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1942 0
2007-03-21

关于国内市场发展的问题

詹海辉

摘要 本文通过国内消费水平的考察,发现我国国内市场发展非常不足。通过对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流通中介三个方面的分析,找到制约我国国内市场发展的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国内市场 供给 需求 流通中介

一、 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一般是优先发展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达到饱和时,才会寻求海外市场,从而扩大市场,达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国内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内市场的发展与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市场越发达,国内的消费水平就会越高。反过来,国内的消费状况又是国内市场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指标。

表一列出了我国2001年至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表一我们可以发现从2001年开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非常迅速,其中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国内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1年,我国GDP排名第六位,GDP增长速度排第一位,但我国个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排名第42位。

消费率也大致反映国内的消费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6%,呈逐年递减趋势。而2004年的世界平均消费率在79%左右,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消费率在60%左右。

据商务部调查统计,2005年上半年我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为61种,占26.8%;供过于求的439种,占73.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生产力相对过剩,国内市场吸收不足,社会消费不旺的问题。

总之,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过于依靠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发展不足。

表一:我国2001-2006年GDP、出口、国内消费情况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现价)

出口总额(人民币)

出口额占GDP比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占GDP比例

2001

109655.2

22024.4

0.2009

43055.4

0.3926

2002

120332.7

26947.9

0.2239

48135.9

0.4000

2003

135822.8

36287.9

0.2672

52516.3

0.3867

2004

159878.3

49103.3

0.3071

59501

0.3722

2005

183868

62648.1

0.3407

67176.6

0.3654

2006

209407

77528

0.3702

76410

0.3649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局网站整理,其中2006年出口总额是由9691亿美元乘于8元人民币/美元估算得到。单位:亿元。

二、 制约国内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个完备的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供给、需求、流通中介三个部分。创造供给的是产品生产厂家,需求来自于广大消费者,零售商场成为最主要的流通中介。分析我国国内市场发展不足的原因必须分别考察以上三个方面。

(一)国内市场供给的问题

供给问题又分为供给总量问题和供给结构问题。我国最近几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出口大量增加,2006年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因此我国国内市场是具有生产力大量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特征。分析我国国内供给的问题应该从结构性问题入手。

从表二中我们看到,近年来第二产业的GDP 的增长速度都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形成较大反差。

表二:三大产业GDP比去年同期增长比例(%)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3

2.5

12.6

6.6

2004

6.3

11.1

8.3

2005

5.2

11.4

9.6

2006

5

12.5

10.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由于多年在第二产业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如钢铁、铝、水泥、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不减少生产,这些行业采取了大量出口的措施。一方面由于这些部门的固定投资难于转化到其他行业部门,一方面又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竞争优势,这些生产力过剩的部门愿意追求国际市场的开拓,而不愿将资本投到更适合国内市场的其他行业。

国内经济部门间发展失衡,能够创造外汇的制造业部门过度发展,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则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产品的过度出口和外资对第二产业的过热投入, 使我国国内市场供给结构失衡加剧。

(二)国内市场需求的问题

收入增长与消费倾向是市场需求的两个重要函数。收入增长、消费倾向增大会增加市场需求。与消费倾向对应的是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增大,相反会减少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受乡镇经济效益不高,农产品出售价格未长,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等影响,农村收入增量不仅未因农业税免征而增加,反而有一定的下滑。城镇居民因下岗、退休人员增加、就业困难和保障标准提高有限等影响,预期收入和持久收入的前景并不看好。

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偏高”警戒线,不仅城乡差别拉大,而且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加深,不仅会引起社会动荡,而且也是市场需求难于启动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很有限,只有15%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公共卫生保障;大量的社会成员缺乏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享受不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从总体上来说没有社会保障;大量的城市居民更是购买不起起码的住房。“就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同时相关资料也显示,我国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为世界倒数第一。这导致人们收入中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比例失衡,储蓄意愿多于消费意愿,储蓄率和储蓄额愈来愈高。我国银行业的储蓄金额已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存款10700元以上,跨世纪以来的储蓄率一直高居在35%上下,成为储蓄增长最快的国家。

由于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不公、社会缺乏保障等原因,我国的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年家庭收入在10-12万元以上)因基本消费已经充分满足,已不愿再扩大消费,相反却愿意扩大投资;中收入群体(年家庭收入在6-8万元)因顾虑未来还有很多变数及未来支出仍有多少难以确定,因而不敢放开消费;低收入群体(年家庭收入不足4万元)尽管有扩大消费的欲望,却没有支付能力的购物基础,不能兑现消费。“不愿”、“不敢”、“不能”三者相加,这就降低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和增长水平。

(三)国内流通中介的问题

国内流通中介的落后也是国内市场不够活跃的重要因素。零售业和餐饮业的落后集中体现了我国流通中介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规模小。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零售额为3560.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8%。同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销售额为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6%。

2、连锁化经营程度低。2003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6.8%,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的比重约为15%。而欧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销售额都占60%以上,美国已达80%,其中食品连锁占90%。

3、信息化技术水平低。我国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4、流通效率低。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企业资金周转最高的每年达到20多次。

5、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不足。据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自有品牌商店占超市年销售额的比重在美国为40%,在英国为32%,在法国为24%,在加拿大为23%。有资料显示,沃尔玛30%的销售额、50%的利润来源于自由品牌。而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没有自有品牌商店。

三、对策

(一)供给结构的调整

必须加大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力度。产品开发上要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新、特产品。投资上把投资为出口服务为主的循环,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循环。概括地说,就是要围绕消费需求多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快速增长,推动内需增长。对过去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造成产品结构性过剩的, 要积极主动进行调整,严格控制一般性加工工业项目, 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加工能力过剩的长线行业不能再上新的项目。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前提条件是居民收入增长。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一是要切实抓好再就业工程,安排好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干部职工的收入。二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收购的保护价要定得合理,使广大农民有利可图,安心生产,增加收入。三是坚决清除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涨价的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调整收入分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与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导致了许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改进收入分配状况应该首先深化改革、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以构建机会均等、权力平等的社会经济环境。在机会、权力均等方面,主要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起点公平,即居民享有同等的自身素质提高的机会,享受相同的社会公共服务,拥有同等的机会和迁徙的机会等等;二是过程公平,即同等能力的人有相同的晋升机会和有同样的发展空间。为此,要让每个居民拥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要规范权力,将“权力要素”逐出分配过程,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要打破垄断,增强竞争,要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

(四)加强社会保障

在经济实力增强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顺理成章。为了解决和扭转消费倾向缩小而储蓄倾向扩大这一现象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要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保障体制, 使广大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少有教、中有岗、病有医、老有养,增强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发展教育信贷,使就学者能自食其力地用自己的未来收入解决求学的巨额预付,缓解家庭拮据。当然,健全社会保障,推进消费倾向,将是一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奏效的,关键是务求教育、住房、医疗、社保、就业等改革、取得实质的进展和成功。

(五)加强商品流通中介的发展

必须加大力度, 进一步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体制,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流通模式。一是大力推广总经销、总代理制。工商要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资本为纽带,采取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 使商业成为工业的总代理,共担风险,共同开拓市场。二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三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必须通过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形象来促进分工协作,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四是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投资入股,加盟联合,走连锁经营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规模管理,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厉习文.我国国内贸易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J]. 经济要参, 2006年第23期.

2、胡少维.收入分配改革的落脚点与切入点[J].经济要参,2006年第75期.

3、祁京梅.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要参,2006年第11期.

4、陈庆修.扩大内需 固本强体[J].经济要参,2006年第11期.

5、纪力清.开拓国内市场的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1999年第4期.

6、刘方 .扩大内需:投资、消费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5期.

7、毛红燕.外部经济失衡的内在原因分析及协调对策[J].经济论坛,2006年第16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