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5-9-14 12:43 
logic一词就是讲道理的规则,就应该意译为”理则”才对,而不是音译为“逻辑”。
此土没有的概念(此无 ...
散文的特色就是散,汉语的特色就文法宽松。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的前言,说他的法国朋友学习汉语和高兴。为什么?
因为汉语的文法与法语比较,实在太宽松,限制很少,自由性很强。
法语除了阴阳中性,单众数,格,时态一大堆条条框框的文法规则。
以前欧洲是世界中心,大部分国际条约都是使用法语,意义模糊的地方很少。
非恒道,有人真的明白其中的意义吗?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的自以为是。
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定义,也缺乏逻辑结构。这是当时高度文明的南蛮人老子的道德经。
低落文明的华夏就更加不值一提。但难道2500多年前的语言和逻辑比现代更先进?
用逻辑思维去分析都觉得大概是脑进水吧了。
在渔港研究佛学的罗教授说过有些翻译成英语的佛经比汉译更加直白,更加容易理解。
汉语因为方块字和声调的特性,写作诗歌韵文有一种特别美感,翻译成其它语言就失去灵魂和神韵。
我是古汉语诗词粉,随便都能背诵那些著名的诗词,但用四声不全去朗诵,算了吧。
用殘体写的书法,惨不忍睹。
我对英语诗歌兴趣不大,但它们有些词语和声韵还是很优美的。
英语歌的歌词实在远胜,意义深远,内容题材繁多,能与之并驾大概只有粤语的歌词。
事实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针对古汉语的逻辑性不强和词语不足以表达当时的生活。
胡适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这种“死的语言”并不能产生有活力的文学。
他真正的主张是,大家尽量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特点分别搞清楚,知道他们各自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胡适的想法只是在文言文之外,再加入白话文,便在教育中为了方便起见,允许大家使用白话。
胡适原诗《希望》(兰花草)是五言。
《尝试集》。而跋其耑曰: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
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是七言。
其实他就是针对当时的古文学创作内容空洞,而且反映不了当时的实际生活体验。
当然也是看见汉语缺乏逻辑的特性。
民国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施氏食狮史》,从题目开始,通篇就一个“shi”字。
这种方言实在不适宜作为国语。
改革语文运动事实上胡适并不是第一人。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
其实也是因为很多文学作品为了追求韵律和词藻的美,文词不达意。
汉语方块字和声调的特性做成它创作韵文和诗歌的优美,整齐工整,声韵铿锵。
你拿一首《木兰辞》用普通话和粤语朗诵一下,就明白了。唐宋诗词的例子就俯拾皆是。
汉语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象形文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就是一幅秋色山水画。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些诗词能在读者心中产生一幅朦胧诗意的图画。
诗词文字能翻译成其它语言,但这种文字声韵组成的美感就失去了,淡然无味。
而汉语与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这些西方语言比较,一句句子传达的讯息就很弹性,可多可少,
这也是做成汉语比较上逻辑性比较不强。
例如:我与她同居了,是现在?过去?还在进行中?
英语的文法规则是清晰,而汉语必须加补充词语,例如,现在,曾经,。。
黑格尔曾说:中国人在逻辑思维上有所欠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往往更注重情感和道德,而将逻辑置于次要位置。
其实最适合只讲立场的辩证法,逻辑是“帮理不帮亲”,辩证法是“帮亲不帮理”。
汉语为了提高效率牺牲了逻辑性和准确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F%E9%80%BB%E8%BE%91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 ... 67731b5fec7dea07b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