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119 1
2012-08-17

(完成于 2002年1月14日,10年前的思考)

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化的问题已迫切需要列入议事日程。本文对人力资本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讨。本文首先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联系进行了浅析,然后剖析了反对实行人力资本化的人的理由以及支持实行人力资本化的人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国企实行人力资本化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力资本化  可行性
       人力资本化,是指对企业里的所有在职员工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将评估值作为资本确认到企业权益中去,在年末或分配企业利润时,根据员工人力资本占企业总资本的比重分享收益。在企业中实行人力资本化,在世界范围看,尚无先例。到底人力资本化可行不可行?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由于人力资本化起源于资本论,又与西方经济学有密切联系,故首先讨论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
       一、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
       资本论的理论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指产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C、V、M。C指机器设备厂房价值的转移,V指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M指剩余价值,其中V与M是新创造的价值,如F1,
       F1   (C,V,M)
       假设F1所示不仅指一个商品,而是指一个社会当年创造的总财富的话,则C指社会全部固定资产投资,V指全社会劳动者的工资,M则为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社会要保持不倒退,至少应保持简单再生产,则可供支配的流动资金为V+M。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V控制在劳动者手中,M控制在资本家手中。实际上,可将V与M进一步细分。V可分为消费资金XV、税金TV和储蓄资金SV,同理,M亦可分为消费资金XM、税金TM和储蓄资金SM。即,
      V+M=(XV+TV+SV)+(XM+TM+SM)
             =   XV+TV+SV+XM+TM+SM
      令 XV+XM=X,TV+TM=T,SV+SM=S,则
            V+M=X+T+S
       如果X又分为国内消费和进口的话,则, X+T+S,实际上等于西方经济学里的社会总供给,即,X+T+S = Y,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即, X+T+S=X+G+I,其中:G是ZF开支,I是投资,T=G,S=I 。
       在此思想指导下,可将图F1改造为F2,如下:
       F2     (C,(XV,TV,SV),(XM,TM,SM))
       由于TV和TM被ZF征走,XV和XM又被消费掉,故社会闲散资金总额为SV+SM,资本家如果全部靠自己的资金扩大再生产的话,只能再投资SM,但若通过借款,或向社会发行证券募集资金的话,则再投资额可达到SV+SM,因为令其为S,根据西方经济学S=I的原理,储蓄资金会全部转换为投资的。
       二、反对人力资本化者的经济学阐释
       反对人力资本化者认为,实行人力资本化会导致社会财富增长步伐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下来),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财富增长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其分析如下:
       先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吧。
       假设C:V:M=2:1:1,比例固定不变。第一年社会总财富为2000,如下A1:
       A1       (C1000,V500,M500)
       假定资本家把M500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则第二年社会总财富变化如A2:
       A2       (C1500,V750,M750)
       故第二年社会总财富为3000。
       假定资本家又把M750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则第三年社会总财富变化如A3:
       A3       (C2250,V1125,M1125)
       第三年社会总财富已增长到4500。
       再看实行人力资本化后财富增长机制如何削弱的吧。
       仍依前例,第一年,资本家投资总额为1500(C+V),假定工人的人力资本评估后,价值为750,占资本家金融或实物资本的一半,则剩余价值500中有一半应分给工人,资本家只能得到另一半250,则工人实际可得750(其中500为工资,另250为分红),资本家只能分250的利润。社会总财富为2000,如B1,
       B1      (C1000,V750,M250)
       假定资本家将M250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则第二年财富变化如下,
       (C1250,V625,M625),又工人可分红=625*750/(1500+250+750)=187.5,故V=625+187.5=812.5,M=625-187.5=437.5,如B2,
       B2      (C1250,V812.5,M437.5)
       故第二年总财富=1250+812.5+437.5=2500
       假定资本家将M437.5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则第三年财富变化如下:
       (C1687.5,V843.75,M843.75)
        工人可分红=843.75*750/(1500+250+843.75+750)=215.43
       故V=843.75+215.43=1059.18
          M=843.75-215.43=628.32
       故第三年社会总财富=1687.5+1059.18+628.32=3375,如B3
       B3      (C1687.5,V1059.18,M628.32)
       再将两种机制下第三年社会总财富进行比较:3375-4500=-1125,可见实行人力资本化后,第三年社会总财富比实行人力资本化前少了1125。
       资本家利润总额比较:
       实行人力资本化前,三年总利润=500+750+1125=2375
       实行人力资本化后,三年总利润=250+437.5+628.32=1315.82
      2375-1315.82=1059.18
      故实行人力资本化后,资本家三年利润总额比实行人力资本化前少1059.18,由此可见,实行人力资本化后,社会财富增长速度放慢,资本家投资积极性遭受打击,虽仍有利可图,但利润比实行人力资本化前要少。
       三、倡导人力资本化者的经济学阐释
       倡导人力资本化的人认为,上述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没考虑全面。还可更全面的分析,如下:
       先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吧。
       仍假设C:V:M=2:1:1,比例固定不变。第一年社会总财富为2000,如C1,
       C1       (C1000,V500,M500)
       将V500和M500细分为TV、XV、SV,TM、XM、SM,将税率定为10%,消费/收入=50%,固定不变,则,
       TV=10%*500=50,XV=50%*500=250,SV=40%*500=200,
       TM=10%*500=50,XM=50%*500=250,SM=40%*500=200,
       T=TV+TM=100,X+XV+XM=500,S=SV+SM=400
        实际上,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可能仅是来源于资本家自身积累,还包括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即包括两部分:SM和SV,也就是S,这也和西方经济学上S=I,道理一致。故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为S=400,第二年,社会总财富变化为2800,如C2
        C2     (C1400,V700,M700)
        将V,M细分如下:
        TV=10%*700=70,XV=50%*700=350,SV=40%*700=280,
        TM=10%*700=70,XM=50%*700=350,SM=40%*700=280,
        T=TV+TM=140,X=XV+XM=700,S=SV+SM=560,
        故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为560,第三年社会总财富变化为:
        (C1960,V980,M980),社会总财富为3920,如C3:
        C3    (C1960,V980,M980)
        由于只算第三年,故不对V和M细分了。
        三年资本家利润=500+700+980=2180
        三年工人总收入=500+700+980=2180
        再看实行人力资本化后财富是如何增长的。
        仍依上例,第一年社会总财富为2000,如C1
        C1       (C1000,V500,M500)
        假定劳动者经评估后,其价值为750,占总投资1500(C+V)的一半,将分享M500的一半250,另一半250为资本家利润,则V=500+250=750,见D1
        D1       (C1000,V750,M250)
        税率和消费/收入和上例一样,则,
        TV=10%*750=75,XV=50%*750=375,SV=40%*750=300,
        TM=10%*250=25,XM=50%*250=125,SM=40%*250=100,
        T=TV+TM=100,X=XV+XM=500,S=SV+SM=400,
        由于S=I,故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为400,第二年社会总财富变化如下:
       (C1400,V700,M700),社会总财富=2800。
        工人分红=700*750/(1500+100+750)=223.4    注:由于只有SM=100,成为了注册资本,故分母中只加100而不是400。
        故V=700+223.4 =923.4
           M=700-223.4 =476.6
         如D2
        D2      (C1400,V923.4,M476.6)
        将V、M细分如下:
        TV=10%*923.4=92.34,XV=50%*923.4=461.7,SV=40%*923.4=369.36,
        TM=10%*476.6=47.66,XM=50%*476.6=238.3,SM=40%*476.6=190.64,
        T=TV+TM=140,X=XV+XM=700,S=SV+SM=560,
        由于S=I,故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为560,第三年社会总财富变化如下:
       (C1960,V980,M980),总财富=3920,
       工人分红=980*750/(1500+100+190.64+750)=289.3   注:由于只有SM=190.64,成为了注册资本,故分母中只加190.64而不是560。
       故V=980+289.3 =1269.3
          M=980-289.3 =690.7
       如D3
        D3      (C1960,V1269.3,M690.7)
       三年资本家累积利润=250+476.6+690.7=1417.3
       三年工人总收入=750+923.4+1269.3=2942.7
       再将两种机制下社会总财富、工人累积收入、资本家累积利润进行比较:
                                                  人力资本化后减人力资本化前
       社会总财富                           3920-3920=0                       
       工人累积收入                       2942.7-2180=762.7
       资本家累积利润                    1417-2180= -762.7
       由此可见实行人力资本化后,不会影响财富增长机制,社会总财富不会减少,而劳动者收入会增加,劳动者积极性会高涨;资本家利润会减少,资本家积极性会挫伤,但仍有利可图。而且资本家所减少的利润正是劳动者所增加的收入,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经济矛盾。私人资本家是决不会主动采取这种有损其经济利益的生产机制的。故这种机制只可能在国有企业里通过改革得以实行。
       四、国有企业推行人力资本化改革,迫在眉睫!
       由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化只能在国有企业里实行。人们不禁要问,人力资本化不影响社会总财富增长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家还愿意在此条件下继续积极进行投资。而实际上由于存在经济矛盾,资本家利润减少了,没有哪个私人资本家愿意实行这种制度安排。那么,作为国有资本的资本家就会愿意实行这种有损国企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了吗?这样难道不会减少财政收入,难道不会损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种制度安排不会减少财政收入,不仅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反而会确保国有资产保之增值。分析如下:
       不会减少财政收入。因为社会总财富并不会减少,故企业所得税以及其它流转税等不会减少,而且由于劳动者税后分利,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故个人分得越多,国家财政收入会越多。
       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如前分析,国有资本家仍有利可图,不过利润会少些,但利润仍是增量,而且由于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将会成为他们的一个大家庭,大家都会为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献计献策,企业将会稳健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国有资产自然会得以不断增加。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逐渐过度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目前为股份制,将国有资本股份制化,国家是最大的资本家,国家资本家控制着关系国家命脉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只要牢牢把握住控制权即可,至于外资、民营经济占比问题到在其次,只要最后国家资本家控制着关系国家命脉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即可。这样即可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又可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在,还很牢固,因为国有资本的运行机制是股份制的,市场导向的。在目前的经济现实面前,人力资本化是改革的下一个值得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注:如有交流,蒋勇,QQ:798696624   电邮: jy_john2002@sohu.comjy_john2007@yahoo.com.c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8 10:32:13
一篇算数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