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第三篇:荒唐的贷款实际价格,畸形的市场化融资成本。
贷款客户除极少数国企特大型、行业龙头型、地方垄断型等单位有相当的议价能力,其他中小型企业、房地产企业、融资平台等除执行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收取正常贷款利息外,至少还按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35%左右的标准以财务顾问、资金监管等五花八门科目收取中间业务服务费用,同时客户在贷款过程中正常花费的费用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抵押资产评估费(银行与评估公司分成入中间业务收入)、抵押资产保险费(银行收取保险公司代理费入中间业务收入)、抵押资产登记费、担保公司担保费等,(以后将在岗位增收秘籍中详述)。自三年前开始,一般企业客户贷款实际支出至少大约是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40%—50%左右。开发贷款、融资平台贷款以及其他固定资产贷款还会按贷款期限一次性收取所有各年的上浮费用充作中间业务收入。
上述有形融资成本支出一般都为金融业共性现象,大同小异,名称或有不同,除房地产企业、融资平台上浮费用谈判比较顺利外,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对贷款价格颇有微词,在市场化幌子下融资成本日趋畸形。 还有隐形的融资成本:部分企业实际发生的融资成本支出还会包括协助经办支行完成个人储蓄任务(个人名义存储蓄科目)而实际发生息差(借贷款存储蓄),开全质银行承兑汇票(以上述个人存单或公司存款作保证金)实际发生的手续费,企业如急需现金使用则需转手至关系公司(也可以由银行方介绍约定)再联系其他银行(监管难以查实)进行贴现而发生的贴现费用。如果遇银行季末年末存款任务未完成甚至还需要如法再炮制一遍,当然二次成本就得由银行和企业协商负担了。如此这般,银行每年巨额的派生存款增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想见齐鲁银行大案、#行扬州大案中银行也一定有其业绩增速的压力与动机。
个别贷款企业融资成本甚至还包括以关系人个人名义购买经办银行推销代理的各类股票型基金发生的费用,巨额基金(大至千万数量级)一般快进快出,交易中银行获取代理费(从基金公司)作中间业务收入、银行负责人则获得相应的巨额奖励,企业负担手续费和小额亏损,当然也有侥幸略有赢利或也有被深套发生损失再协商解决的(以后在“事故的隐秘处理与善后”中再谈皆大欢喜的解决妙招)。
贷款及中间业务
大少还是接着上面思路先谈银行与贷款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间业务经营。
轻松一下,排排座,看电视:大清朝西方时空嚼点访谈对银行中间业务未服务预收钱几种形式的现场采访。
片段一:记者采访苦主:请问钱庄讹阁下的银两拿回来了吗?
苦主(悲愤向天又无可奈何):庄上说再等等,又报省行了,马上排审贷会,让我再存点储蓄买点基金,这样他们也好禀省行的大人们说话。
片段二:记者采访苦主:请问钱庄讹阁下的银两拿回来了吗?
(切换画面)采访少庄主:请问少庄主,退帐的银子哪搞来的?
片段三:记者采访苦主:贷款如果批不来了,你们声称被讹的银子可都是你们自愿和钱庄签了协议有文契为据的,能退吗?
苦主:哪不能呢,都几十上百万的哪能轻易交出去呢,除了发票我也握有二寸半的条子,况且少庄主酒桌上亲口答应的,条子虽小也是作数的。
片段四:记者采访少庄主:朝中的新政策又出台了,那些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又是怎么打算呢?预收的服务费用怎么解决呢?
少庄主(专家状):我们银企合作预收了银子显示的正是我们与客户紧密的合作关系,也表达了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决心嘛,退银子不退银子我们两家自会相商自有办法,再说宏观政策不是一层不变的,再等等就会有新政策出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