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愧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
商业策划书中的数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目前有多达100个品牌、500款车型在参与竞争。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71家,摩托车生产企业120家,专用车生产企业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生产企业135家。在这10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但是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多年来这些“零产量”企业,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
         《通知》明确了退出机制启动标准,连续两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的生产企业。针对这一点,业界人士指出退出机制标准过于宽松,实际带来的效果将不大。从年销量最低标准要求来看,1000辆的标准要求过低。只要相关车企不愿退出,可通过各种方法很容易“达标”。此外,即便被列入启动退出机制行列也并非会被马上清退,还有长达为期两年的整改时间。
        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的要求,汽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说任何新上汽车合资项目,首先要收购一家具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这也导致那些“零产量”企业手中的生产资质成为有扩产需求的汽车企业收购的对象。
        虽然今年车市遭遇寒冬,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长乏力,但是市场的低潮期反而是各个厂家扩张的好时机,尤其对于部分强势合资品牌来说,一方面库存压力巨大,经销商苦苦支撑,另一方面扩充产能的动作不断,5月28日,上海大众新疆工厂奠基;6月2日,华晨宝马沈阳新工厂奠基;6月6日,上海通用武汉工厂奠基;6月25日,东风日产大连工厂奠基;6月29日,东风悦达起亚(微博)盐城三工厂奠基。同时,如雷诺、斯巴鲁等品牌国产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中,在生产资质审批受限的情况下,购买“壳资源”成为捷径。
         汽车分析师分析,在退出机制出台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停产或者半停产的企业会急于寻找其他车企来兼并自己,以防自己被取消生产资质,而目前很多合资企业仍有产能扩张的需求,所以在未来两年中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