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常杰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成为人民热议的话题,是因为它与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2009年以来,房价迅速上涨,面对严峻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十一条”、“国十条”、“国八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地方ZF出台“限购令”、进行房产税改革等措施,在多管齐下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成效初步显现。多数城市房价涨幅回落,少数城市房价下跌;房地产投机性需求得到初步遏制;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社会资金流入楼市的速度明显减慢;保障房各方面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面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有两种不同声音:欢迎希望继续扩大调控成果和发挥房地产“救市”楼市“松绑”。对待不同声音,首先分析“住房需求”的特征,以求制定正确对策。住房需求大体分为两种:自住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自主性需求的目的是满足居住需要,也是住房的本质属性;投机性需求的目的是赚取房产买卖间差价,使得住房成为牟利工具,偏离住房满足居住需求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投资性需求会增多,会非正常的推高房价,加上收入差距的扩大,自住性需求很容易被“挤出”市场,导致房地产需求畸形化。同时,投机性需求的盲目扩张,会出现房地产泡沫,造成市场大起大落,引发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平稳运行。
很明显,“住房”是居住的房屋之意。满足群众合理自住需求,是住房市场的本质功能。面对争议,中央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凸显住房市场的公共性,加大保障房建设,是当前住房市场调控的“调控器”。几年来,中国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使很多人在高房价面前,成为“穷人”。虽然市场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主渠道,保障房作为住房市场的必要补充,但人民对其充满期待。保障房建设推进的好,一方面能满足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要;另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打好这场“攻坚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土地和资金供应。保障房用地要优先供应、应保尽保、简化程序、急事急办,为保障房用地开“绿灯”。中央加大保障房资金投入,地方加大公共预算安排、确保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同时,建立多方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证建设资金的到位。
2、确保质量安全。保障房建设关系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保障房建设的“硬杠杆”。各级地方ZF要把保障房建设作为公益事业来抓,破除地方建设生财的思想。要严把规划设计、建材供应、施工质量、竣工验收各个关口,全面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
3、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住房保障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这项民生工程的成败。(1)、严把“入口”。规范准入审核,合理确定并公布保障对象准入条件,完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将不该享受保障者拒之门外。(2)、完善退出机制。对骗购骗租者,一经查实立即清退,对不再符合住房条件者,按规定程序实施退出。(3)、阳关下操作,接受社会和群众全方位监督。坚持分配政策、程序、房源、对象、过程、结果、投诉处理全过程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实现最大限度上的公平。(4)、加大违法执行力度。对违反公平分配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要加强处罚力度,使保障房分配领域,成为一片净土。
保障房建设和管理要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推进器,体现其公共性和公平性的一面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