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4 4
2025-10-21

前言

储蓄等于投资,被宏观经济学认定为毫无争议的会计恒等式。这个结论是不是真的正确,我们要从储蓄的性质说起。储蓄分为三类: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资金流量表(非金融交易)》2021年度的各类的数据如下:


居民储蓄为18.1万亿,占比52.3%;企业储蓄16.3万亿,占比46.2%;政府储蓄0.5万亿,占比1.5%。大体上,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平分秋色。


其中,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实际消费支出,来源于抽样调查;企业储蓄来源于对企业利润和折旧的统计,来源于对规模经济企业的全面统计和对其它企业的抽样调查。两者都是流量,反映了彼此对当年收入的利用情况。

企业的利润和折旧,本质上都是企业的“计提”。对于实施“计提”的企业而言,这样的储蓄是该企业未来的支出;对于实现“计提”的企业而言,所有企业的未来支出就是自己当前的需要。之所以要企业的“计提”,是因为有企业马上就要用。此时,企业的储蓄不能在银行停留。


居民的储蓄就不是这个逻辑了。之所以会形成居民储蓄,是因为居民的收入周期和居民的消费周期不一致。一般来说,在职居民或退休居民都是按月领取收入。这部分收入,必须涵盖居民的所有消费品种类。

如果当期的收入不能涵盖某个产品,那么从事这个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就会失去基本生存保障。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生产,需要建立一种消费者的“计提”机制。表面上是储蓄,本质上是“计提”。


既然是“计提”,就需要你列出一个“计提”计划。有的产品每个月都要消费,有的产品是每年消费1次,有的产品是每10年消费1次。只要不是当月消费,就需要储蓄。消费周期较长的产品越多、价值越大,储蓄率也就越高。


理想状态下,每个人的消费节奏是一样的。只要把每个人的消费的节点错开,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均衡消费、均衡生产。现实中的均衡生产是通过建立库存等方式实现的,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此时,居民放在银行的储蓄存款你能动吗?不能动!那个存款的性质是“计提”,它是为了那个领号排队、并且被叫了号的人准备的。那个被叫了号的人,用的是自己积累的“计提”,而你的“计提”依然还在银行放着呢!如果银行动了你的“计提”,那个被叫号的人就用不了他的“计提”了。


很多人会说,你说的不对,没听说有哪个国家把居民储蓄藏起来不让用的,也没有见哪个国家动了居民储蓄就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我下面讲的第二剩余价值。

第一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发现,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二剩余价值是我的发现,指总价格超过总价值的部分,它是金融资本对实体价值的一种瓜分现象。我们误以为居民储蓄是可动的,其实真正动的是第二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昨天 09:46

2、第一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核心是价值转形。价值转形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具体价格和具体价值脱节的原因,例如,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价格大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小于价值;剩余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价值的全新解构,有强烈的批判性倾向。

价值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剩余价值是非中性的。举例来说,某产品是AB共同完成的,从价值的角度,该产品的价值就是AB的劳动时间之和;从剩余价值的角度,该产品的价值就是B的必要时间和B的剩余劳动时间构成的。

假设,企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AB合作,A负责制造设备(代表工厂),B负责制造产品。6年前,AB共同拥有1座工厂。6年后,不考虑折旧的话,AB将共同拥有2座工厂。

6年的时间,AB不仅生产了满足两人需要的所有产品,还生产了1座新工厂。此时,AB的价值将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新工厂有价值吗?没有!新工厂就是一个中间产品,AB根本就不关心它的价值,它也不属于任何人。

企业改制,资本家来了。6年之后,AB一样拿到和过去一样的所有产品。表面看,AB的利益没有任何损失,但是身份变了,他们成了为资本家打工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再说产品的价值是AB共同创造的就不合适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就是B创造的。A创造的价值是那座厂房,已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A虽然没有直接创造最终产品的价值,但是B必须要用自己的剩余价值养活A,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B的价值已经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了。

为什么一定要把价值拆分成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呢?举个例子吧,你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和你借别人的房子住,同样的房子,能是一回事吗?资本家随时可以将工厂变现,随时可以让你下岗,他的真实的收入是和工厂的价值绑定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也存在诸多语焉不详,这里进行一下梳理和修正:

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这里的活劳动指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

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可以转移价值:这里的物化劳动指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更准确的说,利润和折旧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更准确的说,剩余价值是从事生活资料的劳动力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昨天 09:46

3、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一剩余价值,体现了实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生产资料;第二剩余价值,则体现了金融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生活资料。

第一剩余价值就是企业的计提。理论上,只有轻工业才可以计提,重工业不能计提。现实中,所有企业都在追求利润,都在进行计提,包括重工业。重工业的计提行为,导致全社会的过度计提。

重工业的计提,让重工业的价格大于其价值。重工业的价格提高,轻工业的计提就提高;轻工业的计提提高,轻工业的价格就提高。

通常,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是1:1,经济体最稳定。此时,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这也是很多企业前期规划的经济目标。

重工业的劳动力价值是1,轻工业的劳动力价值也是1。重工业的劳动力价值等于轻工业的计提,这样,轻工业的价格就是2

轻重工业是平衡的。轻工业的计提1,重工业也要计提1,这样,重工业的价格就是2。重工业的价格是2,轻工业的计提也要变成2,所以轻工业的价格就要变成3

全体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变化,始终是2,但是轻工业的全部产品的价格变成了3,这说明轻工业有3分之一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这部分卖不出去的剩余产品就是第二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导致整个社会的总价格大于总价值。

给工人涨工资是没有用的,因为工人的工资在涨,计提就会涨;增加税收的比例也是没有用的,一切的税收,最终都要摊入到劳动力的身上,计提还是会涨。只要这个世界的计提规则没有变,剩余产品就会始终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昨天 09:47

4、第二剩余价值的利用途径

我们不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体系,让剩余产品自然地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银行体系,让剩余产品人为地消失。比如,原本不能动的居民储蓄,我们现在就可以动了。

我们国家历年来的居民储蓄率如下,2000年为31%2005年为34%2010年为36%2015年为37%2020年为37%2024年为43%

除了2024年的储蓄率偏高之外,居民储蓄率长期徘徊在33%左右。这个居民储蓄率非常合适,它对应了全社会有33%的剩余商品。只要银行把33%的居民储蓄借出去,就可以消化全社会33%的剩余商品。

银行应该把这个33%的居民储蓄借给谁呢?有三个借款对象:第一是企业;第二是个人;第三是政府。

第一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企业,相当于企业做了更大范围的计提。第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企业的多余计提,计提越多,商品价格就越高,剩余产品就越多。这种情况下,把钱借给企业毫无意义。

除非以下这种,企业向股东大量派息分红。如果企业把正常的计提变成股东的消费,重工业的能力将过剩。此时,银行借款给企业,恰好可以弥补对原计提的亏欠。这一做法,相当于银行变相借钱给资本家进行个人消费。

第二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个人,扩大个人的消费能力。最适合个人的贷款项目,就是商品房。经验表明,住房支出大约占个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普通劳动者用3分之一的工资收入支付房贷的本金和利息,正好可以用来消化第二剩余价值。

这种方式需要房地产市场供需的平衡和价格的稳定来配合。目前,我们城市居民户均拥有1.5套住房,供大于求,房地产已经进入低潮期,这种模式显然不再合适了。最适合替代房地产的,就是养老金。也就是由政府借债,购买33%的居民储蓄,用来支付养老金。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以20岁工作、60岁退休、人均寿命80岁、人均收入相等为条件,推算养老金约占居民收入的3分之一,和房地产的体量相当。如果将第二剩余价值全部转移成养老金,不仅会提高全社会的工资水平,还会有助于就业。

第三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政府,政府再用钱搞建设。第二剩余价值来源于重工业的计提,政府用债务买下居民储蓄,相当于是买下的是重工业的一半产能,或者说是政府在用自己的债务,养活重工业的一半劳动力。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1,是产业结构平衡的必然要求。政府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依然要和轻工业保持11的比例关系。最终,整个社会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将达到2:1

对于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大于1:1且产业结构完整的国家而言,不同的比例,往往预示着政府对经济的不同程度的参与。参与的程度越高,该比例也越高。

这种政府借债,只能用于城市的基本建设或公共设施的建设。它不能直接提高国民的收入,也存在效率低下的缺陷,应该慎重选择。通常,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在1:12:1之间变化,2:1是极限。

居民储蓄率围绕在33%左右,绝非巧合,它受内在的规律制约,是各种力量角逐的结果,其背后离不开央行的货币政策。当居民储蓄率很低的时候,央行可能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以扩大贷款规模;当居民储蓄率很高的时候,央行可能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贷款的规模。

居民储蓄,就好像是中国成语中的那一只狐假虎威的狐狸,第二剩余价值,才是狐狸背后威风凛凛的老虎。老百姓愿意储蓄也好,不愿意储蓄也好,对国民经济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央行完全没有任何必要用利息去吸纳公众的存款。这样的利息,不能真地吸引投资,却能真地限制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昨天 09:49

5、数据验证

重工业和轻工业,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数据较难考证,也难利用。这里用投资代表重工业的价格,用居民可支配收入代表轻工业的价值。最近几年的gdp,标准修订较多,增加了虚拟租金,变得不再真实了,这里采用2019年的gdp

2019年,全年gdp99.08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是56.08万亿,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3.02万亿,全年净出口为2.91万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1万亿。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56.08+43.02+2.91=102.01万亿,净出口主要是消费品,因此把净出口也算成消费。这样,投资就是56.08万亿,消费就是45.93万亿。用这种方法推算gdp有误差,但是大体不差。

在统计规则中,住房要算成投资;现实中,我们要把它看成消费。这种消费是银行把钱借给居民才形成的消费,它相当于消费的价格,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消费的价值。

56.0813.21=42.87万亿,43.02+13.21=56.23万亿。修正后,投资就是42.87万亿(价格),消费就是56.23万亿(价格)。如果消费价格是3,投资价格就是2.28

换算成价值,消费的价值是1,投资的价值就是1.28。相当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是1.2810.28÷1.28=21.8%,说明政府主导的基本建设投资占重工业产能的22%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9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6.3%,接近推算的22%

消费(增加值)是1,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值就是2,其中政府投资为1,企业投资也为1。现在政府为0.28,说明有0.72进入消费了。推测第二剩余价值有28%是政府占有的,有72%居民占有的。

按照IMF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36.7%,当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3.02万亿,第二剩余价值就是43.02×36.7%=15.78万亿。如果有28%流入政府就是15.78×28%=4.42万亿,如果有72%流入居民就是15.78×72%=11.36万亿。

实际查证一下,2019年,全国新增国债1.84万亿,新增地方债3.06万亿,合计4.9万亿。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是15.97万亿,有27.2%是通过自筹实现的,有77.3%是通过贷款实现的,15.97×77.3%=12.34万亿。

推测4.42万亿和11.36万亿,实际4.9万亿和12.34万亿。理论推测和实测数据接近,这说明这套推算方法是完全可行的,也间接证明了以下两点推理在现实中是成立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价值,相当于全体劳动力的价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消费的价格。居民储蓄相当于第二剩余价值。

如果只算各自的劳动力价值(增加值),投资:消费=1:1,这是经济体稳定的内在要求,超过1的投资,需要政府进行消化。如果1.28是固定资产投资,则0.28算政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