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法计算GDP可表示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为了和经济学教材一致也可以如下表示:
国民收入Y=C(消费)+I(投资)
上式可以看成是最终产品的生产,生产消费品和投资品。
当把GDP看成是国民收入用于使用的情况时有:
国民收入Y=C(消费)+S(储蓄)
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剩下的收入储蓄了。
一般经济学教科书认为这是两部门(居民和企业)经济的平衡关系式,其实这两个公式可以视为所有部门(四部门)的汇总。
根据这两个公式很容易推出:S(储蓄)=I(投资)
这就是储蓄S等于投资I的由来。
关键的是,储蓄S是什么?投资I是什么?我们探讨一下储蓄S与投资I的意义。
国民收入(或GDP)是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
一般观点认为支出法GDP表示GDP的支出情况。那么什么是支出情况呢?支出情况实际是最终产品的销售情况与库存变化状况。
我们可以把GDP计算公式修改为:
GDP=生产的消费品+生产的投资品
GDP=消费品销售+消费品库存变化+投资品销售+投资品库存变化。
其中:
消费C=生产的消费品
投资I=生产的投资品
消费C=消费品销售+消费品库存变化
储蓄S=投资品销售+投资品库存变化。
存货变化=消费品库存变化+投资品存货变化
人们一般将存货变化理解为存货投资,了解了以上公式后,便知道这是错误的。
投资是什么?投资是国民收入(或GDP)中生产出来的投资品。
储蓄是什么?储蓄是GDP中的销售及库存变化的投资品(即购买的和库存增加的投资品与生产的投资品数量相等)。
储蓄和投资是一回事。储蓄和投资都是GDP最终产品中的投资品。
储蓄可以理解为投资品实物被储存起来了,投资可以理解为投资品的生产。
我们不妨写出四部门经济的有关平衡方程式:
居民消费+居民储蓄+企业消费+企业储蓄+政府消费+政府储蓄+外国消费+外国储蓄=居民消费+居民投资+企业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外国消费+外国投资
可简化为:
居民储蓄+企业储蓄 +政府储蓄 +外国储蓄= 居民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外国投资
其中:
居民储蓄=居民投资
企业储蓄=企业投资
政府储蓄=政府投资
外国储蓄=外国投资
居民储蓄或投资主要是住房,企业储蓄或投资主要是厂房及设备等,政府储蓄或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外国储蓄或投资主要是设备。
经济学教科书中假定:存货变化为0(生产全部销售),居民投资为0,企业消费为0,政府投资为0。这些假定根本不符合实际。教科书中的四部门经济平衡方程式(本文不介绍)只有理论意义,无法应用到实际。
以上我们介绍了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储蓄与投资的意义。储蓄与投资是一回事。投资是投资品的生产,储蓄是投资品的储存。
储蓄是个多义词,至少还有两种意义:
两种意义之一:
在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中,储蓄的意义如下: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企业储蓄=企业可支配收入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这个意义的储蓄就无法与投资一一对应相等了,但理论上各部门总储蓄之和与各部门总投资之和是相等的。
一般情况下,这个意义的储蓄可视为货币,这个意义的居民储蓄(货币)比前述意义的居民储蓄(实物)大,这个意义的企业储蓄(货币)比前述意义的企业储蓄(实物)小。也就是说,企业是借居民的钱进行投资或储蓄(实物)的。
两种意义之二:
居民储蓄=居民存款
企业储蓄=企业存款
政府储蓄=政府存款
这个意义的储蓄与投资就扯不上关系了。
储蓄是一个多意义的词,投资也是一个多意义的词。人们不把钱存在银行,购买股票债券等也称为投资。但这不是储蓄等于投资时的投资意义。
我们回归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储蓄与投资意义。
储蓄等于投资中的储蓄与投资意义可以理解如下:
理解一:
储蓄:储存的投资品实物;
投资:生产的投资品。
理解二:
储蓄:收入中扣除消费的剩余的钱(用于购买投资品);
投资:生产的投资品。
人们对储蓄的理解一般是理解二,但理解二的储蓄的钱最终是物化在投资品上了。
理解一的储蓄意义是钱已经花掉了购买投资品(储蓄变成了实物),理解二的储蓄意义是钱还没有花掉购买投资品但一定购买投资品(储蓄还是货币)。
如果将储蓄和投资理解为最终产品实物,那么储蓄和投资就是一回事。
如果将储蓄理解为购买消费品后剩余的货币,那么储蓄就是用来购买投资品的(但事实是已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