前招商局集团也可以被称之为投资控股型公司,其不能占主导地位、不能并表的公司资产占据了5成左右。
“招商系的经验表明,好的股权结构,好的董事会、好的职业经理人和好的企业战略是环环相扣的,股权结构是金字塔的塔底,健全的公司治理的基础就是构建优化的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广发证券研究员黄永霖认为。
2.3宏观调控
在秦晓的认识里,搭建强势总部是第一步,通过强势总部开展强有力的资源,人才,内部交易等宏观调控,强化集团控制力,放大集团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秦晓强调,要把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区别开来。在法律概念里,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是在一个集团的管理体系中,它只是一个成本中心,顶多是利润中心,无论如何不应是一个投资中心!“它的董事会和股东会都不是真正起作用的机构,只是一个名誉机构,总部通过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计划部门来调动子公司的人力和资金、下达生产任务计划时,只不过让子公司董事会形式上签一个字。”这个制度经济学的追随者念念不忘“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品”,反问着:“如果子公司在管理概念中也是一个独立法人,我不能通过行政方式指挥它使交易费用降低、产生内部协同效应,我为什么还需要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