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page=1#pid14511604对于整个行业生产链或者社会来说,机器的发明创造者的开创性劳动就成为了整个行业生产链或者社会的价值源泉。生产过程中的普通的劳动者劳动则成了次要的。
随着生产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的使用逐渐成为“次要”,这种次要不应理解为不重要,而应理解为非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创新设计仍然是哪怕再高度自动化的机器的原推动力。而且越是最初的推动因素在产业链中往往越是居于主导地位。
dasasasa这里的次要应该理解为劳动作为一种负效用、一种产生价值的消耗而可以被逐渐减低。这一减低或者说递减,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之一。当然,仅仅是之一而不是全部。
既然价值的创造者是付出了劳动的各种各样的劳动者,那么只拥有生产资料而不劳动的资本家没有创造价值,但是却分配了主要的利润,自然就显得不合理,于是激起了劳资矛盾。
这是最最引起争议的表述。
事实上,资本家可以是劳动的。盖凡继承资本的资本家当然从来是不劳动的。但这不排除最初的资本家可以是从参与劳动开始的。说资本家不劳动是因为当雇佣劳动后,劳动价值一旦完成对资本价值的补偿,从那时候起,资本家以前的劳动就完全被雇佣来的劳动替换掉了。也正是从这一刻其,资本家是不劳动的阶级。
于是马克思想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由于各种商品有不同的物质(包含使用价值),而且商品中即便能够完全计算出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也还是面临上述两个无解的哲学问题。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就是从最有利的条件到最不利的条件下,全部参与生产的劳动产出都恰好被社会需要所接受和吸纳。
这个问题在共产主义那里被设想为通过专门的机构来评价个别劳动。劳动所在的部门给出的劳动付出的评价是通过本部门和全社会其它需要交换的部门的即时信息联系,从而能从劳动开始到劳动结束的时间段内迅速有效地作出劳动产出的交换价值评价来进行的。我们先不讨论这样的评价体系所需要建立的成本问题。只是作为一个模型,这样的条件是可以设立的。
利用原来的市场功能,并要求资本家分一部分劳资交易之后产生的利润给劳动者。比如劳动者持有部分公司股票,或者公司按利润发放一定比例奖金。至于奖励的报酬是否合符劳动者的贡献,那就是个扯不清的话题了。
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对自身问题的扬弃而不是扯不清的问题。马克思之所以设想共产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也是考虑到了信息成本的问题。如此多的交换单位和个人要在生产过程中随时了解到自身劳动付出的价值实现率,可以说是意味着社会越是进步,这个方程的项就越多。而解这个方程的速度将要抵消掉方程项和方程数的增加才能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恰好等于社会的需求。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随着自身的变化随即地转化成社会有效需求。
不论这个难度有多大,从而实现的可能性为多少,至少这是理论推论上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