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摘自《商业时代》2008年第26期。
佛山小悦悦事件之后,中华民族到了道德最沦丧的年代,这种观点不一定有道理,但是确实反映了中国道德的现实。中国道德败坏沦丧,除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视金钱忽视道德建设外,与马克思对慈善事业的否定也有关,导致人们觉得特色社会主义只是金钱与资本主义接轨,但是道德观仍然保留在马克思时代,富人阶层不敢慈善,不关心慈善而心安理得,因此,不批判马克思的慈善观,中国的慈善事业就很难发展,中国道德败坏下滑的局面就很难扭转。
========================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慈善事业性质的不同界定,混淆并扰乱了广大群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因而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他们对于慈善事业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慈善事业性质的这一判定,奠基于马克思,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慈善事业存在并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是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家绝对的致富欲望和资本主义竞争的需要,资本的增加和扩大就成为必然的事情。这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无产阶级的贫困与资本家阶级的富裕就同时发生。“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二是资本的交际费用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资本家的“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业上的一种必要。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这里所谓的奢侈,除了指资本家的自身生活消费之外,还指这一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应付社会问题的手段。资本家通过资本的交际费用,举行慈善晚宴和慈善舞会,开办各类慈善公益事业,从这些活动的表面上看,这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相背离,而实质上,它却成为了资本家维持社会地位、赚取社会荣誉、扩大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虽然资本家的挥霍从来不像放荡的封建主的挥霍那样是直截了当的,相反地,在它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最肮脏的贪欲和最小心的盘算;但是资本家的挥霍仍然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害另一方。因此,在资本家个人的崇高的心胸中同时展开了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浮士德式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