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5-9-18 10:31 
一盘散沙的先秦,人们可以择国而居,哪国好就居哪国,不好的就没落。这就是多样性的好处。
我们从历史记载是看到春秋战国时候很多人才择国而居的例子。
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七个诸侯国,
实际停留卫国、宋国、郑国、陈国和蔡国五国,楚国仅抵达边境地区。
那个华夏文明落后,没有人才,人才都是从别国过来的。
例如:商鞅(卫国人,曾仕魏),吕不韦(赵国人,祖籍卫国),楚国:李斯。
但当时这些只是诸侯国,但那个所谓周也没有实际权力。
于是形成更松散自由的各国关系。相对上更加接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情况。
如果如击壤歌上说。其实大部分人都可以择地而居。
然后由于政权日益膨胀,声称自己的领土日渐扩张。
春秋战国君民的关系其实相对互利,民富君的税收自然多,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各方面都得以发展。
秦开始君民关系变成主奴关系,例如苏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有识之士例如拗相公的诗就有:《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所谓择国而居牵涉所居地和择居地,就是一国愿放,一国愿收。
我们只要看看护照各国的接受程度,大概可以各国接受情况。虽然移民需要更多条件。
新加坡护照是2025年全球公认最好用的护照,持有者可免签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
连续两年蝉联亨利护照指数榜首。日本第二。其实也是国民素质被认可的程度。
但如果连放的权力都被剥削。就是奴隶,还择什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