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定义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德人都是利己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我想说的是,地方上负责经济建设的官员是不是也承担了这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这个角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理性经济人假设”?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理性人的假设”不现实,心理学的研究使许多经济学家确信:理智不总是正确的。在牛市上,人们总是风险偏好,而在熊市上,人们又表现为风险规避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既具有利己的基因,又具有利他的基因,即基因决定了人既有利己性又具有利他性。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头脑无法一贯“理性”行事。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这种情况归罪于情感所带来的“有害影响”。情感就像头脑中的噪音,干扰了人们对于自己经济利益纯粹的、理智的思考与表达。柏拉图曾将人的头脑比喻成驾驶着由理智和情感这“两匹马”拉的战车的战士,这一比喻非常睿智。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科林·卡默勒和他的合作伙伴,来自卡耐基—梅隆研究所的乔治·勒文施泰因在研究人们的行为后发现,更好的比喻应该是将人的认知力比作一匹聪明的小马,而人的情绪则是一头笨重的大象。
谢谢!
这里做一个表面上新颖的表述(其实不新颖):
经济人假设,就是人们动机上面的经济假设,这个假设,是说:人人(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亲友,还是为单位,还是为国家,还是为上帝,等等)都想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都有这种动机,都有这种愿望。
而经济一词的本意,可以说成是:代价最小,成果最大。
从这种动机出发,从这种良好愿望出发,是否就合乎理性,是否就能实现经济性,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