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能更感性地理解这个道理,我先讲一个自己的心灵故事。
我曾经想写篇博客,题名叫“如何做一名好的大学学院分党委书记”,为此,在网上还查了我党实行双头管理的传统,如:从三湾改编实行支部设在连上,到部队团和团以上在军事首长旁边普遍设政委一职,到建国后国企曾经也是厂长与书记分设,到政府是书记为大但行政首长仍然是级别平等,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等。我也知道大学学院这一中层实际是院长负责制,但分党委书记仍然与院长是级别平等的。通过这么个系列浏览,忽然感悟到:分工协作的双头领导还真有利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有利于形成权力制衡,某种程度上也对群众有利---因为群众可以利用双头的博弈从自己有限的选择权中获得一种间接的相对优势,虽有别于三权分立之制衡,但肯定胜于一权之独裁。此是顺便话,先打住。
如何是一名好的大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呢?因为我没做过这个职位,所以,这个问题算是瞎琢磨。通过最初的总结,我列出了三点:第一,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中央的大政方针,介绍国际国内大的时事,通过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然后概要地精练地给群众上这方面的课,既让老师们节省政治学习时间又让老师们与时俱进;第二,做员工的情感沟通工作,促进团队凝聚力,例如组织工会文体活动、个别谈心、化解矛盾等;第三,在班子里代表群众说话、代表学生说话,正确平衡领导与群众的利益关系,使二者在工作上都能有积极性干活。后来,我拿这个观点与一个外校的学院书记讨论,他说:“学院里书记为什么要显示他的存在呢?院长在工作上如果事先与我沟通了,我在班子里还要引导大家去实施院长的想法呢。当然,我校两者矛盾很激烈的也是有的。”此刻,我又想到一点:第四,当有的院长是业务尖子,但不一定是管理能手时,书记应该主动帮忙。
看了上面这段关于好的分党委书记“应该如何”的文字,读者您对我的思考有什么体会呢?如果您深表赞同,那么,您的思维走的是“应然”道路。如果您觉得,我想得太天真,真正的现实生活里的书记才不会那么办事,甚至上面那位真书记的话也不可全信,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一般来说,人们真正做的是看哪么对自己有利就哪么搞,换你上去也一样,世界是大家一起混的,你有多少事情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呢?”此外,即使你很公义,但工作的具体做法也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不能以偏概全的。您如果这么想,那么,恭喜,您的思维走的是“实然”路线。
顾名思义,“应然”就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实然”就是实际咋样就咋样吧。“应然”思维类似艺术加工,将所有美好的要素或将所有希求的元素整合到一起,创新是创新,但最后多具神话性质了,甚至失之怪癖---如果“艺术家”很乖僻的话。就拿我的上述四点“创造性建议”来说吧,实际是来自四个现实的“生活原形”的组合。“应然”思维往往是从设计者自己的立场出发,或者作为攻击别人的手段产生的,具有个体自指性。但是,“应然”思维却又是个体自我成长、单位工作改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理想主义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原始激情和基本能量所在,且浪漫主义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啊。“实然”思维一般都是“既得利益者”认可现状的思维,具有维稳的作用,是秩序、结构、生存的保障,具有个体自私性。“既得利益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还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在心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念头、情结等。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因为人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境。但是,无论是内心的各种焦虑、家庭成员的各类冲突,还是社会上的诸多竞争斗争和战争,其实,均可一言以蔽之:同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也。下面分别解释。
一、内心的各种焦虑无非都是一个“应该怎样”的“我”与一个“本来这样”的“我”的冲突。例如,自制力差的人一方面跟着诱惑和刺激走,另一方面又责备自己,为什么呢?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因为懒惰的散漫的“本来这样”的“本我”受到了“应该做正事”的“超我”的批判、导致“自我”的无所适存,也可以说,是“应然自我”与“实然自我”发生了冲突。当个体面临选择的焦虑,实际上就是“本来这样也挺好”的观念与“应该那样更好”的观念产生了矛盾。心理的焦虑会驱使我们更多的搜寻信息寻求中和的办法从而促进我们心智的成长。所以,我称焦虑过程为“积极地体验负面情绪”的经历。
二、家庭成员的各类冲突也是来自“应该这样” 的“他”与“实际那样”的“他”的不协调。家庭成员的冲突主要是父母与子女、老婆与老公的矛盾。孩子最能体会妈妈的唠叨,因为那些唠叨基本都是“应该那样”“怎么不那样”,而孩子心里往往是“就要这样”“何必那样”。在这里,父母心中孩子的“应然”与“实然”不一致、孩子心目中自己的“应然”与 “实然”也可能有不一致、孩子与父母的“应然”与“实然”更是常常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就是产生彼此斗争的张力。在这种家庭的斗争中,家长不一定对、孩子也可能错,但不管谁的对错,实事是:孩子就是与大人斗争里成长的,大人也在与小孩的博弈中逐渐学会抽身并享受自由的,长辈与子女的矛盾正常呢,也可以说,爱在斗争中升华。夫妻关系中常见老婆“恨”丈夫甚至是切齿的恨,因为什么呢?因为老婆对丈夫的期望较多,尤其在与别人的对比中妻子的“应然”思维特别发达。丈夫的错基本就是老婆心目中“应然”丈夫与“实然”丈夫的不一致。反之,老公对老婆的“爱”也可能引发妻子的“恨”,因为丈夫心目中的“实然”妻子与“应然”妻子不一致,老要求妻子改善改进甚至改过自新、循规蹈矩。夫妻矛盾也是促进双方成长的有效力量。害怕吵架而不结婚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夫妻斗争虽然是苦的痛的,但在斗争中升华了心智则是幸福的,哪怕可能斗得一拍两散。家庭中“应然”与“实然”的张力越大,苦痛的瀑布落差越大打击力越强,但是,在上面获得的建设性能量---犹如瀑布上建电站---也会越大!当然,也得小心那不可收拾的局面。因为仇人往往是在亲人中产生的!所以,“团结、批评、团结”应该成为家庭的基本法则。
三、社会上人和人、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也都是“应然”与“实然”矛盾的体现。
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由具有利益矛盾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我们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如果主流媒体有意忽略这一点肯定是既得利益者的“实然”思维使然。因为所谓阶级斗争,说白了就是:老“得势”阶级要维持现状的“本来咋样就咋样吧”信念及其行为与老“不得势”阶级向往理想境界“应该要那样”的观念及其行为的冲突。从微观上看,这种“阶级矛盾”可以体现在微观组织单位的领导与下属的人际冲突上,也可以体现在一个单位或小区域的群体事件中。有个伟人好像说过“阶级斗争要时时讲处处讲”的话是不错的,因为他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观察阶级斗争的。现在看来,不仅有世袭私有制的地方就有阶级斗争,而且没有民主的地方即“得势机会不平等”即权力世袭的地方也必定会有阶级斗争,当然,如果公权和私权都是世袭的地方必定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所以“继续革命论”有其合理的地方,其合理性是说:集权下的统治者如果“你自己不进步,终会有人来强迫你进步”。不过,我们不要把统治者看成“坏人”,如果私心是坏的话,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是“坏”的;此外,我们要将统治者与统治阶级区分,只有凭借非劳动优势老是获得世袭性的统治势力的团伙才能扣上“统治阶级”的成分帽子。
当然,推动人类历史这部大车前进的不只有阶级斗争这一个动力,还有人和自然的斗争、民族与民族的斗争、国家与国家的斗争,一个单位与另一个单位的矛盾、一个团伙与另一个团伙、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的矛盾等等诸多大小不等的动力来源(同理,这些矛盾的都是一方“应该那样”与另一方“本来就这样”的矛盾)。这些动力有时候并不都往一个方向走,而是形成彼此掣肘的历史“和谐”局面;当然,如果能都往一个方向上使力,历史就会发生惊天巨变!例如,统治阶级常常利用民族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但如果被统治阶级乘机将民族矛盾产生的能量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那么,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就可能短期内很快就得以完成。康有为曾经设想,在大同社会将消除上述一切矛盾界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能量,没有能量就没有创造与进步。没有斗争的合作,即非创造性的非平等的合作,一定会演变为单方面的掠夺,最终损害合作双方的根本利益,让彼此陷入停止进化的死胡同。我们不指望消除一切界限,但我们希望能让每一个个体能自由竞争地进出各种界限。“合作、斗争、合作”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
正确地利用矛盾的斗争方法是:第一,每一个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必须敢于斗争,就像某位伟人说的,要其乐无穷地“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第二,要尽量给予各主体平等的斗争机会,大家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去设计斗争平台,精英阶层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愚昧、短视、迷信。所以说,改造人的精神境界就能改造物质世界的唯心主义也是有道理的,唯心主义凸显了个体人的主体性、本质性与自我完善意义。由此,我们相信作为既得利益者中的个人之人性完善的主观努力也是人类自我拯救和自我发展的希望之一,就像从上帝处盗火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第三,矛盾的能量起作用的方式如同核聚变,可以像原子弹那样毁灭性的重建社会,也可以像核电站那样和平的建设性的给社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我们指望用“斗争”来取代“战争”,以维护和平的建设性的“竞争”环境!历史似乎在向着我们的理想世界前进!
综上所述,各类矛盾无论名称为何,其内涵都是“应然”与“实然”的对立统一。并且,一切矛盾都在人的心灵世界中互相交错互相演化!主观世界的矛盾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世界,一个主观与客观相互变形的拓扑世界!正如佛家早就认识到了的:一颗心能反映一切,一切都存在一颗心中!
请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灵的大海里冲浪呢!海浪一个个的滚来,冲浪者随着大小波涛一会儿波谷一会儿浪顶,好自由的滑翔,在紧张中平衡、在危险中取胜,那种刺激与激情是美丽的巅峰!人类驾驭各种心灵内外矛盾就如同冲浪一样,那是追求顶峰美丽的伟大事业!有矛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