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之得 x 1 =2√6≈4.90 。也就是第一场战斗结束后后金军的剩余兵力约4.9万人。我们继续通过下面的方程求解 x 2 , x 3 , x 4 。

解之得

计算结果表明,四场战斗中每一场都是后金军的兵力占优,导致每一场战斗的胜者都是后金,所以最后的胜者也是后金——尽管总的军事实力明军更高。
要说明的是,这里对明军并没有任何的不公平。事实上这个模型还有些偏袒明军,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军士气的水平其实很难达到伤亡人数约一半时才溃散。如果按照《窃明》中所说的标准——“除了处于死地外,最优秀的封建军队也不过能忍受一、两成的伤亡而不崩溃”来计算,当后金军取得胜利的时候,它所损失的兵力也不过1.28万人,还远不到其初始兵力的三分之一。
借助数学工具,数百年后的我们可以轻松地计算出努尔哈赤必将取得大胜的结果 。可惜的是当时背负十数万将士性命的统帅杨镐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即使当开原总兵马林根据自身的经验向他提出“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这一清醒建议的时候,他也只是傲慢地坚持故我。如此无能的统帅最终葬送了大明的精锐之师。
结语

后来的事情是: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王师正式出征;三月初一,西路军遭努尔哈赤攻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总兵杜松战死;三月初三,北路军遭受攻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总兵马林狼狈逃回;三月初五,东路军被后金军偷袭,猝不及防,全军覆没,总兵刘铤战死;三月初六,南路军接到三路大军战败的消息后匆忙撤兵,后金军趁势追击,损伤惨重。结果正如我们这群事后诸葛亮所分析的一样,可惜我们的分析也正如开原总兵马林的意见一样,终无改这场战事的结局。
也许在因这场惨败而下狱到他被处斩以前,杨镐也曾多次反思过这场过战斗。他或许无法像我们这样定量计算出战斗的结果,但至少也应该会对《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以众击寡”这个词有一层新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