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把17大关于“两个提高”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初次分配是基础,“两个偏低”是”痛处“。
第一个偏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呈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1年已经突破10万亿大关。而居民收入增长却长期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人们常说赶不上CPI。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近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收入增长。该《报告》引用统计局数据测算,2011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增幅分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的1.76倍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幅的1.39倍。
第二个偏低:劳动报酬偏低。
从数据来看:【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10年07月23日 17:49 求是理论网 >> 特别专题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 >> 怎么看分配不公.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实中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真实写照:广西农民工朱孔孟说:“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而且两年来也没涨过工资。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 ——《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3日18 版)《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早在17大就已经号准了脉,触到了“痛处”——“两个偏低”,并针对“两个偏低”做出了“两个提高”的决策部署——“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年过去了,“两个提高”的决策部署落实得怎么样呢?
【早在2007年,收入分配问题就引起高层的重视,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后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提高“两个比重”。但
事与愿违,
“两个比重”非但没有提高,反倒继续下降。】——摘自2012.07.09人民网>>理论导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需要什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属的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说明“两个提高”并未落到实处。落实“两个提高”刻不容缓,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和退路。
17大就已经作出、此后也一直在不断强调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啥不能落实?为啥会“事与愿违”?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分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没有及时为”两个提高“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步伐已没有任何借口或退路!唯一的出路:把17大关于“两个提高”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尽快改革分配制度,为“两个提高”能落到实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配制度改革,必须“痛改前非”。真想把“两个提高”落到实处,就不能不下决心“痛改前非”,必须用制度来规范:
一,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所得比重(减轻、降低税费, “轻徭薄赋”)。
实行留利于民的制度——国家、ZF不与民争利,蓄水养鱼。
二,
调整初次分配中“劳资”所得比重(降低、减轻剥削程度,变革初次分配对劳动不公的分配制度)。
实行还利于劳的制度——完善工薪制度,遏制“利润侵蚀工薪”;探索、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资本要素不再独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