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12月-1960年2月期间,研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里摘录几段,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究竟怎样写才好?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起?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
“这本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但是,搞出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大功劳,不管里面有多少问题。”
“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同时作者们没有辩证法。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之前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重要批评,在我们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都依然普遍存在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学如何构建的问题,也频频被学者们再次提出来。如何避免重蹈《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覆辙,如何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之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义不容辞的理论任务。
若要完成这一理论任务,粗略地讲,应当着手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研读马克思的原著、手稿与书信,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澄清“社会主义社会”概念的本真含义。
二、系统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
三、系统研究并揭示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论产生误解的原因。等等。
总体上来看,就是在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源头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真正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进行意识形态灌输,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失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