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78 22
2012-09-26

与林毅夫商榷:中国未来高增长靠什么?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

当今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是谁?这一头衔非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莫属。虽然已经去世60多年,但凯恩斯却早已预见到了自己的影响力。他曾经说道,“……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在新一轮围绕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中,林毅夫成为了漩涡的中心。

林毅夫可谓国内“能见度”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这既源于他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学术生涯,更源于他成为首位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的华人这一光环效应。

6月从世行卸任归来的林毅夫首次亮相,就抛出了引发学术界巨大争议的论点。根据媒体报道,林毅夫认为,未来20年,中国仍有潜力实现每年8%左右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命题”之所以引发争议,盖有两点原因。第一,过去30年保持了年均9%以上增速的中国经济,如今已经遇到成长的瓶颈,资源压力日增,环境与腐败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原有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吴敬琏先生更警告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诚然,中央意识到了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但转型的挑战之艰巨可想而知。一些中国经济前景悲观论又重出江湖。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毅夫“8%、20年”的论点可谓石破天惊。虽然林毅夫表示自己指的是“潜力”而非对增长速度的预测,但依然成为最乐观的经济学家。

第二,林毅夫主张更多采用财政政策方式,而非货币政策,投资于解决经济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把中国ZF从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归纳总结为“超越凯恩斯主义”,即强调ZF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主要是选择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用在解决经济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这一政策取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体现得淋漓尽致,ZF不惜巨资砸向基础设施,尤以衔枚急进的高铁建设为甚,在4万亿投资中高铁就独占1.5万亿。

问题在于,ZF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固然力度大、见效快,但也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陷。

首先,ZF主导的项目难免会出现低效率的问题。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依靠无数个微观经济体(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决策,他们的决策之所以比ZF更有效率,一是因为他们的分散决策对价格信号反应更为灵敏,一是他们的逐利动机决定了必须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计划经济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官员并不那么关心投资回报率。最近成思危援引地方ZF官员说法称,“09年,地方ZF逼企业向银行贷款,于是企业就是大幅举债,有钱不借是傻子,借钱偏少也是傻子,借了钱还想着还更是傻子。”

其次,ZF主导的投资,通常会与腐败如影随形,基建项目因为投资大、寻租易的特点,更是成为令人垂涎的“唐僧肉”。从铁道部长刘志军陨落,到河南连续四任交通厅长落马,再到湖南交通厅一年内四位厅级领导出事,都生动地揭示出ZF投资项目背后惊人的“腐败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ZF快速推出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实现了经济触底后的迅速回升。但是这一计划也产生了明显的“负作用”:信贷投放失控,通胀迅速抬头;地方ZF债务逼近危险水平;在流动性的推动下,房价再度猛升。面对这些问题,中央被迫再度急刹车:银监会开始对地方平台债进行整顿;央行连续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终引爆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地的高利贷;ZF不惜以包括限购令在内的行政性措施打压房地产。结果,由于几个主要的投资引擎同时熄火,经济增长势头难以维系,从2011年第四季度起GDP增速一路下行至今,甚至引发硬着陆的担忧。

万亿刺激计划也引发了经济学家的分歧。在刚刚闭幕的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总理温家宝专门回应说,“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实施一揽子计划,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对一揽子计划,有人不顾事实歪曲和指责,甚至认为是不必要代价。我想郑重说明,正因为当时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应对,我们才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保持了发展好势头,维护了社会稳定,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

笔者以为,说句公道话,面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波,四万亿或许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未能预料到地方ZF在四万亿掩护下搞出了十几万亿,最终接近二十万亿的刺激导致了经济过热,此后不得已的降温措施又导致了眼下的经济大滑坡。因此,地方ZF才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trouble maker)。

回到正题。笔者认为,林毅夫“8%、20年”的潜力论,从理论上当然有可能实现,但林毅夫开出的药方却是不可靠的。

首先,过去30年,“ZF主导+基础设施投资”的模式,为中国经济奇迹做出了贡献。但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过剩或超前现象。需要警惕的是,眼下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靠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而非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

其次,ZF主导的经济模式,是目前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过去十年,ZF财政收入增速远超GDP增速,央企垄断更加突出,证监会、发改委一些重要的审批权甚至得到强化。在官员自利动机的本能驱使下,ZF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不断加深,ZF已经成为“闲不住的手”,一些地方ZF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公司化”。在这样的模式下,寻租行为成为常态,寻租成为企业赚钱的“快捷键”。根据王小鲁的研究,中国2008年的灰色收入就高达5.4万亿,占GDP的17%左右。迅速拉大的收入差距,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稳定。温家宝在演讲中曾引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再次,过去30年的中国奇迹,固然离不开强势ZF所创造的稳定环境,但其真正的、根本的动力还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是民营企业追逐利润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将ZF主导投资理解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主因,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和误导。

因此,要延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唯有依靠改革进一步解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释放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包括:消除土地、环境、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打破央企垄断,消除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确保公平竞争;变现国有资产,用以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欠账;取消审批权,“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建设“小ZF、大社会”,大幅度减税,为企业和个人减负;ZF退出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安心做“看不见的手”;实现司法独立,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有可能从制造走向创造,建设创新型社会才有可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惊险一跳”才有可能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26 21:38:01
黄焕金真有意思,一个刷厕所的老班长,还知道什么是经济热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7 12:36:41
感觉作者还是没有说清楚经济高增长的要素,对其中一个观点赞同,那就是民营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8 06:58:20
酱菜国贸人 发表于 2012-9-27 12:36
感觉作者还是没有说清楚经济高增长的要素,对其中一个观点赞同,那就是民营经济
我想以下应该已经说清楚了。
"要延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唯有依靠改革进一步解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释放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包括:消除土地、环境、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打破央企垄断,消除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确保公平竞争;变现国有资产,用以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欠账;取消审批权,“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建设“小ZF、大社会”,大幅度减税,为企业和个人减负;ZF退出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安心做“看不见的手”;实现司法独立,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有可能从制造走向创造,建设创新型社会才有可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惊险一跳”才有可能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8 13:29:31
通过向民营企业开放国企垄断行业、减税等,能否破解中国流动性陷阱?不能。





现在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有些专家提出,要破解中国的流动性陷阱,需要的政策是“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业(国企垄断性行业)、减税等”。

我认为,这些绝招无法破解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迷局。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ZF通过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包括存贷款利率),来促使企业多贷款,开办工厂,多生产产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GDP的增长。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占多数的工人(中下层民众)没有钱购买工厂生产的产品。资本家也知道,尽管贷款利率低,但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没有人买,所以资本家还是不会多生产产品,整个社会的GDP还是不增长。

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环境中,让民营企业进入现在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那么这些垄断行业的效率可能会提高,但是这些行业的许多工人也会被民营老板赶回家,因为资本家不需要这么多工人。这些民营企业增加的业务量,是挤占的原来国有企业的生意量,因为社会贫困层没有购买力来购买更多的民营企业提供的劳务量,因此GDP也不会增加。所以让民营企业进入现在国企垄断的行业,结果就是国企减少生意,民企增加生意,但总生意量不会增加,国家GDP也不会增加。

减税可以提高国家GDP吗?减税后,民营企业是减少了税收,利润增加了(当年民营企业分得的国家GDP蛋糕的分配比例又提高了),可是民营企业知道,多生产产品卖不掉,于是还是不会增加产品的生产,国家GDP总量还是不会增加。

可见,“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业(国企垄断性行业)、减税等”。只能让民企挤占国企生意,或者让民企分得国家GDP蛋糕的分配比例再提高而已,并不能刺激GDP增长。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11651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8 13:33:18
hhj 发表于 2012-9-28 06:58
我想以下应该已经说清楚了。
"要延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唯有依靠改革进一步解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 ...
通过向民营企业开放国企垄断行业、减税等,能否破解中国流动性陷阱?不能。





现在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有些专家提出,要破解中国的流动性陷阱,需要的政策是“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业(国企垄断性行业)、减税等”。

我认为,这些绝招无法破解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迷局。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ZF通过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包括存贷款利率),来促使企业多贷款,开办工厂,多生产产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GDP的增长。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占多数的工人(中下层民众)没有钱购买工厂生产的产品。资本家也知道,尽管贷款利率低,但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没有人买,所以资本家还是不会多生产产品,整个社会的GDP还是不增长。

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环境中,让民营企业进入现在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那么这些垄断行业的效率可能会提高,但是这些行业的许多工人也会被民营老板赶回家,因为资本家不需要这么多工人。这些民营企业增加的业务量,是挤占的原来国有企业的生意量,因为社会贫困层没有购买力来购买更多的民营企业提供的劳务量,因此GDP也不会增加。所以让民营企业进入现在国企垄断的行业,结果就是国企减少生意,民企增加生意,但总生意量不会增加,国家GDP也不会增加。

减税可以提高国家GDP吗?减税后,民营企业是减少了税收,利润增加了(当年民营企业分得的国家GDP蛋糕的分配比例又提高了),可是民营企业知道,多生产产品卖不掉,于是还是不会增加产品的生产,国家GDP总量还是不会增加。

可见,“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业(国企垄断性行业)、减税等”。只能让民企挤占国企生意,或者让民企分得国家GDP蛋糕的分配比例再提高而已,并不能刺激GDP增长。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11651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