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魏尚进2009年6月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 》。在该论文中,魏教授提出了“中国高储蓄率与中国性别比例失调相关”这一观点。从其论证过程来看,这一观点无可非议。但魏教授由此推导出“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由于性别比失衡”这一观点,则是缺乏直接证据的。
论坛中的fainshare 朋友在提到一个反驳的例子,见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4137&highlight=%D0%D4%B1%F0%B1%C8。
他提到“科学的统计分析向来是足以唬人的,但不警惕又是不行的。比如,养孩子和种树。从不同的时间上来看,这些年中国孩子们的平均身高显然在涨。而科学发展观也会有利于树木被保留到更高。跨地区比较呢?例如,较为富裕的地区让孩子们玉树临风,鉴于砍树卖不了几个钱,也同样可能容忍树木长下去。如此一来,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完全有可能发现,让树长高就能使孩子变高。
个人认为,fainshare 朋友的反驳不无道理。魏教授论文的一大缺陷在于用相关研究的数据,得出了因果关系。
当然,魏教授的论证过程有缺陷,不代表其观点也要被“一棒打死”。究竟高储蓄率是否由性别比失衡导致,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很容易解决。事实上,国外已有研究者利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明尼苏达大学的Griskevicius和他的同事发现,性别比偏高时,男性会更倾向于消费,降低了其储蓄的欲望。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从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男性过多,择偶竞争激烈,更多的消费会吸引异性,增加择偶成功率。(该论文题目为“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oo Many Men:Sex Ratio Effects on Saving, Borrowing, and Spending”)
Griskevicius等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因为他采用的是实验法,可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而考察变量X对变量Y的影响。那么,这一现象在中国是否适用?同样可以用心理学实验加以研究。
用心理学实验进行研究和魏教授的研究相比,有两个优势:其一,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两个变量的相关。其二,实验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