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经济学的原理和说明
哲学经济学的原理就是研究物质资料如何变精神资料、精神资料如何变物质资料的,还研究劳动与物质、精神的关系,其中,货币的作用和关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存在: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管理(货币存在)
○ 哲学经济学的基本构成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管理(货币符号)
○ 财富有三大内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货币财富
○ 贫穷也有三个内容:物质贫穷、精神贫穷和货币贫穷
三个研究成果:
○《国际货币逻辑学原理》,主要全面地认识了货币的社会管理的媒介作用和科学性。
○《新价值论》,主要全面分析和认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认识和理论,提出价值的新内容及要素,如何满足劳动就业、如何满足社会就业、如何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等。
○《心灵的革命》,主要研究和解决人类及个人的精神革命和解放。因为人类社会不仅有精神资料,还有我们的大脑功能和情感问题,这是社会学不可不解释和研究的问题。
1 物质财富及物质资料问题
大千世界,物质资料可谓繁杂,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只有四个字:物质资料。物质资料分两种:一种是生产物质资料,也就是生产固定资产;一种是生活物质资料,也就是物质消费资料,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内容只有“衣、食、住、行”四大类。
客观经济现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满足物质需求的基本条件,在理论上就是:机器大工业和自然科学所造就的,这就是消灭物质贫穷的客观条件。
2 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料问题
精神资料的内容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从理论上来讲,精神资料主要是指文化科学知识,具体还应包括:一,教育问题;二,医疗健康保障;三,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生活的满足。教育要有学校,医院要有设施,文化娱乐要有场所。以前人们认为精神资料很难界定、很难量化,但事实上精神消费资料不但具有一定的数量,还具有一定的内容。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社会保障问题和社会科学的完善。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有: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众所周知,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尚不尽完善,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在客观上,社会上已经有了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社会保障体制也已基本完善,还有发达的科学研究体系。对此,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消灭精神贫穷的客观条件,只是我们在许多基本认识方面还非常不足,因此认为,消灭贫穷的主要内容是:完善社会科学和普及大学教育。
3、货币及货币财富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中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但是客观事实是:货币是社会管理的媒介和手段,货币的本质就是社会劳动及劳动工资,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货币?就是因为它是社会生产的手段,也是社会消费的手段。我们知道,物质资料是劳动创造的,精神资料也是劳动创造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把我们的个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
货币是一门特殊科学,就是因为它是社会管理的科学,它既是社会经济的,也是社会政治的,社会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货币方面。货币似乎就是上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货币的本质就是社会劳动,货币能创造物质资料吗?能创造精神资料吗?
人类的贫穷已经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货币的,为何?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会经济生产能力,而是因为没有钱,才使得一些国家不能普及大学教育,甚至连小学教育都不能普及,就是劳动就业都不能保障。
我们现在是货币的贫穷,这一贫穷的实质就是:社会科学理论的不完善,即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不完善。
货币是物质资料吗?不是,而是精神资料,是社会管理的科学。
以上观点均来自作者的三大研究成果:
《国际货币逻辑学原理》、《新价值论》、《心灵的革命》。
《城市经济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劳动工资经济学》由于个人经济的原因,尚未出版。
我们不能认识经济,才不能发展经济;不知道现代化发达经济,又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
欢迎质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