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看开发西部的政策
题目:张教授怎么看开发西部的政策?
兰州大学漠北寒雕问:
请问张教授对于中国的西部开发有何见解?西部多为沙漠,气候干旱贫瘠,请张教授为下一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指条明路?
答lysc&漠北寒雕:
中国位于地球最大的一块陆地的东部,地球向东转,地有吸力,风于是向东吹,整块大陆的不良气候都吹向中国,与有西岸海风的国家相比是不幸的。更不幸是中国的地势不是那么好。山多,西藏缺氧,新疆缺水,且气温的上下差距大得不宜居住,是以为难。
我认为发展西部是主要希望,是矿物的发现。比起澳洲、加拿大等地方,中国的矿物资源实在少。但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西部很多地区没有深入地探测过。说不定上苍不是那么偏心,中国西部其实矿物丰富,只是还没有探出来。
少小时在国内读书,老师及课本老是说中国的矿藏丰富,但除了这里那里有一点,今天还是得个「讲」字。目前的国家政策,是地下的资源是国家的,私人不得占有。这是大错,因为靠政府探测,不会有大作为。所以我认为发展西部的当务之急,是推出界定地下矿藏权利的法例,鼓励私人投资者破费探测。
一九六三年,在一个小会议室中见到费利民应对十多位蠢教授。其中一位问佛老:「私产有什么好处呢?」佛老想也不想就说:「如果一个人在家中的后园,发现一块大石上面可以种出珍贵的水果,他会立刻培植。但如果这个人在一块公地上发现那块奇石,他不会告诉任何人,自己如果不能偷偷地培植就置该石于不顾了。」
http://www.langxianping.com.cn/viewarticle.asp?id=654
郎咸平谈三峡库区及西部大开发
7月18日,郎咸平先生到重庆大学演讲。在此之前,问了郎咸平先生一个问题:目前,三峡库区正面临着产业空虚的问题,有人将此归结为前些年围绕三峡工程建与不建的讨论滞缓了对库区产业的投入,有人归结为移民迁建对库区产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打击,您能否分析一下,库区的产业空虚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库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您认为应该从何着手予以解决?
他是这样回答的:
你讲的这个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问题,讨论是不是延缓了资金的投入?甚至有人归结为移民迁建对库区产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打击,我这样给你讲好了,就是我们要从历史上来讲,从全世界的历史或者地理上来看,比如说美国的胡佛水坝,你说它有什么产业呢?它也一样没有产业,对吧?你不能说,建立起水坝之后,就能够兴起一个三峡工业区,这是不现实的,是吧?
那么你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条件呢,那么现在整个世界上,大城市的兴起,不外乎这样几个产生的原因,比如说交通的便利,或者是能源,或者是军事、政治,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你说建造三峡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灌溉啦或者是发电啦,那么这也是对附近城市的铺开,并不是只属于三峡这一个区域,如果三峡水坝的修建,目的是给附近的城市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三峡库区本身会发展起来呢?
于是再问:国家前期有很大的投入,除了库区以外还有对三峡的移民,随着水坝的完成,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少,整个库区面临一个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剩下这么多人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产业?
他说:对,我的意思就是投入要把软的硬的都加在一起嘛,包括移民啦,三峡水坝的建设啦。
这个地区要成为一个产业集中地呢,一定要有它的条件在,但是,你三峡库区有什么理由成为产业的中心呢,你没有一个特殊的原因,这是目前产业空虚的原因,三峡库区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了一个必然。
那么有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硬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一个产业基地呢?在这建产业基地,那我不如在其他地方投入,既然三峡发的电能够供应很多地方,如果在一个拥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地方继续投入一些资源,不管你在哪里投入都可能更符合经济效益,那种必须把三峡建设成为一个美轮美奂的一流大都市思维是不对的,没有这种道理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发展条件的地方才能谈得上区域发展,你应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拘泥于三峡附近能不能成为一个产业中心。一些东部地区可能会因为三峡大坝而拥有更多的投入,产生更多,你要知道,在一些经济效率很差的地方投资的话,投入一块钱会得到五毛钱的回报,那么你在一个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样是投入一块钱,可能产生七八块钱的回报,你情愿投入到更高效的地区,以高效的地区收益来补贴低效的地区,都比投入到低效的地区好得多得多。
我们的西部大开发走到现在,我们一直很努力地在走,但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效率问题呢没人考虑。
我再举个例子,美国的大西部,有没有开发过?为什么不开发呢?为什么只开发加州跟东岸呢,因为它有竞争优势,它有效率,补贴东部它都划得来。三峡这样大的项目,不能只看库区怎么样,而是看整个大坝建成之后,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能不能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通过大坝的供电系统、灌溉系统给予受益的城市以更大的投入,才能产生更多的产值,几倍的产值,甚至某种程度的互补、补贴,都是可行的。这是我对于大坝问题的看法。
http://www.langxianping.com.cn/viewarticle.asp?id=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