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_zr 发表于 2012-9-6 17:30 
查字典,弄清主客体、主谓宾补等结构才是你需要的,否则你怎么会按你想象的方式胡乱分析。既然你那么不断 ...
1、你不愿查词典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为了探讨问题,我也可以替你查一下。
(1)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则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主语和谓语都是句子成分,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谓语的作用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现在请你指出,在“我吃饭”和“饭是我吃的”这两句话中,主体和客体、主语和谓语分别是什么,并以此为例解释一下“只有借助语义或通过形式逻辑的主谓宾结构才能区分主客体。”
(2)缩写有两种解释,其一,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对某些常用词或词组的简便写法。其二,改写文学作品,使篇幅缩短。
你只知缩写的第一种解释,却不知缩写还有第二种解释,说明在语言学上你是真正的外行。
在改写文学作品的缩写中,作为基础的,当然包含有句子的缩写。在网上,你完全可以搜到什么叫“缩写句子”,以及它的意义和方法:缩写句子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这种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的主要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也可以做为检验较复杂的句子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3)再来看看句子的其他成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6494724.html)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示例:小张踢球。“小张”是主语;“踢”是谓语动词;“球”是宾语。
一中的小张踢很大的球。其中的“一中”和“很大的”是修饰“小张”和“球”的,就是定语。
小张踢得球破了。“破了”就是补语。
因此,在“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的原因”中,“的”字前后完全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而不是述语和补语的关系,更不是什么并列关系。因此,若要对“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的原因”进行缩写的话,就只能写成“降低是原因”。
即便你把“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的原因”改成“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的这一原因”,那也没有改变谓语部分的定中关系,没有改变“原因”在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地位,其缩写依然只能是,“降低是原因”,因而依然是一个病句。正确的改法应该是“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生产率提高这一原因直接带来的”。
(4)按照你的所说的“是……的原因”亦即“是因为……的”变化形式,那么“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需求量增大的原因”是否就可以表达为“单位商品价格降低是因为需求量的增大”?“地球自转是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否就可以表达为“地球自转主要是因为昼夜的更替”?你不觉得你说的变化形式用在这里很荒唐吗?
最后,“高个头的那人是张三,上海人,在北京生活20年了。”在汉语中,这是三个句子,其中后两个是省略句,是对“那人”或“张三”的补充说明,而绝不是“张三”的补语。
从你对语法的理解来看,你在许多场合似乎都在用英语语法来解释汉语现象,却不知道两者之间有着许多重要的区别。这个也许不是你的问题,但一定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关于你那个标题的语法问题,我已经讲得够多了,就此打住。你如果还想继续讨论的话,建议你先花点时间好好学一学汉语语法,然后再来讨论。
2、(1)“商品价值是人赋予它们的外在属性”,是“主观意识”吗?请问,商品作为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之前的状态有无区别?这种区别是真实存在的还仅仅是人的主观意识?比如,你烧好的饭与原来的大米之间的区别只是你的主观意识吗?难道你吃饭就是吃大米吗?而大米,无论你主观怎样赋予它米饭的价值,只要你不劳动,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有米饭的价值。
劳动本身当然是人的行为,劳动结束时,劳动行为确实消失了。但是,劳动并不是消失在真空中,而是消失在商品中,活劳动的消失只是改变了它的存在形态,通过商品的生产,它现在是以物化的形态、以商品与劳动之前状态相区别的形态而真实地存在着。劳动的这样一种物化形态的存在,就是商品的价值。你如果否认价值的真实存在,你就是否认了商品与劳动之前状态区别的真实存在。
(2)按照你的说法,货币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纯粹抽象的观念符号。既然如此,我也可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上帝,就是魔鬼,作为上帝或魔鬼,货币也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大小是货币上记载的货币量大小,……请问,你能证明货币的本质不是上帝,不是魔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