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23 0
2012-08-14
  房地产发展至今快十年,P民还是云里雾里,郭嘉也是一再调控,里面到底是什么奥秘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相隔14年后的1992年邓爷爷才南巡讲话?

  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有!其实是一条线上的两件事情而已,看叔叔给大家讲讲两者的来龙去脉吧。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十年浩劫。十年浩劫留下一地废墟,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统统被打碎,台面上活动的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小子。随着伟人西去,如何带领中国继续向前呢?或者换个简单的问题,谁能控制这群小将,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事情除了伟人外,无人可以胜任。
  一 茶色的八十年代
  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显然谁来都不好使,好使的人已经走了。1978年,我党果断英明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翻译过来就是说:你们去赚钱去,别来闹就行。
  这里需要讲的一个小技巧就是,虽然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实际政策并没有规定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熟悉八十年代历史的都知道吧。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不敢去赚钱,只有一批地痞流氓,胆大妄为的家伙敢为天下先。于是这部分人先富了,也解决了影响稳定的迫在眉睫的危机。
  说到赚钱,这批人由于本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干的事情只能是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摆地摊,这正是他们所熟悉的老本行。但毕竟他们先富了,所以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这句虽然是一句流行话,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另一种积累,表达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的精英阶层的不满和失落。以上我就是把他称为“茶色的八十年代。”
  二 春天里的故事
  事情到了八十年代末,矛盾积累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了。终于在1989年,受国外反动势力的挑拨,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学潮事件。这意味着精英阶层忍受了十年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了。改变的契机已经到来。
  事件平息以后,邓爷爷在92年南巡讲话,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告诫全国人民,思想要放开点,步子要迈大点。翻译过来就是说:精英阶层你们也别闹了,现在你们也可以去赚钱了。
  于是全国兴起了机关下海,各种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现在的年轻人为了一个所谓的公务员挤破了头,殊不知在20年前人们是怎样拼命的离开机关下海经商啊,历史的画卷真是一出活生生的喜剧啊。
  影响社会稳定主要矛盾迎刃而解。但一个矛盾的解决必然引出另一个矛盾,而且必然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牺牲。如果说茶色的八十年代被牺牲的是精英阶层的利益,那么大家猜猜春天里的故事中谁被牺牲了?
  答案就是国企被牺牲。在市场经济中,国企怎么竞争的过私企!于是98年轰轰烈烈的“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的”下岗再就业应运而生了。这是支线,不再讲了。
  精英阶层的下海经商给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出了一个矛盾的隐患:巨额的财富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不稳定的根源。别听有些人说什么中产阶层是最稳定的阶层,这是屁话。你知道人有钱后最想要什么吗?是有权!中产阶层一旦成气候,他们会稳定吗?叔不是很清楚,但台wang整天闹来闹去的就证明不是很河蟹吧。
  在98年的时候这个矛盾已经开始爆发,随着国企的大面积破产,接替郭嘉经济的是私营。如何管理这批巨大的私人财富呢?这是一个伟大的课题。
  同时在另一个方面,矛盾也开始积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90年代敢下海经商的都是机关单位里的精英,留在机关单位的恰恰是一些无能者。随着当初的同事下级一个个成为百万富翁,他们心里会平衡吗?
  不平衡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真的没办法吗?显然办法是有的。我没钱,我吃点喝点用点总可以吧?或者你有需要我的地方吧?咱俩换呗,各取所需。在90年代权钱交易,公款吃喝开始抬头,也成为影响稳定的一大隐患。容基总理上台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控制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即搞了个国税地税的分税制。地方zf能用的钱一下子变的很少了。但事实证明,工资可以不发,领导的吃喝不能耽搁。全国很多地方当时有几个月发不出公务员的工资。这就是所谓的地方财政危机。
  如何解决地方财政危机呢?这又是一个大课题。
  一方面是社会上巨额的危险的私人资金,一方面是地方的财政危机,怎么办呢?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房地产的前世,以上。
  三 房地产的今生
  第一篇 市场培育。
  2002之前,住建部有文件保障房占房地产80%,所以此前的房价非常低,以我所在的县城为例800元--1200元每平米。
  2002之后,住建部出台文件将这80%的保障房也变成了商品房。此时形成了一个垄断市场,即ZF垄断地皮,开发商垄断房子。
  在一个垄断的市场里,涨价是必然的,此时的支撑者为普通消费者。虽然是垄断市场,但由于此时的支撑者是普通消费者,所以房价虽然涨,但不会太离谱。主要原因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力有限,你太贵人家买不起啊。
  在这里请大家回忆,那时候有买房子保值升值的观念吗?没有!
  那时候买房子纯粹是因为需要而已,因为在人们的概念中,房子就是拿来住的而已。只有一些先知先觉的大批大批买房。   以我所在县城为例,房价从1200元/平米涨到了2200元左右,已经引起人们一片惊呼了!实际上那时候已经有人大呼泡沫了!殊不知这只是一曲好戏的开头,大幕拉开,好戏即将上演。  
  此阶段涨价的主要特征是地皮涨,地方ZF拿了收益的大头,初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
  第二篇 市场的发展
  房地产为什么在2005年会遇到瓶颈呢?因为此时该买房的人基本买了!你这个市场再垄断,没有消费者也瞎扯啊。但不用担心,在ZF的鼓励下,有一股势力进来捧场了!那就是被称为温州炒房团的游资和热钱。 但这部分资金势力有限,所以只能投入到一线城市。所以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而二三线城市房价 停在3000左右。
  在这里我觉得要理解炒房团,因为资本就是逐利的。你ZF制造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垄断市场,我为什么不可以来赚一笔?况且ZF还欢迎炒房团来搞活市场呢。
  由于炒房团的强势加入,一线城市房价直线攀升,注意后方城市并未改变,以为他们没有资金的加入! 到这个阶段可以说普通消费者基本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不得不买的刚需和炒房者。这一阶段ZF,开发商和炒房者是皆大欢喜的,买单的是刚需。
  但此时的市场收到第一个重大威胁:二手房!
  因为随着房子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抛售房子获利!这对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威胁!
  所以这时候ZF进行了所谓的宏观调控!即对二手房的交易征税!抑制二手房的入市!
  可悲的是,这次调控居然被认为是降低房价的调控!可笑啊民众!可悲啊民众!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一线房价由于炒房团的介入基本达到10000-------15000每平米,而 后方城市基本稳定在2000----3000左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