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剩余价值的利用途径
我们不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体系,让剩余产品自然地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银行体系,让剩余产品人为地消失。比如,原本不能动的居民储蓄,我们现在就可以动了。
我们国家历年来的居民储蓄率如下,2000年为31%,2005年为34%,2010年为36%,2015年为37%,2020年为37%,2024年为43%。
除了2024年的储蓄率偏高之外,居民储蓄率长期徘徊在33%左右。这个居民储蓄率非常合适,它对应了全社会有33%的剩余商品。只要银行把33%的居民储蓄借出去,就可以消化全社会33%的剩余商品。
银行应该把这个33%的居民储蓄借给谁呢?有三个借款对象:第一是企业;第二是个人;第三是政府。
第一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企业,相当于企业做了更大范围的计提。第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企业的多余计提,计提越多,商品价格就越高,剩余产品就越多。这种情况下,把钱借给企业毫无意义。
除非以下这种,企业向股东大量派息分红。如果企业把正常的计提变成股东的消费,重工业的能力将过剩。此时,银行借款给企业,恰好可以弥补对原计提的亏欠。这一做法,相当于银行变相借钱给资本家进行个人消费。
第二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个人,扩大个人的消费能力。最适合个人的贷款项目,就是商品房。经验表明,住房支出大约占个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普通劳动者用3分之一的工资收入支付房贷的本金和利息,正好可以用来消化第二剩余价值。
这种方式需要房地产市场供需的平衡和价格的稳定来配合。目前,我们城市居民户均拥有1.5套住房,供大于求,房地产已经进入低潮期,这种模式显然不再合适了。最适合替代房地产的,就是养老金。也就是由政府借债,购买33%的居民储蓄,用来支付养老金。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以20岁工作、60岁退休、人均寿命80岁、人均收入相等为条件,推算养老金约占居民收入的3分之一,和房地产的体量相当。如果将第二剩余价值全部转移成养老金,不仅会提高全社会的工资水平,还会有助于就业。
第三种情况,银行把钱借给政府,政府再用钱搞建设。第二剩余价值来源于重工业的计提,政府用债务买下居民储蓄,相当于是买下的是重工业的一半产能,或者说是政府在用自己的债务,养活重工业的一半劳动力。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1,是产业结构平衡的必然要求。政府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依然要和轻工业保持1:1的比例关系。最终,整个社会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将达到2:1。
对于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大于1:1且产业结构完整的国家而言,不同的比例,往往预示着政府对经济的不同程度的参与。参与的程度越高,该比例也越高。
这种政府借债,只能用于城市的基本建设或公共设施的建设。它不能直接提高国民的收入,也存在效率低下的缺陷,应该慎重选择。通常,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在1:1和2:1之间变化,2:1是极限。
居民储蓄率围绕在33%左右,绝非巧合,它受内在的规律制约,是各种力量角逐的结果,其背后离不开央行的货币政策。当居民储蓄率很低的时候,央行可能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以扩大贷款规模;当居民储蓄率很高的时候,央行可能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贷款的规模。
居民储蓄,就好像是中国成语中的那一只狐假虎威的狐狸,第二剩余价值,才是狐狸背后威风凛凛的老虎。老百姓愿意储蓄也好,不愿意储蓄也好,对国民经济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央行完全没有任何必要用利息去吸纳公众的存款。这样的利息,不能真地吸引投资,却能真地限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